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乐安河—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优势植物对重金属Cu、Pb、Cd的富集
作者: 简敏菲 周雪玲 余厚平 朱咏梅  来源:广西植物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优势种群  富集特性  鄱阳湖  乐安河  湿地植物群落  重金属 
描述:、红蓼、鼠曲草、紫云英、苎麻等5种富集能力较强的优势植物;植物根区土壤中的Cu、Cd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而且Cu、Cd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24.03、5.03 mg·kg-1;不同优势植物对
全文:、红蓼、鼠曲草、紫云英、苎麻等5种富集能力较强的优势植物;植物根区土壤中的Cu、Cd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而且Cu、Cd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24.03、5.03 mg·kg-1;不同优势植物对
鄱阳湖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
作者: 叶嘉敏 余厚平 简敏菲 魏佳瑶 吴敏然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生态风险  鄱阳湖  乐安河 
描述:·kg-1;不同评价方法得出乐安河上游至中游区域土壤中重金属Cu呈极度污染状态,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隐患;各样点蔬菜重金属Cd含量均超过《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中规定的标准值(0.050 mg·kg-1
全文:·kg-1;不同评价方法得出乐安河上游至中游区域土壤中重金属Cu呈极度污染状态,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隐患;各样点蔬菜重金属Cd含量均超过《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中规定的标准值(0.050 mg·kg-1
乐安河—鄱阳湖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优势植物对重金属Cu、Pb、Cd的富集
作者: 简敏菲 周雪玲 余厚平 朱咏梅  来源:广西植物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优势种群  富集特性  鄱阳湖  乐安河  湿地植物群落  重金属 
描述:、红蓼、鼠曲草、紫云英、苎麻等5种富集能力较强的优势植物;植物根区土壤中的Cu、Cd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而且Cu、Cd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24.03、5.03 mg·kg-1;不同优势植物对
全文:、红蓼、鼠曲草、紫云英、苎麻等5种富集能力较强的优势植物;植物根区土壤中的Cu、Cd含量均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而且Cu、Cd的最高含量分别为824.03、5.03 mg·kg-1;不同优势植物对
乐安河-鄱阳湖段水环境因子对重金属Cu、Pb、Cd迁移转化的影响
作者: 尚小龙 余厚平 陈朴青 简敏菲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迁移转化  重金属污染  鄱阳湖  乐安河  水环境条件 
描述:选择乐安河-鄱阳湖段等典型湿地为研究区,在乐安河流域共设置16个典型样点,于2012年采集水样、底泥沉积物等样品,进行Cu、Pb、Cd等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并对水体中p H值、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探讨水体p H值、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对重金属Cu、Pb、Cd等污染物在水体及底泥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影响.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中的总氮含量、总磷含量与水体中的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水体总氮含量与水中的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中的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水体COD含量与水样中的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体p H值和水体中的Cu含量和水样中的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全文:选择乐安河-鄱阳湖段等典型湿地为研究区,在乐安河流域共设置16个典型样点,于2012年采集水样、底泥沉积物等样品,进行Cu、Pb、Cd等重金属污染的监测与评价,并对水体中p H值、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探讨水体p H值、总氮、总磷、COD等水质指标对重金属Cu、Pb、Cd等污染物在水体及底泥沉积物中的迁移转化影响.结果表明:水环境因子中的总氮含量、总磷含量与水体中的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水体总氮含量与水中的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与土壤中的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水体COD含量与水样中的Cu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水体p H值和水体中的Cu含量和水样中的Pb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不同季节鄱阳湖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
作者: 王佳佳 弓晓峰 李志龙 刘春英 陈春丽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温度  鄱阳湖湿地  甲烷排放通量  水位 
描述:2014年1、4、7、10月初以鄱阳湖星子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密闭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该区域甲烷排放通量,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温度和水位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全文:2014年1、4、7、10月初以鄱阳湖星子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密闭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该区域甲烷排放通量,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温度和水位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刘春英 弓晓峰 陈春丽 唐艳萍 杨菊云 徐升  来源:土壤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鄱阳湖湿地  湿地植物  铁膜 
描述:湿地植物为了适应渍水环境,形成了大量的通气组织,植物可以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输送到根系,从而将Fe2+氧化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沉积在植物的根表,形成铁膜。淹水土壤中植物根表形成铁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植物根际处于局部氧化状态,二是生长介质中存在大量的Fe2+。通过溶液培养和土-砂联合培养法,研究了Fe2+浓度、植物种类、诱导时间、p H值、水位变化、根系分泌物对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苔草和虉草根表铁膜的含量随Fe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上升的趋势,根系分泌物浓度与铁膜的量呈负相关,随水位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水位2~3 cm,p H为5.5~6时根表铁膜的生成量达到最大值。
全文:湿地植物为了适应渍水环境,形成了大量的通气组织,植物可以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输送到根系,从而将Fe2+氧化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沉积在植物的根表,形成铁膜。淹水土壤中植物根表形成铁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植物根际处于局部氧化状态,二是生长介质中存在大量的Fe2+。通过溶液培养和土-砂联合培养法,研究了Fe2+浓度、植物种类、诱导时间、p H值、水位变化、根系分泌物对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苔草和虉草根表铁膜的含量随Fe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上升的趋势,根系分泌物浓度与铁膜的量呈负相关,随水位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水位2~3 cm,p H为5.5~6时根表铁膜的生成量达到最大值。
