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流域LUCC的景观生态评价

鄱阳湖流域LUCC的景观生态评价

日期:2007.01.01 点击数:12

【作者】 府伟娟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景观生态学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导师姓名】陈晓玲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7

【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分类号】 P2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加剧,全球变化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作为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除了传统的统计分析手段外,景观生态学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LUCC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格局和变化趋势,因而逐渐成为了LUCC研究的热点。 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跨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等6个省,总面积16.22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著名的湿地,1988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册”。但由于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上世纪80年代初,鄱阳湖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十分严重,湖区蓄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频繁,整个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面对严重恶化的自然环境,江西省实施了“山江湖工程”,历经20年,江西省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本文分析了近10年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从而反映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以后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数据来研究地面状况已日益广泛,NOAA-AVHRR所提供的全球多时相数据以其运行时间长、重访周期短、覆盖面积大、成本低等优点,成为长时间序列的区域或全球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本文以鄱阳湖流域1992、1995、1998和2002年四个时期144景NDVI数据为基础,利用分类结果分析了近10年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状况,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为鄱阳湖流域今后发展战略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中所完成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对鄱阳湖流域1992、1995、1998和2002年四个时期的NDVI数据进行了分类,类型为以下六种:城市或建筑用地、农业用地、灌丛草地、林地、水体、湿地。结合野外调查以及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分类精度基本上都在80%以上,足以满足后续的LUCC驱动力和景观生态评价对精度的要求。 2.在分类结果的基础上,统计了四个时期鄱阳湖流域六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十年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一直在变化,但是发生显著变化的是林地、农业用地和灌丛草地这三类,其中,林业用地是变化最大的一种类别。 3.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鄱阳湖流域的LUCC动态变化状况,本文以乡镇为单元统计了各个类型所占的比重,统计了每个乡镇单元中占有比重超过50%的各个类型的个数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城市或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会南昌附近;水体和湿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附近;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分布比较集中,且有围绕鄱阳湖往内收缩的趋势;灌丛草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并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林地占有比重较大,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整个鄱阳湖流域的四周,并且有逐步向内扩展的趋势。 4.在2、3的基础上,对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经分析发现:人口增长、城市化、经济的发展、政策法规都对该区域的LUCC有着驱动作用。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用地增加;经济的发展驱使着城市的扩张;农业用地的减少与城市用地的扩展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扩展是农业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地政府的政策法规是鄱阳湖流域林地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5.除了传统的统计分析手段外,景观生态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格局和变化趋势。本文从景观和类别两个层次,对不同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作了分析。在景观尺度上,鄱阳湖流域整体景观仍然比较完整,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深;在类型尺度上,城市或建筑用地、水体、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加深,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分布趋于均匀;灌丛草地的破碎化程度非常明显。林地不断扩张,许多原本孤立岛状、零星的林地斑块已经连通,融合为一体,主导性优势明显。...

【全文】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加剧,全球变化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已成为近年来国际上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而在众多的全球变化问题中,作为具有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除了传统的统计分析手段外,景观生态学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LUCC的结果,能够很好地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格局和变化趋势,因而逐渐成为了LUCC研究的热点。 鄱阳湖流域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处南岸,跨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南等6个省,总面积16.22万km2,占长江流域面积的9﹪。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世界著名的湿地,1988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册”。但由于人为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上世纪80年代初,鄱阳湖湖泊萎缩和生态退化十分严重,湖区蓄水能力降低,洪涝灾害频繁,整个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面对严重恶化的自然环境,江西省实施了“山江湖工程”,历经20年,江西省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好转。本文分析了近10年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从而反映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以后的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利用遥感数据来研究地面状况已日益广泛,NOAA-AVHRR所提供的全球多时相数据以其运行时间长、重访周期短、覆盖面积大、成本低等优点,成为长时间序列的区域或全球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本文以鄱阳湖流域1992、1995、1998和2002年四个时期144景NDVI数据为基础,利用分类结果分析了近10年江西省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状况,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分析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为鄱阳湖流域今后发展战略的构建提供了有效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中所完成的工作以及取得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本文对鄱阳湖流域1992、1995、1998和2002年四个时期的NDVI数据进行了分类,类型为以下六种:城市或建筑用地、农业用地、灌丛草地、林地、水体、湿地。结合野外调查以及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评价,分类精度基本上都在80%以上,足以满足后续的LUCC驱动力和景观生态评价对精度的要求。 2.在分类结果的基础上,统计了四个时期鄱阳湖流域六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十年来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一直在变化,但是发生显著变化的是林地、农业用地和灌丛草地这三类,其中,林业用地是变化最大的一种类别。 3.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鄱阳湖流域的LUCC动态变化状况,本文以乡镇为单元统计了各个类型所占的比重,统计了每个乡镇单元中占有比重超过50%的各个类型的个数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城市或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会南昌附近;水体和湿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附近;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鄱阳湖四周,分布比较集中,且有围绕鄱阳湖往内收缩的趋势;灌丛草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山区,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并且有逐渐减少的趋势。林地占有比重较大,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整个鄱阳湖流域的四周,并且有逐步向内扩展的趋势。 4.在2、3的基础上,对鄱阳湖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经分析发现:人口增长、城市化、经济的发展、政策法规都对该区域的LUCC有着驱动作用。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用地增加;经济的发展驱使着城市的扩张;农业用地的减少与城市用地的扩展有明显的相关性,城市扩展是农业用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地政府的政策法规是鄱阳湖流域林地大幅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5.除了传统的统计分析手段外,景观生态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分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格局和变化趋势。本文从景观和类别两个层次,对不同景观要素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作了分析。在景观尺度上,鄱阳湖流域整体景观仍然比较完整,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加深;在类型尺度上,城市或建筑用地、水体、湿地的破碎化程度加深,斑块形状趋于复杂化,分布趋于均匀;灌丛草地的破碎化程度非常明显。林地不断扩张,许多原本孤立岛状、零星的林地斑块已经连通,融合为一体,主导性优势明显。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