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流域农村饮用水水环境特征及其污染机理研究
作者: 陈慧杰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地下饮用水  环鄱阳湖区  污染物迁移扩散  健康风险评价 
描述:随着鄱阳湖环湖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鄱阳湖区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居民饮用水(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近几年来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点、面源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尤其是洪涝灾害会对饮用水水质产生突发性的影响,使得灾后发生疫情的风险剧增。因此,监测环鄱阳湖农村地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深入研究点、面源污染机理以及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收集和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环鄱阳湖区13个县(市)的地下水中污染因子的浓度。研究表明,环鄱阳湖区农村所有的饮用水采样点中,水质较好,毒物因子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PbCrNH4-NCuZnCdNO3-N, Pb、Cr变异系数相对最大,分别为1.87、1.82。分析工业、农业和养殖业对环鄱阳湖区农村地下饮用水的影响大小:农业污染、化工污染、贝类养殖、农村生活用水、大闸蟹养殖、垃圾堆放、渔业养殖、家禽养殖、人畜粪便等对地下水硝酸盐氮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贡献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环湖区地下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地下水中毒物因子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区Cd、Cr致癌的个人平均年风险分别为6.02×10-7/a、7.84×10-6/a,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致癌风险阈值范国5×10-5~10-4/a,表明致癌风险较低;Zn年平均风险远大于其他非致癌物,为主要风险因子。而各类毒物个人健康年总风险均以基因毒物质为主,超过个人健康年总风险的98%。通过对抚州唱凯堤决堤后造成的洪灾受灾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分析和评价,分析得出淹没区域尾部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较其他地区严重,部分地区污染很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地下饮用水的污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携带其他地区的大量污染物质滞留在淹没区域造成水质污染;二是将淹没区域的分散的污染物质聚集在一起使得水质污染急剧加重;三是大量的洪水造成短时间的地表和土壤中污染物质渗透作用。在环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区域的洪灾必然会的放大人为因素的作用,间接造成地区的地下饮用水的突发性重大污染,因引起较大的重视。
全文:随着鄱阳湖环湖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鄱阳湖区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居民饮用水(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近几年来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点、面源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尤其是洪涝灾害会对饮用水水质产生突发性的影响,使得灾后发生疫情的风险剧增。因此,监测环鄱阳湖农村地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深入研究点、面源污染机理以及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收集和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环鄱阳湖区13个县(市)的地下水中污染因子的浓度。研究表明,环鄱阳湖区农村所有的饮用水采样点中,水质较好,毒物因子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PbCrNH4-NCuZnCdNO3-N, Pb、Cr变异系数相对最大,分别为1.87、1.82。分析工业、农业和养殖业对环鄱阳湖区农村地下饮用水的影响大小:农业污染、化工污染、贝类养殖、农村生活用水、大闸蟹养殖、垃圾堆放、渔业养殖、家禽养殖、人畜粪便等对地下水硝酸盐氮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贡献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环湖区地下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地下水中毒物因子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区Cd、Cr致癌的个人平均年风险分别为6.02×10-7/a、7.84×10-6/a,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致癌风险阈值范国5×10-5~10-4/a,表明致癌风险较低;Zn年平均风险远大于其他非致癌物,为主要风险因子。而各类毒物个人健康年总风险均以基因毒物质为主,超过个人健康年总风险的98%。通过对抚州唱凯堤决堤后造成的洪灾受灾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分析和评价,分析得出淹没区域尾部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较其他地区严重,部分地区污染很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地下饮用水的污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携带其他地区的大量污染物质滞留在淹没区域造成水质污染;二是将淹没区域的分散的污染物质聚集在一起使得水质污染急剧加重;三是大量的洪水造成短时间的地表和土壤中污染物质渗透作用。在环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区域的洪灾必然会的放大人为因素的作用,间接造成地区的地下饮用水的突发性重大污染,因引起较大的重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杨洋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指标体系 
描述:自从2009年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地方省市分别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采取规划措施,主动选择培育适宜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目前,地方省市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意味着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只使用经济增长水平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重视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提出新型的产业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水平、指导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西省作为生态环境基础条件比较好的省份,在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比较优势,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规划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内第二个被规划为“生态经济区”的国家层级发展实验区。当前,江西省的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处于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发展模式,将江西现有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水平,从而能够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抢抓机遇,树立典型,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层次,协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向更有利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是江西省发展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江西省情来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探索适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模式,在产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江西省总体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理论概述切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态发展理念进行了桥接,得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是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基本属性有所重合,两者契合发展的成果,是协调发展产生的积极效果。将生态化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方向,不仅对区域内生态经济建设和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对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作用。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总体概况,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生态属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策略方向。为了对产业作出评价,文章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发展的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进行了指标量化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关的结论。最后根据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给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对策与政策建议。
