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
作者:
陶金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围垦 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有机碳 团聚体
-
描述: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
全文: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
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
作者:
陶金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围垦 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有机碳 团聚体
-
描述: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
全文: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
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研究
-
作者:
陶金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围垦 土壤微生物群落演替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土地利用 有机碳 团聚体
-
描述: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
全文:围垦是导致湿地资源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湿地被围垦后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结构和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土壤总有机碳和团聚体有机碳是土壤质量与环境稳定的重要指标,在众多影响土壤有机碳库与湿地碳循环的因素中,土地利用变化是关键因子之一,同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质量的演变机制及土地利用的科学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原理,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结构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演变三个方面,系统的研究了鄱阳湖湿地围垦后不同围垦年限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湿地土壤的影响。本研究在鄱阳湖自然湿地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土地上展开,并对围垦38年区域内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典型的水稻田、菜地、荒地和鱼塘底泥进行土壤采样(0-20cm表层土壤),在围垦年限与土地利用方式两个影响因子下,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动态,通过团聚体分布,土壤MWD与GMD值探讨团聚体结构,利用PCR-DGGE技术分析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探讨土壤微生物演替,通过CCA分析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尤其是与有机碳动态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围垦后92年内农田土壤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有机碳变化明显。围垦0-48年,大量微团聚体因耕作影响从大团聚体中分离出来,且存在逐级连续分解的过程,团聚体稳定性降低;围垦48-92年间,不易分解的结胶物质不断积累,同时在土壤系统自我调节作用下,形成了新的保护机制,稳定性升高。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含量表现出随围垦年限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并在围垦48年后逐渐趋于稳定,表明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饱和值。各级别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表现出不断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对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升高贡献最大的是4.75mm和0.075mm团聚体,来自1.18-0.3mm团聚体的作用最小。鄱阳湖湿地围垦后,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团聚体结构与有机碳分布。团聚体MWD和GMD值的规律表现为:鱼塘底泥自然湿地退耕地水稻田荒地菜地。菜地与荒地这两种土地利用方式显著破坏了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稳定性,其中菜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降低最为显著,仅为自然湿地的36.37%,降低主要来自于1.18~0.3mm和0.3-0.075mm团聚体中有机碳的损失;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其中0.075mm团聚体的贡献率最大;退耕地在退田还湖之后,总有机碳恢复至自然湿地水平,但0.3~0.075mm和0.075mm团聚体有机碳与自然湿地差异显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仍低于自然湿地;鱼塘底泥在各指标上均与自然湿地无显著差异,很好的保护了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围垦年限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围垦0~48年间,农田土壤系统对细菌群落的选择及土壤资源均质化过程中细菌间竞争关系的加强,造成细菌多样性指数不断降低;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下,真菌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土壤碳源,多样性指数升高。围垦48-92年间,农田土壤中新的平衡已经形成,细菌多样性指数趋于稳定,真菌多样性指数开始降低。不同围垦年限下,真菌对围垦年限的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多样性指数始终高于细菌且幅度越来越大,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逐渐由细菌主导变为真菌主导。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自然湿地相比,地上植被是造成四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细菌,真菌群落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同时耕作也降低了水稻田与菜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水稻田长期使用化肥,菜地多使用有机肥,造成水稻田微生物多样性下降幅度更大。荒地与鱼塘底泥由于没有人为耕作过程的影响,丰富度下降的幅度不大。真菌群落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更加敏感。围垦后,农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相应的演替过程。土壤细菌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壤发育呈现明显的时间趋势。土壤细菌的演替过程表现出与土壤结构(团聚体分布)相似的模式,在围垦48年时,演替均发生了方向性上的变化,围垦48年内属于“快速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都明显而快速的降低;围垦48-92年属于“渐进演替阶段”,细菌群落整体多样性、物种丰富度趋于稳定,略微有所升高。在围垦过程中,有机碳含量并不是限制细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不同的碳组分及其有效性可能是细菌多样性的限制因子。CC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碳含量(TOC)的指向与围垦年限(RY)最为接近,是土壤细菌,真菌群落结构在围垦时间序列下变异的关键因素。这表明围垦活动通过改变土壤化学性质,尤其是有机碳含量来驱动微生物群落演替。湿地围垦后,土壤有机碳动态与微生物群落演替间存在协同反馈的关系。
-
鄱阳湖流域克氏原螯虾的资源状况及长江中下游克氏原螯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
作者:
黄羽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生活史 遗传多样性 长江中下游 寿命 AFLP 鄱阳湖 生物检测
-
描述: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
全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
鄱阳湖流域克氏原螯虾的资源状况及长江中下游克氏原螯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
作者:
黄羽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生活史 遗传多样性 长江中下游 寿命 AFLP 鄱阳湖 生物检测
-
描述: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
全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
鄱阳湖流域克氏原螯虾的资源状况及长江中下游克氏原螯虾遗传多样性研究
-
作者:
黄羽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生活史 遗传多样性 长江中下游 寿命 AFLP 鄱阳湖 生物检测
-
描述: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
