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变化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优化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变化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优化研究

日期:2015.01.01 点击数:9

【作者】 陈苏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优化 驱动效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时空演变

【导师姓名】张利国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15

【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分类号】 F327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粮食供给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而对我国粮食供给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于粮食主产区。江西省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产量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江西省粮仓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2009年批复规划建设以来,其经济社会和农业都有较快发展。但是,近年来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供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均衡与否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集成运用生产集中度分析方法、区域差异分析方法、GIS、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特征、驱动机制,并利用比较优势指数,提出了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策略,最后为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量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5—1997年为第一阶段,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上升,粮食单产快速上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增加;1998—2003年为第二阶段;粮食播种面积不断萎缩,粮食单产水平缓慢提高,粮食总产量呈下降态势;2004—2013年为第三阶段;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加,粮食单产稳定提高,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从空间维度来看,粮食生产重心由南昌县、丰城市向鄱阳县、余干县和都昌县转移。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入,粮食生产与人口的空间分异加剧,粮食生产向经济滞后区域聚集。(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驱动效应的时序变化表明,强度效应对粮食生产总效应增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广度效应最小。(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驱动效应的空间分异表明,规模效应对鄱阳县、樟树市、都昌县和余干县贡献较大,而对临川区、渝水区和丰城市抑制作用较大。广度效应对余干县、新干县、高安市、安义县和都昌县贡献较大,而对南昌县、贵溪市和东乡县抑制作用较大。结构效应对渝水区、丰城市、余干县、南昌县、新建县、鄱阳县、贵溪市和临川区贡献较大,而对安义县、九江县和瑞昌市抑制作用较大。强度效应对鄱阳县、新建县、进贤县和丰城市贡献较大;对德安县、湖口县、星子县和瑞昌市、彭泽县、九江县和浮梁县贡献较小。(5)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驱动效应空间分异情况,结合比较优势理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布局优化的方向如下:从规模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都昌县、渝水区、临川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余干县和鄱阳县等11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他地区则需要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从广度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安义县、乐平市、武宁县、湖口县、新干县、临川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和余干县等11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优先形成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其他地区则需要积极采取现代耕作方式,促使广度效应优势指数的提高。从结构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余江县、贵溪市、新干县、渝水区、临川区、东乡县、丰城市、樟树市、余干县、鄱阳县和万年县等15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优先形成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其他地区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切实承担起自身粮食生产责任。从强度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新建县、乐平市、浮梁县、永修县、德安县、彭泽县、新干县、临川区、丰城市、樟树市和高安市等12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他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低产田综合改造,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全文】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粮食供给主要来源于国内生产,而对我国粮食供给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于粮食主产区。江西省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其粮食产量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而作为江西省粮仓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2009年批复规划建设以来,其经济社会和农业都有较快发展。但是,近年来其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粮食供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均衡与否是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集成运用生产集中度分析方法、区域差异分析方法、GIS、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特征、驱动机制,并利用比较优势指数,提出了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策略,最后为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量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5—1997年为第一阶段,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上升,粮食单产快速上升,粮食总产量稳定增加;1998—2003年为第二阶段;粮食播种面积不断萎缩,粮食单产水平缓慢提高,粮食总产量呈下降态势;2004—2013年为第三阶段;粮食播种面积持续增加,粮食单产稳定提高,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2)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从空间维度来看,粮食生产重心由南昌县、丰城市向鄱阳县、余干县和都昌县转移。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深入,粮食生产与人口的空间分异加剧,粮食生产向经济滞后区域聚集。(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驱动效应的时序变化表明,强度效应对粮食生产总效应增加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广度效应最小。(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驱动效应的空间分异表明,规模效应对鄱阳县、樟树市、都昌县和余干县贡献较大,而对临川区、渝水区和丰城市抑制作用较大。广度效应对余干县、新干县、高安市、安义县和都昌县贡献较大,而对南昌县、贵溪市和东乡县抑制作用较大。结构效应对渝水区、丰城市、余干县、南昌县、新建县、鄱阳县、贵溪市和临川区贡献较大,而对安义县、九江县和瑞昌市抑制作用较大。强度效应对鄱阳县、新建县、进贤县和丰城市贡献较大;对德安县、湖口县、星子县和瑞昌市、彭泽县、九江县和浮梁县贡献较小。(5)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驱动效应空间分异情况,结合比较优势理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布局优化的方向如下:从规模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进贤县、新建县、都昌县、渝水区、临川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余干县和鄱阳县等11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其他地区则需要进一步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从广度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安义县、乐平市、武宁县、湖口县、新干县、临川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和余干县等11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优先形成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其他地区则需要积极采取现代耕作方式,促使广度效应优势指数的提高。从结构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都昌县、余江县、贵溪市、新干县、渝水区、临川区、东乡县、丰城市、樟树市、余干县、鄱阳县和万年县等15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优先形成粮食生产优势产区,其他地区巩固和稳定粮食生产,切实承担起自身粮食生产责任。从强度效应优势指数来看,南昌县、新建县、乐平市、浮梁县、永修县、德安县、彭泽县、新干县、临川区、丰城市、樟树市和高安市等12个县(市、区)具有比较优势,可大力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其他地区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低产田综合改造,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