全文:自从2009年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地方省市分别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采取规划措施,主动选择培育适宜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目前,地方省市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意味着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只使用经济增长水平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重视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提出新型的产业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水平、指导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西省作为生态环境基础条件比较好的省份,在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比较优势,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规划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内第二个被规划为“生态经济区”的国家层级发展实验区。当前,江西省的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处于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发展模式,将江西现有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水平,从而能够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抢抓机遇,树立典型,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层次,协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向更有利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是江西省发展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江西省情来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探索适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模式,在产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江西省总体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理论概述切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态发展理念进行了桥接,得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是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基本属性有所重合,两者契合发展的成果,是协调发展产生的积极效果。将生态化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方向,不仅对区域内生态经济建设和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对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作用。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总体概况,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生态属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策略方向。为了对产业作出评价,文章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发展的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进行了指标量化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关的结论。最后根据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给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对策与政策建议。
鄱阳湖流域农村饮用水水环境特征及其污染机理研究
作者: 陈慧杰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地下饮用水  环鄱阳湖区  污染物迁移扩散  健康风险评价 
描述:随着鄱阳湖环湖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鄱阳湖区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居民饮用水(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近几年来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点、面源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尤其是洪涝灾害会对饮用水水质产生突发性的影响,使得灾后发生疫情的风险剧增。因此,监测环鄱阳湖农村地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深入研究点、面源污染机理以及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收集和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环鄱阳湖区13个县(市)的地下水中污染因子的浓度。研究表明,环鄱阳湖区农村所有的饮用水采样点中,水质较好,毒物因子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PbCrNH4-NCuZnCdNO3-N, Pb、Cr变异系数相对最大,分别为1.87、1.82。分析工业、农业和养殖业对环鄱阳湖区农村地下饮用水的影响大小:农业污染、化工污染、贝类养殖、农村生活用水、大闸蟹养殖、垃圾堆放、渔业养殖、家禽养殖、人畜粪便等对地下水硝酸盐氮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贡献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环湖区地下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地下水中毒物因子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区Cd、Cr致癌的个人平均年风险分别为6.02×10-7/a、7.84×10-6/a,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致癌风险阈值范国5×10-5~10-4/a,表明致癌风险较低;Zn年平均风险远大于其他非致癌物,为主要风险因子。而各类毒物个人健康年总风险均以基因毒物质为主,超过个人健康年总风险的98%。通过对抚州唱凯堤决堤后造成的洪灾受灾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分析和评价,分析得出淹没区域尾部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较其他地区严重,部分地区污染很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地下饮用水的污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携带其他地区的大量污染物质滞留在淹没区域造成水质污染;二是将淹没区域的分散的污染物质聚集在一起使得水质污染急剧加重;三是大量的洪水造成短时间的地表和土壤中污染物质渗透作用。在环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区域的洪灾必然会的放大人为因素的作用,间接造成地区的地下饮用水的突发性重大污染,因引起较大的重视。
全文:随着鄱阳湖环湖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鄱阳湖区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居民饮用水(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近几年来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点、面源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尤其是洪涝灾害会对饮用水水质产生突发性的影响,使得灾后发生疫情的风险剧增。因此,监测环鄱阳湖农村地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深入研究点、面源污染机理以及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收集和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环鄱阳湖区13个县(市)的地下水中污染因子的浓度。研究表明,环鄱阳湖区农村所有的饮用水采样点中,水质较好,毒物因子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PbCrNH4-NCuZnCdNO3-N, Pb、Cr变异系数相对最大,分别为1.87、1.82。分析工业、农业和养殖业对环鄱阳湖区农村地下饮用水的影响大小:农业污染、化工污染、贝类养殖、农村生活用水、大闸蟹养殖、垃圾堆放、渔业养殖、家禽养殖、人畜粪便等对地下水硝酸盐氮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贡献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环湖区地下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地下水中毒物因子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区Cd、Cr致癌的个人平均年风险分别为6.02×10-7/a、7.84×10-6/a,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致癌风险阈值范国5×10-5~10-4/a,表明致癌风险较低;Zn年平均风险远大于其他非致癌物,为主要风险因子。而各类毒物个人健康年总风险均以基因毒物质为主,超过个人健康年总风险的98%。通过对抚州唱凯堤决堤后造成的洪灾受灾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分析和评价,分析得出淹没区域尾部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较其他地区严重,部分地区污染很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地下饮用水的污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携带其他地区的大量污染物质滞留在淹没区域造成水质污染;二是将淹没区域的分散的污染物质聚集在一起使得水质污染急剧加重;三是大量的洪水造成短时间的地表和土壤中污染物质渗透作用。在环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区域的洪灾必然会的放大人为因素的作用,间接造成地区的地下饮用水的突发性重大污染,因引起较大的重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