全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实际种群分析模型(VPA)分析显示在稳定状态下,各个体长的现存量、死亡量、渔获量随着体长增加的变化曲线关系。首先,捕捞死亡系数呈现出先缓慢上升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即捕捞死亡系数缓慢
-
鄱阳湖经济区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分析
-
作者:
宋倩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认知 低碳旅游 利益相关者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意愿 行为
-
描述: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能源过渡消耗和不科学排放污染物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全新高度,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旅游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低碳旅游逐步发展。本文在借鉴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和旅游者的行为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对低碳旅游行为动机做问卷调査,分类整理、分析比较低碳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行为差异,进而分析鄱阳湖生态区低碳旅游者行为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利于鄱阳湖生态区环境保持以及低碳行为的措施和规范。其中,第一部分:引言。分析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旅游低碳理念的相关研究及理论依据。对国内外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及评述。笫三部分:研究区概况、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对鄱阳湖经济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交通概况以及木文所要依靠的珲论依据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问卷样本所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说明。笫四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认知及参与意识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及参与意识。第五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行为特征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行为特征。第六部分:对策和建议。针对鄱阳湖经济区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以及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七部分:结论。
-
全文: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能源过渡消耗和不科学排放污染物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全新高度,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旅游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低碳旅游逐步发展。本文在借鉴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和旅游者的行为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对低碳旅游行为动机做问卷调査,分类整理、分析比较低碳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行为差异,进而分析鄱阳湖生态区低碳旅游者行为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利于鄱阳湖生态区环境保持以及低碳行为的措施和规范。其中,第一部分:引言。分析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旅游低碳理念的相关研究及理论依据。对国内外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及评述。笫三部分:研究区概况、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对鄱阳湖经济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交通概况以及木文所要依靠的珲论依据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问卷样本所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说明。笫四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认知及参与意识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及参与意识。第五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行为特征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行为特征。第六部分:对策和建议。针对鄱阳湖经济区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以及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七部分:结论。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空间特征及其产业布局研究
-
作者:
邢丽娜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产业布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空间分析 碳排放
-
描述:本研究利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和前人得出森林固碳系数分别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的能源消费碳源和森林碳汇进行了核算,对该区域碳源碳汇进行均衡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是个净碳源,且碳汇缺口为21.36TgC/a。通过对区域内的碳均衡进行研究,发现九江市区、新余市区、南昌市区、余干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等这些市区的碳汇缺口较大,这对其余县市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县市一方面可通过转换能源模式来增加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减少碳能源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植树造林力度,通过增强该区域的本土碳汇能力来改善区域的碳均衡情况,减轻其碳汇负担。此外,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进行空间分析。该部分将GIS技术与ESDA结合起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汇负担系数之间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利用MCD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主要产业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其中将碳排放公平性因子引入所考察的属性集,结果显示:南昌市区、贵溪市、永修县、新余市区和德安县等县区比较适合发展工业产业,其中丰城市和南昌市区可从现在的工业劣势转为优先考虑的布局目标。最适合发展旅游的县区分别为鹰潭市区、浮梁县、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市区、瑞昌市、景德镇市区、新干县、鄱阳县等,这与仅考虑区位商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说明现在的旅游业发展对于我们的布局规则来说基本合理。而鄱阳县、余江县、都昌县、余干县、彭泽县、高安市和万年县等几个县区农业优势大、基础好,考虑其碳排放因素后对其各县区的农业产业的布局无明显抑制作用,应坚持农业的发展;经研究最不适合重点发展农业的县区为鹰潭市区、景德镇市区和南昌市区。
-
全文:本研究利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和前人得出森林固碳系数分别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的能源消费碳源和森林碳汇进行了核算,对该区域碳源碳汇进行均衡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是个净碳源,且碳汇缺口为21.36TgC/a。通过对区域内的碳均衡进行研究,发现九江市区、新余市区、南昌市区、余干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等这些市区的碳汇缺口较大,这对其余县市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县市一方面可通过转换能源模式来增加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减少碳能源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植树造林力度,通过增强该区域的本土碳汇能力来改善区域的碳均衡情况,减轻其碳汇负担。此外,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进行空间分析。该部分将GIS技术与ESDA结合起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汇负担系数之间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利用MCD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主要产业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其中将碳排放公平性因子引入所考察的属性集,结果显示:南昌市区、贵溪市、永修县、新余市区和德安县等县区比较适合发展工业产业,其中丰城市和南昌市区可从现在的工业劣势转为优先考虑的布局目标。最适合发展旅游的县区分别为鹰潭市区、浮梁县、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市区、瑞昌市、景德镇市区、新干县、鄱阳县等,这与仅考虑区位商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说明现在的旅游业发展对于我们的布局规则来说基本合理。而鄱阳县、余江县、都昌县、余干县、彭泽县、高安市和万年县等几个县区农业优势大、基础好,考虑其碳排放因素后对其各县区的农业产业的布局无明显抑制作用,应坚持农业的发展;经研究最不适合重点发展农业的县区为鹰潭市区、景德镇市区和南昌市区。
