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二十世纪中日韩陶渊明研究信息概说
-
作者:陈忠
年份期号:
2003-第4期
刊名: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韩国 中国 日本 陶渊明研究 二十世纪
- 描述:本文概述了二十世纪中国、日本、韩国的陶渊明研究的情况
- 二分梁甫一分骚——辛弃疾认同陶渊明的辨析
-
作者:赵晓岚
年份期号:
2003-第4期
刊名:学海
关键词:辛弃疾 陶渊明 辨析 认同
- 描述:本文辨析辛弃疾屡称陶渊明的原因和意义 ,论述在归隐的人生道路上 ,两人在稼穑、饮酒、交友的生活方式以及闲适与愤悲的思想情怀诸方面的同异 ,指出辛氏对陶氏的认同最终在于“二分梁甫一分骚” ,不自觉地造就出从闲适文化入、从载道文化出的移位 ,这在陶渊明接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书讯:《鄱阳湖地图集》出版
-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1994-第1-4期
刊名:湖泊科学
- 描述:书讯:《鄱阳湖地图集》出版
- 乡村转型背景下宅基地利用现状调查分析--基于鄱阳湖典型区的问卷调查
-
作者:陈琦 杨姗 朱晏徵
年份期号:
2016-第15期
刊名:农业科技与信息
关键词:鄱阳湖 土地利用转型 宅基地转型 农村宅基地
- 描述: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推进,人们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单纯的农业收入早已不能满足现有的生活状况,农民不断涌入城镇务工,由此导致农村住宅基地的闲置、荒废及浪费。本文结合鄱阳湖地区农村宅基地的入户调查数据,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土地转型利用的理论研究,探讨鄱阳湖地区的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宅基地转型的对策。
- 乡村旅游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绿道建设研究
-
作者:肖雄方 马宝建
年份期号:
2014-第1期
刊名:鄱阳湖学刊
关键词:乡村旅游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绿道
- 描述:本文从内、外部需求及旅游产业需求三个方面论证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乡村旅游的必要性,着重论述了绿道建设对于解决乡村旅游问题的重要意义,并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了绿道体系及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希望能对未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乡村旅游发展和整体旅游目的地质量提升有所裨益和启发。
- 乡村医生陈凡经:在鄱阳湖小岛上经营 最美家庭
-
作者:周智玲 张亮
年份期号:
2015-第8期
刊名:家庭百事通
- 描述:一座偏远孤岛,一位乡村医生,一曲幸福之歌,一个“最美家庭”……对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南矶乡卫生院院长陈凡经来说,再多的褒奖也不为过。5月14日,全国妇联“最美家庭”揭晓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陈凡经家庭以“互相理解、尊重、平等、关爱”的文明家风光荣入榜。6月的一天,本刊记者与陈凡经面对面交流。精瘦、憨厚的他以悠然的神情、缓缓的言语,将家庭中朴素真诚、知足常乐、上孝下爱的美德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
- 也谈陶渊明诗文的倾向性:与张啸虎同志商榷
-
作者:赵治中
年份期号:
1985-第7期
刊名:江汉论坛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 作品倾向性 山海经 读后 作家 隐逸诗人 政治倾向 统治阶级 文学发展 思想倾向
- 描述:《江汉论坛》1983年第4期张啸虎同志《陶渊明诗文的倾向问题》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陶渊明某些作品的阐述,给人以启发,读后受益良多。但是,张文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在主体上是属于无倾向的诗人”,倒有可以商榷之处。一张文在论定陶渊明“应属于非倾向诗人之列”时,曾引用思格斯给明娜·考茨基信里论“倾向文学”的一段话,得出“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同程度倾向性的作家与作品,是大量存在的;不具有倾向性的作家与
-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兼与袁行霈先生商榷
-
作者:徐声扬
年份期号:
1999-第2期
刊名:九江师专学报
关键词:老子 儒 道 孔子 陶渊明 哲学思想
- 描述:本文通过对陶渊明诗文诠释,特别是通过对“自然”、“天道”、“真”等关键词语的诠解,深入对陶渊明哲学思想进行了剖析与思考,其结论是:它归于儒而不归于道。
- 也谈陶渊明《读史述九章·屈贾》主旨--与夏元明商榷
-
作者:欧阳伍
年份期号:
2002-第1期
刊名:鞍山社会科学
关键词:主旨 《读史述九章·屈贾》 文学创作 陶渊明 政治思想 人格
- 描述:也谈陶渊明《读史述九章·屈贾》主旨--与夏元明商榷
- 也谈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去三十年”句
-
作者:桑建中
年份期号:
1988-第1期
刊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说者 初仕 三十年 田园 儒家思想 园田居 陶渊明 代表作品 劳动生活 十三年
- 描述:《归园田居》诗五首,是陶渊明自彭泽辞归的第二年写下的。组诗反映了园田躬耕的劳动生活与艰辛经历,抒写了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与悠然情状,是陶渊明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少无适俗韵》中“一去三十年”句争议颇大,涉及该诗主题等问题,爰陈管见,以就教方家。“一去三十年”句,有“一去十三年”之异。持前说者于“一去三十年”之后,尚有一条较为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