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中心的路径研究
-
作者:
谢荣国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资产增值中心 资源转换中心 区域发展中心 探讨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经济发展中心 南昌
-
描述:根据中心理论,一定的城市和城镇区域内必须有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影响整个地区,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可以为整个地区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交换和增值效应,外部效应等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南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属于“高效集约发展区”。南昌要建设成为引领江西崛起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必须牢牢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更好地探索大城大湖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南昌城市功能,把南昌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是当务之急。但在后危机时代,南昌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首位度明显下降、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济集聚和带动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已成为南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根源。始终坚持绿色崛起不动摇,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规划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顺应中部经济崛起的大潮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大局,按照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方向,跨越式提升南昌市的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区域性的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形中心、消费中心和运营中心,最终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而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关键是找到一条符合南昌实际的发展路子”。因此,如何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自然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以统一与协调,能否切实可行地提高南昌市资源转换的效益和层次,找出影响南昌市发展的各种优势与不足,是南昌能否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关键所在。建设“三大中心”是目前南昌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南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等;第二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优势;第三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路径;第四章提出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政策建议和制度设计;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
全文:根据中心理论,一定的城市和城镇区域内必须有一个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影响整个地区,是该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它可以为整个地区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务,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通过规模经济,集聚效应,交换和增值效应,外部效应等作用对周边地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省会城市,南昌在江西的经济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指出:南昌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属于“高效集约发展区”。南昌要建设成为引领江西崛起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实现“六个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必须牢牢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千载难逢的战略性机遇,更好地探索大城大湖融合发展的独特道路。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城市规模,进一步提升南昌城市功能,把南昌建设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是当务之急。但在后危机时代,南昌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经济首位度明显下降、增长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经济集聚和带动能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等,已成为南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的根源。始终坚持绿色崛起不动摇,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紧紧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的目标定位,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规划带来的历史性机遇,顺应中部经济崛起的大潮流,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大局,按照大都市的建设发展方向,跨越式提升南昌市的城市功能,重点建设区域性的交通中心、金融中心、文化形中心、消费中心和运营中心,最终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努力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而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的中心的“关键是找到一条符合南昌实际的发展路子”。因此,如何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自然优势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加以统一与协调,能否切实可行地提高南昌市资源转换的效益和层次,找出影响南昌市发展的各种优势与不足,是南昌能否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资源转换中心、资产增值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的关键所在。建设“三大中心”是目前南昌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南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等;第二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优势;第三章分析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的路径;第四章提出了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区域发展“三大中心”政策建议和制度设计;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
鄱阳湖湿地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长期水淹的响应
-
作者:
雷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群 鄱阳湖湿地 物候特征 水淹 生长发育
-
描述: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
全文: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
-
作者:
肖晋志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多样性 河流 大型底栖动物 鄱阳湖保护区水域 群落结构
-
描述: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分布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7属79种,分别为环节动物7科19属24种(占总
-
全文: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包括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分布及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区域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57属79种,分别为环节动物7科19属24种(占总
-
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研究: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
作者:
田鹏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 统计降尺度 鄱阳湖流域 径流模拟 气候变化
-
描述:,满足模型模拟要求。通过设定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情景,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赣江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土地覆被变化对其径流的影响有以下特点:(1)气候变化是影响径流
-
全文:,满足模型模拟要求。通过设定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情景,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和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的贡献率。赣江上游流域气候变化及土地覆被变化对其径流的影响有以下特点:(1)气候变化是影响径流
-
鄱阳湖湿地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长期水淹的响应
-
作者:
雷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群 鄱阳湖湿地 物候特征 水淹 生长发育
-
描述: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
全文: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
作者:
金菁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
全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
作者:
金菁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
全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