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空间规划
-
作者:
赵力昌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空间规划 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
-
描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在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利用战略空间规划的理论,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将对该地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优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规划背景的研究。主要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资源状况等三方面来着手研究。 第二部分是土地利用目标研究。主要是从城镇化发展、新型的工业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设施用地发展、交通用地发展的土地利用目标来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目标。 第三部分是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确定。包括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增量控制目标的确定、集约节约控制目标的确定。 第四部分是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主要是从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和土地供需平衡三方面来研究。 第五部分是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包括土地结构优化的原则、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部分是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包括城镇空间配置、农村空间配置、生态空间配置、通道空间配置和空间管理。 第七部分是战略空间规划保障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重点。
-
全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在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利用战略空间规划的理论,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将对该地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优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规划背景的研究。主要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资源状况等三方面来着手研究。 第二部分是土地利用目标研究。主要是从城镇化发展、新型的工业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设施用地发展、交通用地发展的土地利用目标来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目标。 第三部分是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确定。包括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增量控制目标的确定、集约节约控制目标的确定。 第四部分是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主要是从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和土地供需平衡三方面来研究。 第五部分是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包括土地结构优化的原则、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部分是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包括城镇空间配置、农村空间配置、生态空间配置、通道空间配置和空间管理。 第七部分是战略空间规划保障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重点。
-
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
-
作者:
张家林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俗体育 发展状况 建议 问题 环鄱阳湖地区
-
描述:文化振兴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区域建设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具备众多的文化事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鄱阳湖地区因其地理和历史因素聚集着江西文化的精华。为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本文在众多的文化事象中从最基础、最稳定的民俗体育这一平民文化入手,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等方法,对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归纳其地方特征,明确其文化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区域建设经验和成果,找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认为,环鄱阳湖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人员及民众都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国家对民俗体育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民俗体育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一些错误的地方政策使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陷入了传承和发展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政府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经营、专业技术等相关人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做到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突出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结合现代文化元素,科学创新,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古迹,尊重习俗风情,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塑造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尽量做到城城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民俗传统,在保障宜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幸福生活指数,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型城镇生活圈。
-
全文:文化振兴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区域建设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具备众多的文化事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鄱阳湖地区因其地理和历史因素聚集着江西文化的精华。为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本文在众多的文化事象中从最基础、最稳定的民俗体育这一平民文化入手,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等方法,对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归纳其地方特征,明确其文化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区域建设经验和成果,找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认为,环鄱阳湖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人员及民众都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国家对民俗体育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民俗体育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一些错误的地方政策使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陷入了传承和发展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政府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经营、专业技术等相关人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做到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突出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结合现代文化元素,科学创新,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古迹,尊重习俗风情,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塑造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尽量做到城城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民俗传统,在保障宜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幸福生活指数,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型城镇生活圈。
-
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夏秋季群落结构变化和四大家鱼幼鱼耳石与生长的研究
-
作者:
朱其广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轮 鄱阳湖 四大家鱼 幼鱼 生长 群落结构
-
描述:鄱阳湖是典型的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作为长江干流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在长江四大家鱼幼鱼的肥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相关问题仍不清楚,而且有关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研究报道较缺乏。本文以2010年6月-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鄱阳湖通江水道夏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和四大家鱼幼鱼入湖格局,并以入湖幼鱼为实验材料,观察其耳石微结构,研究耳石日龄和幼鱼的生长。主要结果如下:1.2010年7-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渔获物调查中,共调查到鱼类种类50种,分属于8科39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鱼类种数的64%。鱼类多样性指数从湖口到新池乡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2010年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最早时间为6月26日,高峰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估算出整个通江水道在调查期间四大家鱼幼鱼总产量为3.1×106尾。其中鲢占78.75%,草鱼占18.43%,鳙和青鱼分别占2.06%和0.76%。3.根据耳石日轮分析,草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5-79d,日龄平均值为65.9±7.1d;青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3-95d,日龄平均值为78.1±10.8d;鲢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3-102d,日龄平均值为62.4±8.1d;鳙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1-93d,平均值为70.9±10.5d。4.四大家鱼幼鱼耳石短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同体重呈显著的指数关系。5.四大家鱼幼鱼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符合线性模型或指数模型;体重为均匀生长。
