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淡水双壳类的资源状况及优势种繁殖特性

鄱阳湖淡水双壳类的资源状况及优势种繁殖特性

日期:2007.01.01 点击数:6

【作者】 刘勇江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种群结构 繁殖特性 淡水双壳类

【导师姓名】欧阳珊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分类号】 S932.5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淡水双壳类是淡水水域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淡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对水质的监测也有重要价值。作者于2007年对鄱阳湖的双壳类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优势种类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鄱阳湖有双壳类软体动物3科14属50个种及亚种,包括贻贝科1属1种,蚌科12属47种,蚬科1属2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鱼尾楔蚌、猪耳丽蚌、背瘤丽蚌、洞穴丽蚌、河蚬、背角无齿蚌;多瘤丽蚌、高顶鳞皮蚌、橄榄蛏蚌、龙骨蛏蚌等种类出现频率小,是稀有种类。 2.密度最大的种类为蚬科的河蚬平均为7.823ind./m。蚌科种类的密度明显小于河蚬,密度最大的圆顶珠蚌最高可达0.441ind./m。从生物量看,河蚬生物量最大,为19.80g/m,蚌科种类的生物量相对较少,其中生物量最大的为个体较大的三角帆蚌,可达10.09g/m。 3.分析显示,浅水区域淡水双壳类相对密度要比深水区域的密度高。就鄱阳湖而言,水深对双壳类物种丰富度未见明显影响。从底质类型看,双壳类大多分布数种类栖息于泥、沙为底质的生境,密度也相对其它底质中密度高。 4.分析26种双壳类的种群结构可以看出,鄱阳湖双壳类多数种群处于衰退状态,从历史资料来看,许多种类很难采集到活体标本,处于濒危状态,如橄榄蛏蚌、龙骨蛏蚌等。 5.研究了10种蚌的繁殖力,并分析了这些蚌的壳长和繁殖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10种蚌的繁殖力为0.78-61万粒,背角无齿蚌的平均壳长最大为12.70cm,其繁殖力最大为61万粒。...

【全文】淡水双壳类是淡水水域生物多样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是淡水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一环,对水质的监测也有重要价值。作者于2007年对鄱阳湖的双壳类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并对优势种类的繁殖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 1.鄱阳湖有双壳类软体动物3科14属50个种及亚种,包括贻贝科1属1种,蚌科12属47种,蚬科1属2种。优势种为圆顶珠蚌、鱼尾楔蚌、猪耳丽蚌、背瘤丽蚌、洞穴丽蚌、河蚬、背角无齿蚌;多瘤丽蚌、高顶鳞皮蚌、橄榄蛏蚌、龙骨蛏蚌等种类出现频率小,是稀有种类。 2.密度最大的种类为蚬科的河蚬平均为7.823ind./m。蚌科种类的密度明显小于河蚬,密度最大的圆顶珠蚌最高可达0.441ind./m。从生物量看,河蚬生物量最大,为19.80g/m,蚌科种类的生物量相对较少,其中生物量最大的为个体较大的三角帆蚌,可达10.09g/m。 3.分析显示,浅水区域淡水双壳类相对密度要比深水区域的密度高。就鄱阳湖而言,水深对双壳类物种丰富度未见明显影响。从底质类型看,双壳类大多分布数种类栖息于泥、沙为底质的生境,密度也相对其它底质中密度高。 4.分析26种双壳类的种群结构可以看出,鄱阳湖双壳类多数种群处于衰退状态,从历史资料来看,许多种类很难采集到活体标本,处于濒危状态,如橄榄蛏蚌、龙骨蛏蚌等。 5.研究了10种蚌的繁殖力,并分析了这些蚌的壳长和繁殖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10种蚌的繁殖力为0.78-61万粒,背角无齿蚌的平均壳长最大为12.70cm,其繁殖力最大为61万粒。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