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浅谈鄱阳湖民歌
作者: 徐晓琴  来源:创作评谭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郑和下西洋  洞庭湖  船歌  湖面积  号子  渔歌  民歌  鄱阳湖  电视剧  浅谈 
描述:自古文人似乎更偏好洞庭湖,常用八百里洞庭湖来形容它的宽广。若是八百里这个数据准确,那么洞庭湖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也许他们不知道,鄱阳湖,有着三千九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湖水浩淼,一望无垠。据说当年拍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便选择在鄱阳湖中作戏,在镜头里,鄱阳湖成了西洋,鄱阳湖之大,可见一斑。不过,在更多文人眼里,鄱阳湖大
全文:自古文人似乎更偏好洞庭湖,常用八百里洞庭湖来形容它的宽广。若是八百里这个数据准确,那么洞庭湖面积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也许他们不知道,鄱阳湖,有着三千九百平方公里的水域,湖水浩淼,一望无垠。据说当年拍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便选择在鄱阳湖中作戏,在镜头里,鄱阳湖成了西洋,鄱阳湖之大,可见一斑。不过,在更多文人眼里,鄱阳湖大
冬季到鄱阳湖来看鸟
作者: 张劲硕 张耳  野性中国 姚毅  来源:人与自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新闻报道  越冬种群  文章  鄱阳湖  白鹤  印象  候鸟保护区  1984年  冬季  大自然  国内外  自然保护区 
描述:我对鄱阳湖的最初印象还要追溯到时任《大自然》杂志记者的唐锡阳先生对鄱阳湖的新闻报道,他发表在该刊1984年第2期的《鄱湖白鹤知多少》一文,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文章后来收录在他的著作《自然保护区探胜》中,再后来,成为《环球绿色行》的经典文章之一。那时,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刚刚成立不久,因为发现了数量高达六七百只的白鹤越冬种群而备受国内外瞩目。
全文:我对鄱阳湖的最初印象还要追溯到时任《大自然》杂志记者的唐锡阳先生对鄱阳湖的新闻报道,他发表在该刊1984年第2期的《鄱湖白鹤知多少》一文,至今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篇文章后来收录在他的著作《自然保护区探胜》中,再后来,成为《环球绿色行》的经典文章之一。那时,鄱阳湖候鸟保护区刚刚成立不久,因为发现了数量高达六七百只的白鹤越冬种群而备受国内外瞩目。
鄱阳湖“魔鬼三角”
作者: 刘兆华  来源:飞碟探索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三角  生命  形似  考察  鄱阳湖  魔鬼  江西 
描述:,忽然不远处闪出一耀眼的白光,飞快地向我射来。顿时,平静的湖底出现了剧烈的震动,耳边呼啸如雷的巨声隆隆滚来,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将我紧紧抓住。我头昏眼花,无奈地随着吸引力昏昏向前。这时,一只大箱子重重地撞击了我的腰部,剧烈的疼痛使...
全文:,忽然不远处闪出一耀眼的白光,飞快地向我射来。顿时,平静的湖底出现了剧烈的震动,耳边呼啸如雷的巨声隆隆滚来,一股强大的吸引力将我紧紧抓住。我头昏眼花,无奈地随着吸引力昏昏向前。这时,一只大箱子重重地撞击了我的腰部,剧烈的疼痛使...
鄱阳湖水上绝岛——鞋山
作者: 董建民  来源:大自然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心  第四纪冰川  清代  形成  鄱阳湖  庐山  水上  石灰岩  中流  大孤山 
描述::“有孤石介立于大湖之中,周回一里,竦立百尺,矗然高峻,特为瑰异。”南朝刘宋时的鲍照、萧梁时的朱超均有《咏孤石》诗。至唐才有“大孤山”之名。后世俗以“孤”为“姑”,称为大姑山,与安徽宿松、江西彭泽
全文::“有孤石介立于大湖之中,周回一里,竦立百尺,矗然高峻,特为瑰异。”南朝刘宋时的鲍照、萧梁时的朱超均有《咏孤石》诗。至唐才有“大孤山”之名。后世俗以“孤”为“姑”,称为大姑山,与安徽宿松、江西彭泽
何为“大隐”——析阮籍、嵇康、陶渊明之隐逸
作者: 董淑梅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隐逸  嵇康  阮籍 
描述: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全文: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