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沙山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响应

鄱阳湖沙山记录的小冰期气候变化及其区域社会经济响应

日期:2011.01.01 点击数:3

【作者】 于玲玲

【关键词】 沙山 鄱阳湖 响应 小冰期 社会经济

【导师姓名】刘春燕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11

【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 P467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小冰期作为当今全球环境变暖的背景事件,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它是全球气候系统在没有人类显著影响下演化的最近一个阶段,且记录类型多、分布广、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为检验全球气候系统的振荡特征、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对于未来全球变化研究与气候预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前人对于小冰期的研究主要是石笋/湖泊沉积/冰芯/树轮/历史记载等,主要揭示夏季风及其相关的信息指标。对冬季风演化信息相对缺失,尤其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亚季风湿润地区的鄱阳湖流域,冬季风异常强烈;频繁出现的强风大风天气吹蚀冬季干露的长江、赣江等河流的河谷漫滩,在下风方向形成区域性沙质堆积地貌—纵向沙垄;其前积层层理清晰而稳定,具有高甚至是极高分辨率特点。粒度分析揭示,纵向沙垄的沙质沉积频数曲线具有三个相互独立的粒度总体(即三个独立的峰态)。第一粒度总体(位于粗粒端)的中值粒径可代表冬季风近地面气流的强度,也就是冬季风的强度。通过南昌地区近六十年气象资料研究表明赣北鄱阳湖地区冬季风变化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性响应。本文拟基于星子泊头沙山纵向沙垄的前积层,高分辨率地重建小冰期典型时期的冬季风气候演化特点,并将其与太阳黑子、火山活动记录及区域寒、旱涝灾害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赣北鄱阳湖地区冬季风气候演化与区域环境效应特点。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特点。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泊头李剖面记录了小冰期晚期的高分辨率记录,沉积物粒度的各项指标对太阳黑子活动记录、全球火山灰幕指数(D.V.I)记录具有很好的对应。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存在如下对应关系:1)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期,冬季风加强,反之,冬季风减弱;2)太阳黑子的Dalton Minimum(DM)极小期的早期阶段,对应全球火山活动的剧烈期,冬季风处在特殊强盛时段,相当于1810-1820年前后的冷期表现的非常显著。2.鄱阳湖地区的冬季风从约1670±20到1850±20年间演化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a)约1670±20-1720±20年,为较弱的冬季风气候期,但在整体相对较弱的冬季风背景之上,存在几次极强冬季风事件;b)约1720±20-1800±20年,为弱冬季风气候期,冬季风整体偏弱,强冬季风活动的强度与频次显著减弱;C)约1800±20-1850±20年,冬季风较强。并且该阶段又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阶段:约1800±20-1820±20年,冬季风由弱转强;约1820±20-1850±20年,冬季风开始减弱,在约1850±20年前后,这个冷期趋于结束。3.DM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大致为1790-1800年,也就是DM早期,此时冬季风开始加强,表现出冷湿特点。第二个阶段为1801-1810年,也就是DM时期的中期,呈现暖干的特点。第三个阶段时间大致为1811-1830年,气候开始转冷,除个别年份气候较干旱之外,总体呈现冷湿的特点。DM冷期的开始具有突变性质,其结束则具有渐变的特点。4.赣北鄱阳湖地区DM时间段内的洪涝、干旱、冰雪事件的时间分布对该地区冬季风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冰雪灾害的时间与强度与冷期出现的时间是一致的,而且洪涝灾害比干旱对冬季风的响应更为敏感,更为严重。逃荒与社会无序(例如农民起义等)现象在DM时段有所增加。但在各项灾害发生的当年或次年政府就会有一定的赈灾、蠲缓、借贷、垦荒等应对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与环境压力,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全文】近年来,全球变暖、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小冰期作为当今全球环境变暖的背景事件,一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它是全球气候系统在没有人类显著影响下演化的最近一个阶段,且记录类型多、分布广、分辨率高等特点,可为检验全球气候系统的振荡特征、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时间窗,对于未来全球变化研究与气候预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前人对于小冰期的研究主要是石笋/湖泊沉积/冰芯/树轮/历史记载等,主要揭示夏季风及其相关的信息指标。对冬季风演化信息相对缺失,尤其在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亚季风湿润地区的鄱阳湖流域,冬季风异常强烈;频繁出现的强风大风天气吹蚀冬季干露的长江、赣江等河流的河谷漫滩,在下风方向形成区域性沙质堆积地貌—纵向沙垄;其前积层层理清晰而稳定,具有高甚至是极高分辨率特点。粒度分析揭示,纵向沙垄的沙质沉积频数曲线具有三个相互独立的粒度总体(即三个独立的峰态)。第一粒度总体(位于粗粒端)的中值粒径可代表冬季风近地面气流的强度,也就是冬季风的强度。通过南昌地区近六十年气象资料研究表明赣北鄱阳湖地区冬季风变化与东亚季风强度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对全球变化具有敏感性响应。本文拟基于星子泊头沙山纵向沙垄的前积层,高分辨率地重建小冰期典型时期的冬季风气候演化特点,并将其与太阳黑子、火山活动记录及区域寒、旱涝灾害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赣北鄱阳湖地区冬季风气候演化与区域环境效应特点。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政府与社会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应对特点。文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泊头李剖面记录了小冰期晚期的高分辨率记录,沉积物粒度的各项指标对太阳黑子活动记录、全球火山灰幕指数(D.V.I)记录具有很好的对应。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存在如下对应关系:1)太阳黑子极小值时期,冬季风加强,反之,冬季风减弱;2)太阳黑子的Dalton Minimum(DM)极小期的早期阶段,对应全球火山活动的剧烈期,冬季风处在特殊强盛时段,相当于1810-1820年前后的冷期表现的非常显著。2.鄱阳湖地区的冬季风从约1670±20到1850±20年间演化特点,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a)约1670±20-1720±20年,为较弱的冬季风气候期,但在整体相对较弱的冬季风背景之上,存在几次极强冬季风事件;b)约1720±20-1800±20年,为弱冬季风气候期,冬季风整体偏弱,强冬季风活动的强度与频次显著减弱;C)约1800±20-1850±20年,冬季风较强。并且该阶段又可进一步分为两个亚阶段:约1800±20-1820±20年,冬季风由弱转强;约1820±20-1850±20年,冬季风开始减弱,在约1850±20年前后,这个冷期趋于结束。3.DM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大致为1790-1800年,也就是DM早期,此时冬季风开始加强,表现出冷湿特点。第二个阶段为1801-1810年,也就是DM时期的中期,呈现暖干的特点。第三个阶段时间大致为1811-1830年,气候开始转冷,除个别年份气候较干旱之外,总体呈现冷湿的特点。DM冷期的开始具有突变性质,其结束则具有渐变的特点。4.赣北鄱阳湖地区DM时间段内的洪涝、干旱、冰雪事件的时间分布对该地区冬季风的变化具有很好的响应,冰雪灾害的时间与强度与冷期出现的时间是一致的,而且洪涝灾害比干旱对冬季风的响应更为敏感,更为严重。逃荒与社会无序(例如农民起义等)现象在DM时段有所增加。但在各项灾害发生的当年或次年政府就会有一定的赈灾、蠲缓、借贷、垦荒等应对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与环境压力,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