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沙山单叶蔓荆不同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格局研究

鄱阳湖沙山单叶蔓荆不同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格局研究

日期:2016.01.01 点击数:9

【作者】 常玲玲

【关键词】 沙山 化学计量学 鄱阳湖 单叶蔓荆

【导师姓名】胡启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16

【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分类号】 Q948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植物作为生产者,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可或缺。植物养分元素含量及在各个器官间的分配既受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制约,同时也受植物自身结构特点和生长节律的影响,是环境和物种系统发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碳(C)、氮(N)、磷(P)是3种基本的生命元素,研究植物C、N、P化学计量格局与驱动因子,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特定生境的适应策略,以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鄱阳湖湖滨沙山作为南方土壤沙化的典型分布区,是由松散沙粒组成的岗岭和丘群,究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本研究于2014年7月,在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沙山,沿沙化梯度自湖滨至沙山边缘,设置八个采样点,采集沙山优势植物种单叶蔓荆样品,通过对其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分析,探讨单叶蔓荆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分配格局与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对沙化程度的响应;明确不同器官之间的C、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关联。为进一步揭示单叶蔓荆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10.24±13.14mg·g-1、16.95±3.45mg·g-1和1.20±0.26mg·g-1,单叶蔓荆C:N比在10.57~121.90之间波动,C:P比变化范围是168.91~1802.82,N:P比波动范围为3.86~73.26。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相关性大多数不显著(P>0.05),其中相关性显著的器官以负相关为主。(2)单叶蔓荆花具有最大的P含量,N:P比为所有器官中最大,而C:P、C:N值最小,各器官N、P含量花>叶>细根>匍匐茎>枝条。C:N比匍匐茎>枝条>细根>叶>花,C:P枝条>匍匐茎>叶>细根>花,N:P比差异不明显。(3)单叶蔓荆比叶面积变化范围为81.6~206.3 cm2·g-1,种内差异显著(P<0.05)。单位质量的叶C、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6.0~23.2 mg·g-1、0.82~2.20mg·g-1,种内差异不显著。比叶面积与叶片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片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比叶面积对沙化梯度响应敏感,随沙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沙化程度的变化不敏感,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依据叶片N:P判断,单叶蔓荆在沙山生境中更多地受P的限制。(4)单叶蔓荆不同器官C、N、P及化学计量比的关系中,枝条与匍匐茎关系最密切,其次为花与枝条、匍匐茎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N和C:N比的相关性。(5)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随沙化强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沙化程度对其C、N含量及C:P比影响较为显著,而不同器官是影响单叶蔓荆的化学计量比的主导因子。沙化程度和各器官的交互作用亦极为显著的影响着单叶蔓荆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全文】植物作为生产者,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可或缺。植物养分元素含量及在各个器官间的分配既受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制约,同时也受植物自身结构特点和生长节律的影响,是环境和物种系统发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碳(C)、氮(N)、磷(P)是3种基本的生命元素,研究植物C、N、P化学计量格局与驱动因子,有助于理解植物对特定生境的适应策略,以及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鄱阳湖湖滨沙山作为南方土壤沙化的典型分布区,是由松散沙粒组成的岗岭和丘群,究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系统退化现象。本研究于2014年7月,在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沙山,沿沙化梯度自湖滨至沙山边缘,设置八个采样点,采集沙山优势植物种单叶蔓荆样品,通过对其不同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分析,探讨单叶蔓荆不同器官养分元素分配格局与化学计量关系,以及对沙化程度的响应;明确不同器官之间的C、N、P含量与化学计量比关联。为进一步揭示单叶蔓荆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410.24±13.14mg·g-1、16.95±3.45mg·g-1和1.20±0.26mg·g-1,单叶蔓荆C:N比在10.57~121.90之间波动,C:P比变化范围是168.91~1802.82,N:P比波动范围为3.86~73.26。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相关性大多数不显著(P>0.05),其中相关性显著的器官以负相关为主。(2)单叶蔓荆花具有最大的P含量,N:P比为所有器官中最大,而C:P、C:N值最小,各器官N、P含量花>叶>细根>匍匐茎>枝条。C:N比匍匐茎>枝条>细根>叶>花,C:P枝条>匍匐茎>叶>细根>花,N:P比差异不明显。(3)单叶蔓荆比叶面积变化范围为81.6~206.3 cm2·g-1,种内差异显著(P<0.05)。单位质量的叶C、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6.0~23.2 mg·g-1、0.82~2.20mg·g-1,种内差异不显著。比叶面积与叶片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叶片P含量无显著相关性。比叶面积对沙化梯度响应敏感,随沙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片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对沙化程度的变化不敏感,保持了相对稳定性。依据叶片N:P判断,单叶蔓荆在沙山生境中更多地受P的限制。(4)单叶蔓荆不同器官C、N、P及化学计量比的关系中,枝条与匍匐茎关系最密切,其次为花与枝条、匍匐茎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N和C:N比的相关性。(5)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随沙化强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沙化程度对其C、N含量及C:P比影响较为显著,而不同器官是影响单叶蔓荆的化学计量比的主导因子。沙化程度和各器官的交互作用亦极为显著的影响着单叶蔓荆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