作者: 王丹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结构  资源环境基尼系数  绿色城市化系数  城市承载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 
描述: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对城市群所包含的主要城市的承载力与其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配比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人口一直处于增长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集中在各主要
全文: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对城市群所包含的主要城市的承载力与其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配比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人口一直处于增长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集中在各主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杨洋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指标体系 
描述:自从2009年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地方省市分别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采取规划措施,主动选择培育适宜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目前,地方省市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意味着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只使用经济增长水平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重视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提出新型的产业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水平、指导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西省作为生态环境基础条件比较好的省份,在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比较优势,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规划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内第二个被规划为“生态经济区”的国家层级发展实验区。当前,江西省的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处于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发展模式,将江西现有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水平,从而能够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抢抓机遇,树立典型,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层次,协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向更有利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是江西省发展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江西省情来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探索适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模式,在产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江西省总体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理论概述切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态发展理念进行了桥接,得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是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基本属性有所重合,两者契合发展的成果,是协调发展产生的积极效果。将生态化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方向,不仅对区域内生态经济建设和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对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作用。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总体概况,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生态属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策略方向。为了对产业作出评价,文章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发展的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进行了指标量化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关的结论。最后根据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给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对策与政策建议。
全文:自从2009年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地方省市分别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采取规划措施,主动选择培育适宜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建设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成为我国应对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必然选择。目前,地方省市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在发展理念上,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这意味着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只使用经济增长水平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重视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将成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新目标。提出新型的产业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水平,对于转变发展观念、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水平、指导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江西省作为生态环境基础条件比较好的省份,在生态环境方面有着比较优势,2009年12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被规划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内第二个被规划为“生态经济区”的国家层级发展实验区。当前,江西省的生态经济区建设正处于优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发展模式,将江西现有的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升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发展水平,从而能够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抢抓机遇,树立典型,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层次,协调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向更有利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是江西省发展新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江西省情来说,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相结合,探索适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发展模式,在产业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带动江西省总体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本文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本理论概述切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态发展理念进行了桥接,得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是由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生态文明基本属性有所重合,两者契合发展的成果,是协调发展产生的积极效果。将生态化发展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方向,不仅对区域内生态经济建设和产业协调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也对全面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现实作用。本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江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和总体概况,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的生态属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并给出了相关策略方向。为了对产业作出评价,文章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产业发展的发展水平与协调程度进行了指标量化分析比较,得出了相关的结论。最后根据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经验,给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发展对策与政策建议。