-
全文:鄱阳湖是典型的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作为长江干流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在长江四大家鱼幼鱼的肥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相关问题仍不清楚,而且有关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研究报道较缺乏。本文以2010年6月-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鄱阳湖通江水道夏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和四大家鱼幼鱼入湖格局,并以入湖幼鱼为实验材料,观察其耳石微结构,研究耳石日龄和幼鱼的生长。主要结果如下:1.2010年7-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渔获物调查中,共调查到鱼类种类50种,分属于8科39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鱼类种数的64%。鱼类多样性指数从湖口到新池乡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2010年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最早时间为6月26日,高峰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估算出整个通江水道在调查期间四大家鱼幼鱼总产量为3.1×106尾。其中鲢占78.75%,草鱼占18.43%,鳙和青鱼分别占2.06%和0.76%。3.根据耳石日轮分析,草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5-79d,日龄平均值为65.9±7.1d;青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3-95d,日龄平均值为78.1±10.8d;鲢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3-102d,日龄平均值为62.4±8.1d;鳙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1-93d,平均值为70.9±10.5d。4.四大家鱼幼鱼耳石短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同体重呈显著的指数关系。5.四大家鱼幼鱼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符合线性模型或指数模型;体重为均匀生长。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研究
-
作者:
邱丹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 竞争力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还包括市场和资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有纵向延伸也有横向发展,农业内涵也随之日益丰富,而对于其竞争力的研究逐渐繁多。对于农业争力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一是国家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二是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农产品竞争力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内。农业,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状,分析了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设计相关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县市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排名分类,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竞争力,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区域农业竞争力内涵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农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然后介绍了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第三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状分析。本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农业现状,二是农业优势,三是农业劣势。第四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本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25个县市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类评价。第五章,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本章认为主要从区域环境,农业结构,工业化和城镇化及改善相关的农业体制四个方面着手。
-
全文: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还包括市场和资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有纵向延伸也有横向发展,农业内涵也随之日益丰富,而对于其竞争力的研究逐渐繁多。对于农业争力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一是国家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二是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农产品竞争力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内。农业,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状,分析了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设计相关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县市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排名分类,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竞争力,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区域农业竞争力内涵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农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然后介绍了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第三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状分析。本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农业现状,二是农业优势,三是农业劣势。第四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本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25个县市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类评价。第五章,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本章认为主要从区域环境,农业结构,工业化和城镇化及改善相关的农业体制四个方面着手。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空间规划
-
作者:
赵力昌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空间规划 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
-
描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在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利用战略空间规划的理论,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将对该地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优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规划背景的研究。主要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资源状况等三方面来着手研究。 第二部分是土地利用目标研究。主要是从城镇化发展、新型的工业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设施用地发展、交通用地发展的土地利用目标来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目标。 第三部分是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确定。包括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增量控制目标的确定、集约节约控制目标的确定。 第四部分是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主要是从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和土地供需平衡三方面来研究。 第五部分是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包括土地结构优化的原则、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部分是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包括城镇空间配置、农村空间配置、生态空间配置、通道空间配置和空间管理。 第七部分是战略空间规划保障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重点。
-
全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在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利用战略空间规划的理论,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将对该地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优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规划背景的研究。主要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资源状况等三方面来着手研究。 第二部分是土地利用目标研究。主要是从城镇化发展、新型的工业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设施用地发展、交通用地发展的土地利用目标来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目标。 第三部分是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确定。包括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增量控制目标的确定、集约节约控制目标的确定。 第四部分是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主要是从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和土地供需平衡三方面来研究。 第五部分是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包括土地结构优化的原则、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部分是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包括城镇空间配置、农村空间配置、生态空间配置、通道空间配置和空间管理。 第七部分是战略空间规划保障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重点。
-
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
-
作者:
张家林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俗体育 发展状况 建议 问题 环鄱阳湖地区
-
