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湿地水位与洲滩淹露模型构建
作者: 周霞 赵英时 梁文广  来源:地理研究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淹露  鄱阳湖  模型  湿地 
描述:水是控制湿地生态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研究洲滩变化和湿地草洲生长发育规律,以便更好地监测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有必要研究鄱阳湖水体变化特征,分析湿地洲滩水位的时空动态变化和洲滩淹露规律。本文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对鄱阳湖多年水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和DEM提取湿地洲滩特征;并在GIS支持下综合考虑地形、鄱阳湖水位、湖泊缓冲区等因素,建立了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时空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精度在85%以上。同时,本文根据研究区特点及水体在TM2、7波段的特征差异,构建了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提取水体精度达到98%,特别是对潮湿的沙地、植被和云有很好的区分能力。
全文:水是控制湿地生态过程的一个重要因子,为了研究洲滩变化和湿地草洲生长发育规律,以便更好地监测和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有必要研究鄱阳湖水体变化特征,分析湿地洲滩水位的时空动态变化和洲滩淹露规律。本文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在对鄱阳湖多年水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多时相遥感影像和DEM提取湿地洲滩特征;并在GIS支持下综合考虑地形、鄱阳湖水位、湖泊缓冲区等因素,建立了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时空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模拟效果,精度在85%以上。同时,本文根据研究区特点及水体在TM2、7波段的特征差异,构建了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提取水体精度达到98%,特别是对潮湿的沙地、植被和云有很好的区分能力。
鄱阳湖水域DW采样点底泥重金属垂直污染分析
作者: 胡利娜 刘小真 周文斌 李庆义 金静 张璟  来源:环境科学与技术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垂直污染  临水垂直插管法  底泥  重金会属 
描述:为了建立鄱阳湖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相关研究方法,了解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并探讨底泥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年代分布变化,采用助推式柱状土壤采样器通过临水垂直插管法采集鄱阳湖水域底质样品,利用微波消解-ICP-AES分析体系对柱状样中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Cu、Pb、Cr等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柱状DW采样点泥样中重金属浓度大小依次是Mn>Pb>Cr>Cu>Ni,其含量随深度变化呈锯齿状多峰分布特征,且锯齿形状很相似,由深至浅总体有上升的趋势.Cu、Mn含量随年代变化也呈锯齿型分布,Cu含量1964年最高(125.115mg/kg),Mn含量1990年最高(1165.119mg/kg),分别是背景值的5.1、3.5倍.
全文:为了建立鄱阳湖水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相关研究方法,了解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并探讨底泥中重金属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年代分布变化,采用助推式柱状土壤采样器通过临水垂直插管法采集鄱阳湖水域底质样品,利用微波消解-ICP-AES分析体系对柱状样中不同深度的样品,进行Cu、Pb、Cr等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显示,柱状DW采样点泥样中重金属浓度大小依次是Mn>Pb>Cr>Cu>Ni,其含量随深度变化呈锯齿状多峰分布特征,且锯齿形状很相似,由深至浅总体有上升的趋势.Cu、Mn含量随年代变化也呈锯齿型分布,Cu含量1964年最高(125.115mg/kg),Mn含量1990年最高(1165.119mg/kg),分别是背景值的5.1、3.5倍.
陆气相互作用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定量遥感研究
作者: 周霞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基于GIS模型预测C3和C4植物物种分布:在鄱阳湖的一个案例分析
作者: 郑源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稳定碳的同位素分析  分布  DEM模型 
描述:每年,沿长江中下游的湿地吸引数以万计的水鸟来越冬并且它们以草和莎草的叶和根茎为食。由季风性降水和地形上位置导致的每年水位波动变化决定了鄱阳湖草地的结构特点,因此在低高程带的草地被淹没的时间要长于高高程带的草地。从而,鄱阳湖草地呈现一个“短草低长,长草高长”的结构特点。 相对于C4植物物种,越冬雁类更喜欢C3牧草。C3牧草在较暗光线,较高土壤湿度,较低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茁壮成长,通常C3牧草具有较高浓度的光合酶。我们假设C3牧草在鄱阳湖的低高程带占主导地位,进而,我们想调查研究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中C3和C4物种的分布,以及基于DEM模型之上建模和预测C3/C4比率随着高程的变化规律。 我们建立了三个模型来量化这些关系。植被高度与高程模型确定了植被高度与高程之间很显著的关系(R2=0.542);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模型显示出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43)。C3/C4比率与淹没时间模型告诉我们,在每个样点上的C3植物的百分比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38)。同位素分析表明,白额雁取食于C3植物物种。最终,我们能够生成鄱阳湖大湖池的C3/C4分布图。
全文:每年,沿长江中下游的湿地吸引数以万计的水鸟来越冬并且它们以草和莎草的叶和根茎为食。由季风性降水和地形上位置导致的每年水位波动变化决定了鄱阳湖草地的结构特点,因此在低高程带的草地被淹没的时间要长于高高程带的草地。从而,鄱阳湖草地呈现一个“短草低长,长草高长”的结构特点。 相对于C4植物物种,越冬雁类更喜欢C3牧草。C3牧草在较暗光线,较高土壤湿度,较低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茁壮成长,通常C3牧草具有较高浓度的光合酶。我们假设C3牧草在鄱阳湖的低高程带占主导地位,进而,我们想调查研究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中C3和C4物种的分布,以及基于DEM模型之上建模和预测C3/C4比率随着高程的变化规律。 我们建立了三个模型来量化这些关系。植被高度与高程模型确定了植被高度与高程之间很显著的关系(R2=0.542);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模型显示出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43)。C3/C4比率与淹没时间模型告诉我们,在每个样点上的C3植物的百分比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38)。同位素分析表明,白额雁取食于C3植物物种。最终,我们能够生成鄱阳湖大湖池的C3/C4分布图。