不同季节鄱阳湖湿地的甲烷排放通量
作者: 王佳佳 弓晓峰 李志龙 刘春英 陈春丽  来源: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温度  鄱阳湖湿地  甲烷排放通量  水位 
描述:2014年1、4、7、10月初以鄱阳湖星子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密闭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该区域甲烷排放通量,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温度和水位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全文:2014年1、4、7、10月初以鄱阳湖星子湿地为研究区域,采用静态密闭暗箱-气相色谱法测定了该区域甲烷排放通量,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分析了温度和水位对它的影响。结果表明:1)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
城市内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昌市象湖为例
作者: 陈春丽 戴星照 曾桐辉 弓晓峰 刘春英 左燕君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生态风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残留特征 
描述:中国曾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OCPs),目前虽已被禁止生产和农业中使用,但含三氯杀螨醇的林丹和滴滴涕(DDTs)仍在非法生产和使用。为了解农业大省江西省城市内湖OCPs的残留情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象湖为研究对象,用GC/ECD分析象湖表层沉积物中8种OCPs的残留水平,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讨OCPs的残留特征、来源及其可能的风险。结果表明,8种OCPs在象湖表层沉积物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六六六(∑HCHs)含量为nd~61.89ng/g,∑DDTs含量为nd~81.47ng/g。含量较高的组分为o,p’-DDT、β-HCH和δ-HCH。象湖表层沉积物中OCPs残留空间分布不均,其中象湖南边湿地花卉公园沉积物中OCPs含量相对较高。同中国其他城市内湖/内河相比,象湖表层沉积物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偏高,这可能与象湖区域曾经作为南昌市农业发展区有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象湖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农药的历史使用,但近年来很可能有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象湖表层沉积物中DDTs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湿地花卉公园周边环境生态风险较高,对周围环境的生物毒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内湖的污染控制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中国曾大量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OCPs),目前虽已被禁止生产和农业中使用,但含三氯杀螨醇的林丹和滴滴涕(DDTs)仍在非法生产和使用。为了解农业大省江西省城市内湖OCPs的残留情况,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象湖为研究对象,用GC/ECD分析象湖表层沉积物中8种OCPs的残留水平,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主成分分析法探讨OCPs的残留特征、来源及其可能的风险。结果表明,8种OCPs在象湖表层沉积物中均有不同程度检出,六六六(∑HCHs)含量为nd~61.89ng/g,∑DDTs含量为nd~81.47ng/g。含量较高的组分为o,p’-DDT、β-HCH和δ-HCH。象湖表层沉积物中OCPs残留空间分布不均,其中象湖南边湿地花卉公园沉积物中OCPs含量相对较高。同中国其他城市内湖/内河相比,象湖表层沉积物中HCHs和DDTs残留水平偏高,这可能与象湖区域曾经作为南昌市农业发展区有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象湖HCHs和DDTs主要来源于农药的历史使用,但近年来很可能有林丹和三氯杀螨醇的输入。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目前象湖表层沉积物中DDTs类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但湿地花卉公园周边环境生态风险较高,对周围环境的生物毒性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内湖的污染控制及风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鄱阳湖湿地植物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刘春英 弓晓峰 陈春丽 唐艳萍 杨菊云 徐升  来源:土壤通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鄱阳湖湿地  湿地植物  铁膜 
描述:湿地植物为了适应渍水环境,形成了大量的通气组织,植物可以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输送到根系,从而将Fe2+氧化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沉积在植物的根表,形成铁膜。淹水土壤中植物根表形成铁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植物根际处于局部氧化状态,二是生长介质中存在大量的Fe2+。通过溶液培养和土-砂联合培养法,研究了Fe2+浓度、植物种类、诱导时间、p H值、水位变化、根系分泌物对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苔草和虉草根表铁膜的含量随Fe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上升的趋势,根系分泌物浓度与铁膜的量呈负相关,随水位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水位2~3 cm,p H为5.5~6时根表铁膜的生成量达到最大值。
全文:湿地植物为了适应渍水环境,形成了大量的通气组织,植物可以通过通气组织将氧气输送到根系,从而将Fe2+氧化成铁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沉积在植物的根表,形成铁膜。淹水土壤中植物根表形成铁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植物根际处于局部氧化状态,二是生长介质中存在大量的Fe2+。通过溶液培养和土-砂联合培养法,研究了Fe2+浓度、植物种类、诱导时间、p H值、水位变化、根系分泌物对根表铁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苔草和虉草根表铁膜的含量随Fe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诱导时间的延长呈上升的趋势,根系分泌物浓度与铁膜的量呈负相关,随水位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水位2~3 cm,p H为5.5~6时根表铁膜的生成量达到最大值。
鄱阳湖乐安河流域水质监测优化布点
作者: 弓晓峰 陈春丽 赵晋 刘春英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优化布点  相关分析  聚类法  物元分析  乐安河 
描述:采用鄱阳湖乐安河流域13个监测断面1995-2002年8年的污染指标的监测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应用物元分析法对各监测断面进行优化.在确定最佳和最次理想点的基础上,建立标准物元矩阵和节域物元矩阵,并结合综合关联函数,选出优化点位.同时应用相关分析中的距离分析和K-均值聚类法确定各监测点所属类别.综合这三种优化结果,最终确定乐安河流域可以由传统的13个监测点位优化为9个监测点位.
全文:采用鄱阳湖乐安河流域13个监测断面1995-2002年8年的污染指标的监测平均值作为原始数据,应用物元分析法对各监测断面进行优化.在确定最佳和最次理想点的基础上,建立标准物元矩阵和节域物元矩阵,并结合综合关联函数,选出优化点位.同时应用相关分析中的距离分析和K-均值聚类法确定各监测点所属类别.综合这三种优化结果,最终确定乐安河流域可以由传统的13个监测点位优化为9个监测点位.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