描述:文化振兴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区域建设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具备众多的文化事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鄱阳湖地区因其地理和历史因素聚集着江西文化的精华。为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本文在众多的文化事象中从最基础、最稳定的民俗体育这一平民文化入手,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等方法,对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归纳其地方特征,明确其文化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区域建设经验和成果,找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认为,环鄱阳湖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人员及民众都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国家对民俗体育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民俗体育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一些错误的地方政策使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陷入了传承和发展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政府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经营、专业技术等相关人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做到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突出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结合现代文化元素,科学创新,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古迹,尊重习俗风情,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塑造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尽量做到城城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民俗传统,在保障宜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幸福生活指数,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型城镇生活圈。
-
全文:文化振兴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区域建设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具备众多的文化事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鄱阳湖地区因其地理和历史因素聚集着江西文化的精华。为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本文在众多的文化事象中从最基础、最稳定的民俗体育这一平民文化入手,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等方法,对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归纳其地方特征,明确其文化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区域建设经验和成果,找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认为,环鄱阳湖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人员及民众都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国家对民俗体育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民俗体育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一些错误的地方政策使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陷入了传承和发展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政府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经营、专业技术等相关人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做到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突出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结合现代文化元素,科学创新,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古迹,尊重习俗风情,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塑造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尽量做到城城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民俗传统,在保障宜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幸福生活指数,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型城镇生活圈。
-
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夏秋季群落结构变化和四大家鱼幼鱼耳石与生长的研究
-
作者:
朱其广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日轮 鄱阳湖 四大家鱼 幼鱼 生长 群落结构
-
描述:鄱阳湖是典型的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作为长江干流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在长江四大家鱼幼鱼的肥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相关问题仍不清楚,而且有关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研究报道较缺乏。本文以2010年6月-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鄱阳湖通江水道夏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和四大家鱼幼鱼入湖格局,并以入湖幼鱼为实验材料,观察其耳石微结构,研究耳石日龄和幼鱼的生长。主要结果如下:1.2010年7-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渔获物调查中,共调查到鱼类种类50种,分属于8科39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鱼类种数的64%。鱼类多样性指数从湖口到新池乡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2010年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最早时间为6月26日,高峰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估算出整个通江水道在调查期间四大家鱼幼鱼总产量为3.1×106尾。其中鲢占78.75%,草鱼占18.43%,鳙和青鱼分别占2.06%和0.76%。3.根据耳石日轮分析,草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5-79d,日龄平均值为65.9±7.1d;青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3-95d,日龄平均值为78.1±10.8d;鲢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3-102d,日龄平均值为62.4±8.1d;鳙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1-93d,平均值为70.9±10.5d。4.四大家鱼幼鱼耳石短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同体重呈显著的指数关系。5.四大家鱼幼鱼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符合线性模型或指数模型;体重为均匀生长。
-
全文:鄱阳湖是典型的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作为长江干流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鄱阳湖在长江四大家鱼幼鱼的肥育方面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关于长江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相关问题仍不清楚,而且有关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研究报道较缺乏。本文以2010年6月-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鱼类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鄱阳湖通江水道夏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和四大家鱼幼鱼入湖格局,并以入湖幼鱼为实验材料,观察其耳石微结构,研究耳石日龄和幼鱼的生长。主要结果如下:1.2010年7-10月鄱阳湖通江水道渔获物调查中,共调查到鱼类种类50种,分属于8科39属,其中鲤科鱼类最多,占鱼类种数的64%。鱼类多样性指数从湖口到新池乡表现出增加的趋势。2.2010年四大家鱼幼鱼进入鄱阳湖的最早时间为6月26日,高峰期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估算出整个通江水道在调查期间四大家鱼幼鱼总产量为3.1×106尾。其中鲢占78.75%,草鱼占18.43%,鳙和青鱼分别占2.06%和0.76%。3.根据耳石日轮分析,草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5-79d,日龄平均值为65.9±7.1d;青鱼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3-95d,日龄平均值为78.1±10.8d;鲢幼鱼的日龄范围为43-102d,日龄平均值为62.4±8.1d;鳙幼鱼的日龄范围为51-93d,平均值为70.9±10.5d。4.四大家鱼幼鱼耳石短半径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同体重呈显著的指数关系。5.四大家鱼幼鱼的体长生长和体重生长符合线性模型或指数模型;体重为均匀生长。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研究
-
作者:
邱丹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 竞争力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还包括市场和资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有纵向延伸也有横向发展,农业内涵也随之日益丰富,而对于其竞争力的研究逐渐繁多。对于农业争力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一是国家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二是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农产品竞争力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内。农业,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状,分析了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设计相关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县市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排名分类,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竞争力,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区域农业竞争力内涵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农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然后介绍了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第三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状分析。本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农业现状,二是农业优势,三是农业劣势。第四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本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25个县市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类评价。第五章,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本章认为主要从区域环境,农业结构,工业化和城镇化及改善相关的农业体制四个方面着手。
-