陆气相互作用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定量遥感研究
作者: 周霞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陆气相互作用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定量遥感研究
作者: 周霞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基于GIS模型预测C3和C4植物物种分布:在鄱阳湖的一个案例分析
作者: 郑源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稳定碳的同位素分析  分布  DEM模型 
描述:每年,沿长江中下游的湿地吸引数以万计的水鸟来越冬并且它们以草和莎草的叶和根茎为食。由季风性降水和地形上位置导致的每年水位波动变化决定了鄱阳湖草地的结构特点,因此在低高程带的草地被淹没的时间要长于高高程带的草地。从而,鄱阳湖草地呈现一个“短草低长,长草高长”的结构特点。 相对于C4植物物种,越冬雁类更喜欢C3牧草。C3牧草在较暗光线,较高土壤湿度,较低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茁壮成长,通常C3牧草具有较高浓度的光合酶。我们假设C3牧草在鄱阳湖的低高程带占主导地位,进而,我们想调查研究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中C3和C4物种的分布,以及基于DEM模型之上建模和预测C3/C4比率随着高程的变化规律。 我们建立了三个模型来量化这些关系。植被高度与高程模型确定了植被高度与高程之间很显著的关系(R2=0.542);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模型显示出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43)。C3/C4比率与淹没时间模型告诉我们,在每个样点上的C3植物的百分比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38)。同位素分析表明,白额雁取食于C3植物物种。最终,我们能够生成鄱阳湖大湖池的C3/C4分布图。
全文:每年,沿长江中下游的湿地吸引数以万计的水鸟来越冬并且它们以草和莎草的叶和根茎为食。由季风性降水和地形上位置导致的每年水位波动变化决定了鄱阳湖草地的结构特点,因此在低高程带的草地被淹没的时间要长于高高程带的草地。从而,鄱阳湖草地呈现一个“短草低长,长草高长”的结构特点。 相对于C4植物物种,越冬雁类更喜欢C3牧草。C3牧草在较暗光线,较高土壤湿度,较低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茁壮成长,通常C3牧草具有较高浓度的光合酶。我们假设C3牧草在鄱阳湖的低高程带占主导地位,进而,我们想调查研究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中C3和C4物种的分布,以及基于DEM模型之上建模和预测C3/C4比率随着高程的变化规律。 我们建立了三个模型来量化这些关系。植被高度与高程模型确定了植被高度与高程之间很显著的关系(R2=0.542);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模型显示出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43)。C3/C4比率与淹没时间模型告诉我们,在每个样点上的C3植物的百分比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38)。同位素分析表明,白额雁取食于C3植物物种。最终,我们能够生成鄱阳湖大湖池的C3/C4分布图。
陆气相互作用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定量遥感研究
作者: 周霞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陆气相互作用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定量遥感研究
作者: 周霞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基于GIS模型预测C3和C4植物物种分布:在鄱阳湖的一个案例分析
作者: 郑源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稳定碳的同位素分析  分布  DEM模型 
描述:每年,沿长江中下游的湿地吸引数以万计的水鸟来越冬并且它们以草和莎草的叶和根茎为食。由季风性降水和地形上位置导致的每年水位波动变化决定了鄱阳湖草地的结构特点,因此在低高程带的草地被淹没的时间要长于高高程带的草地。从而,鄱阳湖草地呈现一个“短草低长,长草高长”的结构特点。 相对于C4植物物种,越冬雁类更喜欢C3牧草。C3牧草在较暗光线,较高土壤湿度,较低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茁壮成长,通常C3牧草具有较高浓度的光合酶。我们假设C3牧草在鄱阳湖的低高程带占主导地位,进而,我们想调查研究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中C3和C4物种的分布,以及基于DEM模型之上建模和预测C3/C4比率随着高程的变化规律。 我们建立了三个模型来量化这些关系。植被高度与高程模型确定了植被高度与高程之间很显著的关系(R2=0.542);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模型显示出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43)。C3/C4比率与淹没时间模型告诉我们,在每个样点上的C3植物的百分比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38)。同位素分析表明,白额雁取食于C3植物物种。最终,我们能够生成鄱阳湖大湖池的C3/C4分布图。
全文:每年,沿长江中下游的湿地吸引数以万计的水鸟来越冬并且它们以草和莎草的叶和根茎为食。由季风性降水和地形上位置导致的每年水位波动变化决定了鄱阳湖草地的结构特点,因此在低高程带的草地被淹没的时间要长于高高程带的草地。从而,鄱阳湖草地呈现一个“短草低长,长草高长”的结构特点。 相对于C4植物物种,越冬雁类更喜欢C3牧草。C3牧草在较暗光线,较高土壤湿度,较低温度,较高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茁壮成长,通常C3牧草具有较高浓度的光合酶。我们假设C3牧草在鄱阳湖的低高程带占主导地位,进而,我们想调查研究在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中C3和C4物种的分布,以及基于DEM模型之上建模和预测C3/C4比率随着高程的变化规律。 我们建立了三个模型来量化这些关系。植被高度与高程模型确定了植被高度与高程之间很显著的关系(R2=0.542);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模型显示出植被高度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43)。C3/C4比率与淹没时间模型告诉我们,在每个样点上的C3植物的百分比与淹没期限显著相关(R2=0.738)。同位素分析表明,白额雁取食于C3植物物种。最终,我们能够生成鄱阳湖大湖池的C3/C4分布图。
上页 1 2 3 ... 10 11 12 ... 19 20 21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