鄱阳湖流域农村饮用水水环境特征及其污染机理研究
作者: 陈慧杰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地下饮用水  环鄱阳湖区  污染物迁移扩散  健康风险评价 
描述:随着鄱阳湖环湖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鄱阳湖区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居民饮用水(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近几年来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点、面源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尤其是洪涝灾害会对饮用水水质产生突发性的影响,使得灾后发生疫情的风险剧增。因此,监测环鄱阳湖农村地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深入研究点、面源污染机理以及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收集和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环鄱阳湖区13个县(市)的地下水中污染因子的浓度。研究表明,环鄱阳湖区农村所有的饮用水采样点中,水质较好,毒物因子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PbCrNH4-NCuZnCdNO3-N, Pb、Cr变异系数相对最大,分别为1.87、1.82。分析工业、农业和养殖业对环鄱阳湖区农村地下饮用水的影响大小:农业污染、化工污染、贝类养殖、农村生活用水、大闸蟹养殖、垃圾堆放、渔业养殖、家禽养殖、人畜粪便等对地下水硝酸盐氮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贡献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环湖区地下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地下水中毒物因子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区Cd、Cr致癌的个人平均年风险分别为6.02×10-7/a、7.84×10-6/a,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致癌风险阈值范国5×10-5~10-4/a,表明致癌风险较低;Zn年平均风险远大于其他非致癌物,为主要风险因子。而各类毒物个人健康年总风险均以基因毒物质为主,超过个人健康年总风险的98%。通过对抚州唱凯堤决堤后造成的洪灾受灾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分析和评价,分析得出淹没区域尾部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较其他地区严重,部分地区污染很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地下饮用水的污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携带其他地区的大量污染物质滞留在淹没区域造成水质污染;二是将淹没区域的分散的污染物质聚集在一起使得水质污染急剧加重;三是大量的洪水造成短时间的地表和土壤中污染物质渗透作用。在环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区域的洪灾必然会的放大人为因素的作用,间接造成地区的地下饮用水的突发性重大污染,因引起较大的重视。
全文:随着鄱阳湖环湖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鄱阳湖区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显现,农村居民饮用水(地表水及浅层地下水)的安全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近几年来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点、面源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尤其是洪涝灾害会对饮用水水质产生突发性的影响,使得灾后发生疫情的风险剧增。因此,监测环鄱阳湖农村地区地下水受污染程度,深入研究点、面源污染机理以及评价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迫在眉睫。本文基于野外调查、收集和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资料基础上,对地下水进行取样分析,研究了环鄱阳湖区13个县(市)的地下水中污染因子的浓度。研究表明,环鄱阳湖区农村所有的饮用水采样点中,水质较好,毒物因子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PbCrNH4-NCuZnCdNO3-N, Pb、Cr变异系数相对最大,分别为1.87、1.82。分析工业、农业和养殖业对环鄱阳湖区农村地下饮用水的影响大小:农业污染、化工污染、贝类养殖、农村生活用水、大闸蟹养殖、垃圾堆放、渔业养殖、家禽养殖、人畜粪便等对地下水硝酸盐氮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贡献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环湖区地下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地下水中毒物因子通过饮水途径进入人体产生的危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环鄱阳湖区Cd、Cr致癌的个人平均年风险分别为6.02×10-7/a、7.84×10-6/a,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致癌风险阈值范国5×10-5~10-4/a,表明致癌风险较低;Zn年平均风险远大于其他非致癌物,为主要风险因子。而各类毒物个人健康年总风险均以基因毒物质为主,超过个人健康年总风险的98%。通过对抚州唱凯堤决堤后造成的洪灾受灾区域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水质分析和评价,分析得出淹没区域尾部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较其他地区严重,部分地区污染很严重。洪涝灾害造成地下饮用水的污染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携带其他地区的大量污染物质滞留在淹没区域造成水质污染;二是将淹没区域的分散的污染物质聚集在一起使得水质污染急剧加重;三是大量的洪水造成短时间的地表和土壤中污染物质渗透作用。在环鄱阳湖区洪涝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区域的洪灾必然会的放大人为因素的作用,间接造成地区的地下饮用水的突发性重大污染,因引起较大的重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
作者: 王丹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空间结构  资源环境基尼系数  绿色城市化系数  城市承载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 
描述: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对城市群所包含的主要城市的承载力与其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配比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人口一直处于增长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集中在各主要
全文:经济区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对城市群所包含的主要城市的承载力与其城市化水平在空间上配比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人口一直处于增长中,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集中在各主要
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作者: 余达锦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镇辐射力模型  城镇化  条件保障  生态城镇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产业同构  生态文明  城镇化成本模型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
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作者: 余达锦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镇辐射力模型  城镇化  条件保障  生态城镇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产业同构  生态文明  城镇化成本模型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
基于生态文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作者: 余达锦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镇辐射力模型  城镇化  条件保障  生态城镇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产业同构  生态文明  城镇化成本模型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进行了分析;最后研究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的条件保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构建。指出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应当
上页 1 2 3 ... 16 17 18 ... 24 25 2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