全文:农业是一个基础性产业,不仅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还包括市场和资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既有纵向延伸也有横向发展,农业内涵也随之日益丰富,而对于其竞争力的研究逐渐繁多。对于农业争力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一是国家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二是农业竞争力研究和农产品竞争力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经济区,位于江西省内。农业,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基础优势的产业是否具有竞争力,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状,分析了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设计相关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县市的农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排名分类,以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竞争力,并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区域农业竞争力研究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区域农业竞争力内涵和区域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阐述农业、区域、竞争力的概念及农业区域竞争力的内涵,然后介绍了农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竞争力理论。第三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现状分析。本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农业现状,二是农业优势,三是农业劣势。第四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本章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25个县市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分类评价。第五章,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竞争力的建议和措施。本章认为主要从区域环境,农业结构,工业化和城镇化及改善相关的农业体制四个方面着手。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空间规划
-
作者:
赵力昌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资源 空间规划 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
-
描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在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利用战略空间规划的理论,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将对该地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优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规划背景的研究。主要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资源状况等三方面来着手研究。 第二部分是土地利用目标研究。主要是从城镇化发展、新型的工业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设施用地发展、交通用地发展的土地利用目标来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目标。 第三部分是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确定。包括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增量控制目标的确定、集约节约控制目标的确定。 第四部分是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主要是从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和土地供需平衡三方面来研究。 第五部分是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包括土地结构优化的原则、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部分是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包括城镇空间配置、农村空间配置、生态空间配置、通道空间配置和空间管理。 第七部分是战略空间规划保障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重点。
-
全文: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在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将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有重要制约作用。因此,利用战略空间规划的理论,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的结构与布局,将对该地区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战略定位,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对其土地利用布局进行了优化。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规划背景的研究。主要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自然资源概况、社会经济概况和土地资源状况等三方面来着手研究。 第二部分是土地利用目标研究。主要是从城镇化发展、新型的工业化、旅游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林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利设施用地发展、交通用地发展的土地利用目标来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利用目标。 第三部分是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确定。包括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增量控制目标的确定、集约节约控制目标的确定。 第四部分是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分析。主要是从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土地供给量预测和土地供需平衡三方面来研究。 第五部分是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包括土地结构优化的原则、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目标、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第六部分是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包括城镇空间配置、农村空间配置、生态空间配置、通道空间配置和空间管理。 第七部分是战略空间规划保障措施。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的重点。
-
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调查研究
-
作者:
张家林 来源:北京体育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民俗体育 发展状况 建议 问题 环鄱阳湖地区
-
描述:文化振兴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区域建设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具备众多的文化事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鄱阳湖地区因其地理和历史因素聚集着江西文化的精华。为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本文在众多的文化事象中从最基础、最稳定的民俗体育这一平民文化入手,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等方法,对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归纳其地方特征,明确其文化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区域建设经验和成果,找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认为,环鄱阳湖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人员及民众都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国家对民俗体育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民俗体育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一些错误的地方政策使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陷入了传承和发展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政府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经营、专业技术等相关人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做到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突出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结合现代文化元素,科学创新,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古迹,尊重习俗风情,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塑造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尽量做到城城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民俗传统,在保障宜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幸福生活指数,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型城镇生活圈。
-
全文:文化振兴是我国目前的重要战略目标,在区域建设中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江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历史悠久、具备众多的文化事象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鄱阳湖地区因其地理和历史因素聚集着江西文化的精华。为策应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文化建设,本文在众多的文化事象中从最基础、最稳定的民俗体育这一平民文化入手,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以及访谈相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等方法,对环鄱阳湖地区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分析,归纳其地方特征,明确其文化价值,结合实际情况,借鉴其它区域建设经验和成果,找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研究认为,环鄱阳湖地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政府管理人员及民众都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国家对民俗体育文化缺乏正确的导向;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民俗体育的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一些错误的地方政策使民俗体育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陷入了传承和发展的危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应加强政府管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和管理能力,培养管理、经营、专业技术等相关人才,建立有效的管理网络,进而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提高广大民众的文化自觉性,做到自觉保护、传承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突出社会效益和文化价值,结合现代文化元素,科学创新,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尊重历史,保护文化古迹,尊重习俗风情,突出地方传统特色,塑造地方民俗体育文化品牌,尽量做到城城有文化特色,村村有民俗传统,在保障宜居环境建设的前提下提高民众的人文素质和幸福生活指数,构建充满文化气息的新型城镇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