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不同水位情景下越冬水鸟种群数量变化及白鹤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鄱阳湖不同水位情景下越冬水鸟种群数量变化及白鹤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

日期:2014.01.01 点击数:27

【作者】 陈冰

【关键词】 水位 鄱阳湖 白鹤 食块茎鸟类 生境评价 种群数量

【导师姓名】徐海根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14

【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分类号】 Q958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控制污染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重要功能。鄱阳湖是许多迁徙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每年在此越冬的水鸟总数在50万只以上,世界上近99%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50%的白枕(Grus vipio)和60%的鸿雁(Anser cygnoides)在鄱阳湖越冬。但当今湿地作为水鸟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却受到日益频繁的开发建设活动影响,面临的威胁日益加剧。尤其自2003年三峡大坝正式运行以来,鄱阳湖的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湿地生态结构也随之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越冬候鸟的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因此,开展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合理规划湿地鸟类保护网络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2003-2007年鄱阳湖环湖鸟类及水位调查数据,以4种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鸿雁(Anser cygnoide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为研究对象,利用SAS软件通过非参数回归分析模拟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个代表性湖泊中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动态关系;通过进行实地野外调查和走访,记录和分析了整个鄱阳湖区域的人为干扰即保护状况,结合Landsat TM影像解译结果,利用GIS技术对不同水位下鄱阳湖越冬白鹤潜在生境进行预测,对当前生境进行评价;并对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生境保护及鄱阳湖水位管控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倒V字形趋势。在保护区水位由16m降至14.8m(吴淞高程,下同)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湖泊水位下降逐步增加达到最高峰,在水位由14.8m降至13.5m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水位下降而减少。当鄱阳湖水位处于14.5m到15.5m之间时,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其种群数量最高点出现在水位14.8m左右。研究表明,在本研究区域中,在鄱阳湖保护区水位14.5m到15.5m之间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2)水位7.93m时,潜在生境最多,达到39,272hm2,随着水位上升,潜在不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增多,适宜、次适宜和较不适宜生境面积均减少,当水位12.16m时,白鹤潜在适宜生境显著缩小,仅为3,005hm2。通过对该地区人为干扰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与潜在生境分布图叠加,对白鹤当前利用生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可利用生境随水位变化的趋势与潜在生境一致,主要集中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且水位越高,白鹤可利用生境面积越小,在水位12.16m时,当前利用生境显著减少,占鄱阳湖总面积比例不到1%。加入人为干扰因素后,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逐渐向次适宜生境和较不适宜生境转变,次适宜生境向较不适宜生境转变。建议鄱阳湖冬季水位逐步降低,保证其处于动态变化,不断有新的白鹤适宜生境出露,以期为白鹤提供更多适宜生境。文章对白鹤适宜生境的研究主要基于鄱阳湖主湖体水位,适用于鄱阳湖大范围区域,而具有水位管控措施的保护区内部湖泊水位,建议由保护区工作人员根据湖泊具体地形和候鸟越冬分布情况分析确定,逐步降低各子湖泊水位。对于生境评价研究所得结果及所提建议仅针对鄱阳湖白鹤物种,并不包括其他物种。对于大湖池、沙湖和梅西湖三个特征湖泊的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随水位变化关系的分析,对于保护区内众多子湖泊具有代表意义,对鄱阳湖水位管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运用遥感技术,辅以人为干扰实地调查结果,预测和分析了鄱阳湖不同水位下越冬白鹤的潜在生境及当前利用状况,并对鄱阳湖区域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波动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全文】湿地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涵养水源、改善气候、控制污染和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重要功能。鄱阳湖是许多迁徙水鸟的重要越冬地。每年在此越冬的水鸟总数在50万只以上,世界上近99%的白鹤(Grus leucogeranus),50%的白枕(Grus vipio)和60%的鸿雁(Anser cygnoides)在鄱阳湖越冬。但当今湿地作为水鸟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却受到日益频繁的开发建设活动影响,面临的威胁日益加剧。尤其自2003年三峡大坝正式运行以来,鄱阳湖的水文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其湿地生态结构也随之改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越冬候鸟的种群数量及其分布。因此,开展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合理规划湿地鸟类保护网络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收集和整理2003-2007年鄱阳湖环湖鸟类及水位调查数据,以4种食块茎鸟类(白鹤(Grus leucogeranus)、白枕鹤(Grus vipio)、鸿雁(Anser cygnoides)、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为研究对象,利用SAS软件通过非参数回归分析模拟了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三个代表性湖泊中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的动态关系;通过进行实地野外调查和走访,记录和分析了整个鄱阳湖区域的人为干扰即保护状况,结合Landsat TM影像解译结果,利用GIS技术对不同水位下鄱阳湖越冬白鹤潜在生境进行预测,对当前生境进行评价;并对湿地鸟类生境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湿地生态系统、鸟类生境保护及鄱阳湖水位管控提供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随着鄱阳湖保护区内湖泊水位的下降,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倒V字形趋势。在保护区水位由16m降至14.8m(吴淞高程,下同)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湖泊水位下降逐步增加达到最高峰,在水位由14.8m降至13.5m过程中,鸟类种群数量随着水位下降而减少。当鄱阳湖水位处于14.5m到15.5m之间时,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其种群数量最高点出现在水位14.8m左右。研究表明,在本研究区域中,在鄱阳湖保护区水位14.5m到15.5m之间4种食块茎鸟类的种群数量较高。(2)水位7.93m时,潜在生境最多,达到39,272hm2,随着水位上升,潜在不适宜生境面积逐渐增多,适宜、次适宜和较不适宜生境面积均减少,当水位12.16m时,白鹤潜在适宜生境显著缩小,仅为3,005hm2。通过对该地区人为干扰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与潜在生境分布图叠加,对白鹤当前利用生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可利用生境随水位变化的趋势与潜在生境一致,主要集中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且水位越高,白鹤可利用生境面积越小,在水位12.16m时,当前利用生境显著减少,占鄱阳湖总面积比例不到1%。加入人为干扰因素后,保护区内的适宜生境逐渐向次适宜生境和较不适宜生境转变,次适宜生境向较不适宜生境转变。建议鄱阳湖冬季水位逐步降低,保证其处于动态变化,不断有新的白鹤适宜生境出露,以期为白鹤提供更多适宜生境。文章对白鹤适宜生境的研究主要基于鄱阳湖主湖体水位,适用于鄱阳湖大范围区域,而具有水位管控措施的保护区内部湖泊水位,建议由保护区工作人员根据湖泊具体地形和候鸟越冬分布情况分析确定,逐步降低各子湖泊水位。对于生境评价研究所得结果及所提建议仅针对鄱阳湖白鹤物种,并不包括其他物种。对于大湖池、沙湖和梅西湖三个特征湖泊的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随水位变化关系的分析,对于保护区内众多子湖泊具有代表意义,对鄱阳湖水位管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运用遥感技术,辅以人为干扰实地调查结果,预测和分析了鄱阳湖不同水位下越冬白鹤的潜在生境及当前利用状况,并对鄱阳湖区域食块茎鸟类种群数量与水位波动关系进行定量分析。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