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网络构建与评价
作者: 陈小平 陈文波  来源: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重力模型  生态网络  最小费用模型 
描述:大型生态斑块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强烈,不仅大型生态斑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而且斑块之间连接出现弱化,“孤岛化”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GIS技术手段,充分考虑景观类型、坡度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采用最小费用模型构建了该区域的潜在生态廊道.基于重力模型定量分析了生态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并以此将潜在生态廊道分成2级以便区别保护,识别了研究区重要生态节点和生态断裂点,分析了该潜在生态网络结构的连通性.结果表明:森林和农田是构成研究区生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生态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区域生态网络结构较复杂,网络连接度和闭合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网络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大型生态斑块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越来越强烈,不仅大型生态斑块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而且斑块之间连接出现弱化,“孤岛化”现象严重,严重影响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通过GIS技术手段,充分考虑景观类型、坡度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影响,采用最小费用模型构建了该区域的潜在生态廊道.基于重力模型定量分析了生态斑块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并以此将潜在生态廊道分成2级以便区别保护,识别了研究区重要生态节点和生态断裂点,分析了该潜在生态网络结构的连通性.结果表明:森林和农田是构成研究区生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生态斑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差异显著;区域生态网络结构较复杂,网络连接度和闭合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网络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作者: 梁武 陈美球 黄宏胜 罗志军  来源:土地经济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性 
描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鄱阳湖滨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对1990—2012年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的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不协调,且呈二级分化:异地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但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城关镇则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为此,研究提出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别化对策:针对异地城镇化,应该改城区建设用地“平面扩张”为“内部挖潜”;加大城区产业培育,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而就地城镇化,则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镇联动工作力度,确保就地城镇化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创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
全文: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鄱阳湖滨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对1990—2012年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的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不协调,且呈二级分化:异地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但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城关镇则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为此,研究提出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别化对策:针对异地城镇化,应该改城区建设用地“平面扩张”为“内部挖潜”;加大城区产业培育,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而就地城镇化,则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镇联动工作力度,确保就地城镇化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创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