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沉积记录的近6.5ka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鄱阳湖沉积记录的近6.5ka来气候环境演变研究

日期:2011.01.01 点击数:18

【作者】 董延钰

【关键词】 湖泊沉积物 有机碳同位素 古气候 鄱阳湖流域 环境演变

【导师姓名】黄俊华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11

【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分类号】 P942;|TF111.34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发展,众多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探索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解释环境变化的原因,识别环境的自然演变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机制,准确评价环境变化的影响,预测下个世纪以及更远的将来的环境状况,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本次研究将建立高精度的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序列;揭示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利用“将今论古”、和“以古示今”的原理,为预测地球环境的演化趋势提供间接依据。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泊湖沉积与其他自然记录相比,具有连续性好、信息量丰富和地理覆盖面广等特点,在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对推动中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气候演变研究是PAGES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以湖泊沉积物为主要研究载体,提取其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结合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例如总有机碳、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指标揭示鄱阳湖地区全新世中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等的变化,为研究东南季风区长江中下游的晚第四纪的环境、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依据。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在区域环境与气候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保存在各类湖泊沉积岩芯中的δ13C信息,揭示了大气中CO2浓度变化、湖泊水位波动、湖区和流域生态与植被的变迁以及温度变化等重要的环境信息。本文对我国鄱阳湖余干县地区ZK010孔的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总有机碳TOC值、孢粉等数据研究,辅助于粒度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研究,沉积剖面进行AMS-14C定年以确定年代序列,结合区域环境对比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分析了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气候环境的响应机制,重建了研究区域6500a.BP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变序列。主要结论如下: 1 鄱阳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陆生高等植被。有机质δ13C值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暖期,δ13C值相对偏负;冷期,δ13C值相对偏正。2 通过AMS-14C测年,确定鄱阳湖ZK010沉积柱底部年龄约为6800a.BP顶部年龄约为283a.BP3 通过多指标分析对比研究,将研究区域6500a.BP以来的环境特征分为以下5个阶段:(1) 6676a.BP~5017a.BP该阶段气候以干旱为主,输入湖泊的有机质量很低,整体气候从冷干向暖湿过度。后期温度升高,降水充沛。其中记录的一次全球突发性事件,全球降温干旱事件也被称为第二新冰期(大约5300a.BP)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2) 约5017~3773a.BP在5000~4300a.BP之间,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鄱阳湖扩张。该阶段记录了一次全球事件在4300a.BP左右突发全球性气候变冷变干,变化较为明显。 (3) 3773~2426a.BP气候整体较温暖湿润,在3255a.BP左右气候变的冷干;466cm~351cm,为开阔湖相沉积环境,气候暖湿,南部水域向南扩张,形成“鄱阳湖”前身。(4) 2426a.BP~1465a.BP该阶段可以根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划分为2个小的阶段,351cm~310cm(2426~2142a.BP),这一段时间内温度较高,气候暖干。310cm~212cm(2142~1465a.BP),气候整体温暖湿润,约在刘宋永初二年(421AD)前后曾经繁荣一时的鄡阳县因水侵而撤治,海昏县则在之后的425AD年沉入湖底。鄱阳湖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张。在216cm处,与西晋末年的降温对应,此时气候环境为冷干,鄱阳湖萎缩。(5) 1465a.BP~283a.BP此段δ13C值达到最负,隋代(AD 581~618)湖水扩张至今鄱阳县时,始称鄱阳湖。初唐气候环境温暖适宜,鄱阳湖达到鼎盛。100~41cm(691~283a.BP),δ13C值是整个曲线中的较高值,此段时间内温度较低,气候环境以冷湿为主。元末明初,鄱阳湖已扩张为一水波浩瀚的大湖。TOC值为曲线中的最高值,说明有机质输入高,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气候环境属于温凉湿润降水依然很充沛。从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记录的鄱阳湖湖流域全新世6500a.BP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鄱阳湖区域环境演变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区域环境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另一方面,由于鄱阳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自然地理背景,所处于的长江流域特征,都是该区域环境变化有了更多的复杂性,环境演变含有区域特征。...

