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生态区低碳经济创意产业发展调查与研究
作者: 于清华  来源:科教新报(教育研究)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鄱阳湖生态区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模式。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曾经说过:“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发展鄱阳湖生态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后援和腹地,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有效保障。而低碳经济则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例如: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手段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节能型经济,以设计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全文:鄱阳湖生态区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模式。南京大学教授钱志新曾经说过:“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发展鄱阳湖生态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后援和腹地,也是我国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有效保障。而低碳经济则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通过不同形式的创新,例如: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新能源开发、产业转型等手段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节能型经济,以设计创新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
浅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大众体育建设之必要性
作者: 袁艺红 周文清  来源: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农村大众体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表面上是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素质等诸方面同步发展的系统工程。相应的,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学术研究绝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经济,还应该兼顾其它。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涵、相关学术研究及实地调查均显示:要成功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重视大众体育建设,尤其是条件相对满后的农村大众体育。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表面上是以"生态经济"为中心,实际上是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素质等诸方面同步发展的系统工程。相应的,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学术研究绝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经济,还应该兼顾其它。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内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涵、相关学术研究及实地调查均显示:要成功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必须重视大众体育建设,尤其是条件相对满后的农村大众体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形势SWOT分析
作者: 江永清  来源:求实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供给机制创新  公共服务均等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区域竞争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仅直接关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且关系整个江西发展大局。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格局着眼,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运用战略环境分析通用的SWOT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进一步剖析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公共服务的机遇与挑战。鄱阳湖设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主要压力不是来自于国家公共服务规划的要求,而是来自于区域竞争的压力和省委省政府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仅直接关系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而且关系整个江西发展大局。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格局着眼,以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运用战略环境分析通用的SWOT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势和劣势,从而进一步剖析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公共服务的机遇与挑战。鄱阳湖设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主要压力不是来自于国家公共服务规划的要求,而是来自于区域竞争的压力和省委省政府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形势分析
作者: 江永清  来源:鄱阳湖学刊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供给机制创新  公共服务均等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区域竞争 
描述:本文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格局着眼,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新形势,从而进一步剖析“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公共服务的新任务,并讨论新形势新任务对供给机制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本研究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主要压力不是来自于国家公共服务规划的要求,而是来自于区域竞争的压力和省委省政府确定其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
全文:本文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格局着眼,分析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面临的新形势,从而进一步剖析“十二五”及未来一段时期农村公共服务的新任务,并讨论新形势新任务对供给机制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本研究发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形势是比较严峻的,主要压力不是来自于国家公共服务规划的要求,而是来自于区域竞争的压力和省委省政府确定其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定位。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明清以来鄱阳湖围湖造田的原因与影响之研究
作者: 古涵诗  来源:国立中山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鄱阳湖  外部不经济 
描述:讀者對中國鄱陽湖區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藉由釐圍湖造田的成因、圍湖造田的影響及湖區治理等措施,可以看出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經濟增長、生態變遷與政策改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歸結出中國發生洪澇災害的深層因素。
全文:讀者對中國鄱陽湖區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藉由釐圍湖造田的成因、圍湖造田的影響及湖區治理等措施,可以看出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經濟增長、生態變遷與政策改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歸結出中國發生洪澇災害的深層因素。
明清以来鄱阳湖围湖造田的原因与影响之研究
作者: 古涵诗  来源:国立中山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洪涝灾害  围湖造田  鄱阳湖  外部不经济 
描述:讀者對中國鄱陽湖區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藉由釐圍湖造田的成因、圍湖造田的影響及湖區治理等措施,可以看出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經濟增長、生態變遷與政策改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歸結出中國發生洪澇災害的深層因素。
全文:讀者對中國鄱陽湖區有一個總體的認識,藉由釐圍湖造田的成因、圍湖造田的影響及湖區治理等措施,可以看出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經濟增長、生態變遷與政策改變三者之間的關係,並歸結出中國發生洪澇災害的深層因素。
鄱阳湖[鱼感]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作者: 许亮清 熊春贤 肖鸣鹤 严保华 姚毅  来源:科学养鱼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供不应求  科技项目  养殖技术  生态平衡  雅罗鱼亚科  天然水域  鄱阳湖  苗种培育技术 
描述:[鱼感]鱼俗称水老虎、枪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鱼感]属,[鱼感]鱼是淡水名贵之上品,目前市场上售价很高,15千克重的[鱼感]鱼售价高达1500元,且供不应求。天然水域的鳃鱼资源非常稀少,为了满足人们对鳃鱼的需求,保护[鱼感]鱼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所开展了[鱼感]鱼繁养殖技术研究。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郝阳湖鲢鱼繁养殖技术研究”于2009年列入省科技项目。
全文:[鱼感]鱼俗称水老虎、枪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鱼感]属,[鱼感]鱼是淡水名贵之上品,目前市场上售价很高,15千克重的[鱼感]鱼售价高达1500元,且供不应求。天然水域的鳃鱼资源非常稀少,为了满足人们对鳃鱼的需求,保护[鱼感]鱼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我所开展了[鱼感]鱼繁养殖技术研究。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郝阳湖鲢鱼繁养殖技术研究”于2009年列入省科技项目。
上页 1 2 3 ... 6 7 8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