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杂诗/鄱阳湖
-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2005-第9期
刊名:作文周刊(低幼版)
- 描述:杂诗/鄱阳湖
- 杂诗/鄱阳湖
-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2005-第9期
刊名:作文周刊(小学低年级版)
- 描述:杂诗/鄱阳湖
- 朴素中见绮丽 平淡中见警策:论陶渊明诗的矛盾性、思想性与批判性
-
作者:丁嘉艺
年份期号:
2011-第7期
刊名:青年文学家
关键词:批判思想 矛盾性 陶渊明 田园诗
- 描述:陶渊明以隐士著称,其文学创作因平淡自然的写作风格与当时所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而未得到中肯,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唐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一直保持至今。本文便从矛盾性、思想性与批判性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作品的艺术及其渊源。
- 朴淳、率真背后的理性——陶渊明人生解读
-
作者:吴邦江
年份期号:
2003-第2期
刊名:巢湖学院学报
关键词:朴淳 率真 陶渊明 理性
- 描述:自然、朴素、淳真是人们对陶渊明人生和诗歌的评价 ,其率真的性格历来为后人所激赏 ,但就此认为是其性格的主色调显然失于偏颇。从哲学思想、仕隐生活、崇尚自然、社会理想、玄学影响、诗歌艺术等六个方面去解读陶渊明的另类人生 ,揭示其不为人熟知的理性的一面 ,会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这位伟大的诗人。
- 朱元璋征战鄱阳湖产生的地名
-
作者:黄世南
年份期号:
1988-第2期
刊名:地名知识
- 描述:朱元璋征战鄱阳湖产生的地名
- 朱元璋大战鄱阳湖
-
作者:安雨 任进军
年份期号:
2014-第6期
刊名: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
关键词:长江 湿热 朱元璋 实力 鄱阳湖 渔船 中国南方 陈友谅 集群 军队
- 描述: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如火如荼,朱元璋逐渐成为中国南方一位颇具实力的领袖。要想平定江南,他必须打败最大的对手——陈友谅。1636年,朱元璋率军20万,陈友谅率军60万,双方在鄱阳湖展开激战。朱、陈二人都赌上了全部家当,胜败在此一役。决战前夕这年7月,朱元璋的大军进驻鄱阳湖。鄱阳湖南宽北窄,形似葫芦,上承五江之水,下通长江,南北相望300余里,水面浩瀚宽广。毫无疑问,这里是一个理想的战场。集元璋伫立在船头.湿热的水汽迎面扑来。他远观一望无际的湖面,心中波澜起伏。明日便是决战之时,但朱元璋的兵力远远不及陈友谅:要想胜出,必须扬长避短,谨慎部署。几日前,朱元璋已兵分两路,占领了泾江口与南湖口,连陈友谅唯一可能撤退的武阳渡口也被封锁,在鄱阳湖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 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究竟多久
-
作者:曹泽纯
年份期号:
1980-第24期
刊名: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史)
- 描述: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鄱阳湖究竟多久
- 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
-
作者:李穗
年份期号:
1988-第1期
刊名:南昌史志
- 描述:朱元璋与陈友谅鄱阳湖大战
-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
作者: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 房迎三
年份期号:
2006-第1期
刊名: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关键词:末次冰期 鄱阳湖南部沙山 风尘沉积 江西新余
- 描述:鄱阳湖湖滨沙山是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季风活动所产生的风成沙丘沉积体。在调查鄱阳湖沙山的过程中,发现位于鄱阳湖南部沙山下风方向的丰城—樟树—新余一带岗丘顶部几米厚的第四纪堆积地层,虽然颜色明显偏红,但地层性状及沉积学特征却与北方风成黄土及宁镇下蜀黄土有着很大的相似性。通过对具代表性的新余打鼓岭剖面进行分析,确认其成因系风力搬运而成的粉尘堆积。结合冬季风路径上沉积物粒度的空间变化特征,初步提出鄱阳湖沙山与新余一带风尘红土堆积是在末次冰期特定气候条件下,冬季风作用所形成的风沙-风尘堆积系统。鄱阳湖风成沙丘及其西南缘风尘沉积的发育是晚更新世末期江南鄱阳湖区气候环境恶化的佐证,也是对我国西北地区沙漠-黄土堆积过程的区域响应
- 末次冰期以来鄱阳湖东北缘下蜀黄土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
-
作者:龙进 贾玉连 张智 彭学敏 凌超豪 王朋岭
年份期号:
2015-第5期
刊名:沉积学报
关键词:鄱阳湖东北缘 D D断面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 风沙—粉尘堆积体系 下蜀黄土
- 描述:长江中游、鄱阳湖东北缘,末次冰期以来发育区域性风沙—风尘堆积体系。沿现代冬季风方向自北而南选取了10个剖面(通称D-D断面)采集下蜀黄土样品,并用湿筛法提取<20μm粒级颗粒进行XRF元素分析,结果揭示:1自北而南,元素含量具有系统性变化特征,Sr O、Na2O、Ca O、K2O、Mn O、Ca O呈负对数函数关系,Si O2、Zr O2、Al2O3、Ti O2及化学蚀变指数(CIA)呈正对数变化;在距离长江河谷5~20 km的范围内,变化最为剧烈,随后趋于平稳。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次稳定元素—稳定元素、活动元素—稳定元素对散点图同样具有系统的变化特点,显示D-D断面具有高度同源性。这些特征进一步揭示D-D断面属同一粉尘堆积体系。2现代长江河漫滩沉积物、渭南黄土、南京下蜀黄土与D-D断面上北端剖面稳定元素组成极其相似,与南端剖面则差异较大。这揭示了长江碎屑物质和风尘堆积一样具有广泛的来源及高度混合性,利用常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粉尘物源示踪需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