【全文】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发展,众多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人们对未来生存环境的广泛关注。因此,深入探索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解释环境变化的原因,识别环境的自然演变过程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机制,准确评价环境变化的影响,预测下个世纪以及更远的将来的环境状况,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本次研究将建立高精度的区域气候环境演化序列;揭示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关系;利用“将今论古”、和“以古示今”的原理,为预测地球环境的演化趋势提供间接依据。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连接点。泊湖沉积与其他自然记录相比,具有连续性好、信息量丰富和地理覆盖面广等特点,在高分辨率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变研究,对推动中国过去全球变化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气候演变研究是PAGES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以湖泊沉积物为主要研究载体,提取其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结合其他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例如总有机碳、生物标志化合物等指标揭示鄱阳湖地区全新世中不同时期的气候、环境等的变化,为研究东南季风区长江中下游的晚第四纪的环境、气候变化特征提供依据。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在区域环境与气候方面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保存在各类湖泊沉积岩芯中的δ13C信息,揭示了大气中CO2浓度变化、湖泊水位波动、湖区和流域生态与植被的变迁以及温度变化等重要的环境信息。本文对我国鄱阳湖余干县地区ZK010孔的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总有机碳TOC值、孢粉等数据研究,辅助于粒度等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研究,沉积剖面进行AMS-14C定年以确定年代序列,结合区域环境对比和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分析了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气候环境的响应机制,重建了研究区域6500a.BP以来的气候与环境演变序列。主要结论如下: 1 鄱阳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为陆生高等植被。有机质δ13C值与温度有较好的相关性:暖期,δ13C值相对偏负;冷期,δ13C值相对偏正。2 通过AMS-14C测年,确定鄱阳湖ZK010沉积柱底部年龄约为6800a.BP顶部年龄约为283a.BP3 通过多指标分析对比研究,将研究区域6500a.BP以来的环境特征分为以下5个阶段:(1) 6676a.BP~5017a.BP该阶段气候以干旱为主,输入湖泊的有机质量很低,整体气候从冷干向暖湿过度。后期温度升高,降水充沛。其中记录的一次全球突发性事件,全球降温干旱事件也被称为第二新冰期(大约5300a.BP)对人类文明影响巨大。(2) 约5017~3773a.BP在5000~4300a.BP之间,气候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鄱阳湖扩张。该阶段记录了一次全球事件在4300a.BP左右突发全球性气候变冷变干,变化较为明显。 (3) 3773~2426a.BP气候整体较温暖湿润,在3255a.BP左右气候变的冷干;466cm~351cm,为开阔湖相沉积环境,气候暖湿,南部水域向南扩张,形成“鄱阳湖”前身。(4) 2426a.BP~1465a.BP该阶段可以根据曲线的变化情况划分为2个小的阶段,351cm~310cm(2426~2142a.BP),这一段时间内温度较高,气候暖干。310cm~212cm(2142~1465a.BP),气候整体温暖湿润,约在刘宋永初二年(421AD)前后曾经繁荣一时的鄡阳县因水侵而撤治,海昏县则在之后的425AD年沉入湖底。鄱阳湖有了较大程度的扩张。在216cm处,与西晋末年的降温对应,此时气候环境为冷干,鄱阳湖萎缩。(5) 1465a.BP~283a.BP此段δ13C值达到最负,隋代(AD 581~618)湖水扩张至今鄱阳县时,始称鄱阳湖。初唐气候环境温暖适宜,鄱阳湖达到鼎盛。100~41cm(691~283a.BP),δ13C值是整个曲线中的较高值,此段时间内温度较低,气候环境以冷湿为主。元末明初,鄱阳湖已扩张为一水波浩瀚的大湖。TOC值为曲线中的最高值,说明有机质输入高,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气候环境属于温凉湿润降水依然很充沛。从湖泊沉积物环境代用指标记录的鄱阳湖湖流域全新世6500a.BP以来的气候和环境变化信息可以看出,一方面鄱阳湖区域环境演变受到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是区域环境变化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另一方面,由于鄱阳湖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域自然地理背景,所处于的长江流域特征,都是该区域环境变化有了更多的复杂性,环境演变含有区域特征。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