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的解剖结构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日期:2014.01.01 点击数:24

【作者】 余静

【关键词】 水淹胁迫 生态适应 形态解剖特征 鄱阳湖 优势植物

【导师姓名】陈少风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14

【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分类号】 Q944.3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鄱阳湖湿地常年处于旱涝交替的状态中,湿地优势植物在适应鄱阳湖湿地环境的过程中,营养器官的解剖形态既具有抗旱性特征又有耐涝性特征。本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鄱阳湖湿地沿水位高程梯度分布的16种优势植物的根、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模拟水分胁迫实验来探索部分优势种的耐涝能力。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优势植物叶、茎、根的保护组织和机械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加强,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2.输导组织较为发达。不同分布高程的优势植物,因环境中的水分条件不同,使输导组织的发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维管束束数最多。部分优势植物茎内的维管束束数与分布高程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导管数、气腔数与分布高程呈显著正相关。3.所有优势种的营养器官内都有气腔形成,组成了由上至下贯穿植物体的空气通道,保证气体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叶内通气组织来源于叶肉细胞和叶主脉中的气腔;茎内通气组织更为发达,来源于髓腔、薄壁组织和维管束中的气腔;根内通气组织来源于中皮层内薄壁细胞间的气腔。且茎和根的气腔比例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4.优势种叶、茎、根的各项形态指标变异系数较大,与分布高程、土壤含水量以及科属间的差异有一定关联。但各指标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些植物在适应鄱阳湖湿地环境的过程中,营养器官的解剖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协同变化。5.水淹实验中,除蓼子草经水淹后全部淹死外,其他材料叶、茎、根中的气腔比例均随着水淹胁迫时长的增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水淹时长呈显著正相关;叶、茎、根中厚角组织等机械组织的厚度随着水淹时长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禾本科和部分莎草科植物的输导组织经水淹后更加发达。由此可见,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在应对水分胁迫时,其形态解剖结构能够在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以及通气组织等多方面适应水淹逆境。...

【全文】鄱阳湖湿地常年处于旱涝交替的状态中,湿地优势植物在适应鄱阳湖湿地环境的过程中,营养器官的解剖形态既具有抗旱性特征又有耐涝性特征。本文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鄱阳湖湿地沿水位高程梯度分布的16种优势植物的根、茎、叶形态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并模拟水分胁迫实验来探索部分优势种的耐涝能力。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优势植物叶、茎、根的保护组织和机械组织呈现不同程度的加强,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2.输导组织较为发达。不同分布高程的优势植物,因环境中的水分条件不同,使输导组织的发达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维管束束数最多。部分优势植物茎内的维管束束数与分布高程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导管数、气腔数与分布高程呈显著正相关。3.所有优势种的营养器官内都有气腔形成,组成了由上至下贯穿植物体的空气通道,保证气体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叶内通气组织来源于叶肉细胞和叶主脉中的气腔;茎内通气组织更为发达,来源于髓腔、薄壁组织和维管束中的气腔;根内通气组织来源于中皮层内薄壁细胞间的气腔。且茎和根的气腔比例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4.优势种叶、茎、根的各项形态指标变异系数较大,与分布高程、土壤含水量以及科属间的差异有一定关联。但各指标之间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说明这些植物在适应鄱阳湖湿地环境的过程中,营养器官的解剖形态具有较为明显的协同变化。5.水淹实验中,除蓼子草经水淹后全部淹死外,其他材料叶、茎、根中的气腔比例均随着水淹胁迫时长的增加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与水淹时长呈显著正相关;叶、茎、根中厚角组织等机械组织的厚度随着水淹时长的增加而呈现减小的趋势;禾本科和部分莎草科植物的输导组织经水淹后更加发达。由此可见,鄱阳湖湿地优势植物在应对水分胁迫时,其形态解剖结构能够在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以及通气组织等多方面适应水淹逆境。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