-
鄱阳湖经济区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分析
-
作者:
宋倩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认知 低碳旅游 利益相关者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意愿 行为
-
描述: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能源过渡消耗和不科学排放污染物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全新高度,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旅游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低碳旅游逐步发展。本文在借鉴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和旅游者的行为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对低碳旅游行为动机做问卷调査,分类整理、分析比较低碳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行为差异,进而分析鄱阳湖生态区低碳旅游者行为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利于鄱阳湖生态区环境保持以及低碳行为的措施和规范。其中,第一部分:引言。分析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旅游低碳理念的相关研究及理论依据。对国内外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及评述。笫三部分:研究区概况、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对鄱阳湖经济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交通概况以及木文所要依靠的珲论依据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问卷样本所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说明。笫四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认知及参与意识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及参与意识。第五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行为特征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行为特征。第六部分:对策和建议。针对鄱阳湖经济区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以及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七部分:结论。
-
全文:随着全球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加,能源过渡消耗和不科学排放污染物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方式的转变。低碳经济已上升到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全新高度,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发生深刻变革。旅游低碳化发展趋势明显,低碳旅游逐步发展。本文在借鉴低碳经济、低碳旅游和旅游者的行为等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社区居民对低碳旅游行为动机做问卷调査,分类整理、分析比较低碳旅游者与大众旅游者之间的行为差异,进而分析鄱阳湖生态区低碳旅游者行为并进行研究,并提出有利于鄱阳湖生态区环境保持以及低碳行为的措施和规范。其中,第一部分:引言。分析选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第二部分:旅游低碳理念的相关研究及理论依据。对国内外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及评述。笫三部分:研究区概况、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对鄱阳湖经济区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交通概况以及木文所要依靠的珲论依据进行简要阐述,同时对问卷样本所要运用的研究方法做了简要说明。笫四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认知及参与意识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及参与意识。第五部分:利益相关者低碳旅游行为特征分析。通过问卷分析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行为特征。第六部分:对策和建议。针对鄱阳湖经济区利益相关者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以及行为进行具体的分析,提出对策和建议。第七部分:结论。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空间特征及其产业布局研究
-
作者:
邢丽娜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产业布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空间分析 碳排放
-
描述:本研究利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和前人得出森林固碳系数分别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的能源消费碳源和森林碳汇进行了核算,对该区域碳源碳汇进行均衡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是个净碳源,且碳汇缺口为21.36TgC/a。通过对区域内的碳均衡进行研究,发现九江市区、新余市区、南昌市区、余干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等这些市区的碳汇缺口较大,这对其余县市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县市一方面可通过转换能源模式来增加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减少碳能源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植树造林力度,通过增强该区域的本土碳汇能力来改善区域的碳均衡情况,减轻其碳汇负担。此外,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进行空间分析。该部分将GIS技术与ESDA结合起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汇负担系数之间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利用MCD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主要产业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其中将碳排放公平性因子引入所考察的属性集,结果显示:南昌市区、贵溪市、永修县、新余市区和德安县等县区比较适合发展工业产业,其中丰城市和南昌市区可从现在的工业劣势转为优先考虑的布局目标。最适合发展旅游的县区分别为鹰潭市区、浮梁县、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市区、瑞昌市、景德镇市区、新干县、鄱阳县等,这与仅考虑区位商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说明现在的旅游业发展对于我们的布局规则来说基本合理。而鄱阳县、余江县、都昌县、余干县、彭泽县、高安市和万年县等几个县区农业优势大、基础好,考虑其碳排放因素后对其各县区的农业产业的布局无明显抑制作用,应坚持农业的发展;经研究最不适合重点发展农业的县区为鹰潭市区、景德镇市区和南昌市区。
-
全文:本研究利用IPCC发布的能源燃烧缺省碳排放系数和前人得出森林固碳系数分别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2009年的能源消费碳源和森林碳汇进行了核算,对该区域碳源碳汇进行均衡分析可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是个净碳源,且碳汇缺口为21.36TgC/a。通过对区域内的碳均衡进行研究,发现九江市区、新余市区、南昌市区、余干市、鹰潭市和景德镇市等这些市区的碳汇缺口较大,这对其余县市来说是不公平的。这些县市一方面可通过转换能源模式来增加低碳能源的使用,从而降减少碳能源用量;另一方面可提高植树造林力度,通过增强该区域的本土碳汇能力来改善区域的碳均衡情况,减轻其碳汇负担。此外,还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进行空间分析。该部分将GIS技术与ESDA结合起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公平性的空间相关性、局部空间聚集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汇负担系数之间存在全局空间正相关。利用MCD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三大主要产业进行产业布局分析,其中将碳排放公平性因子引入所考察的属性集,结果显示:南昌市区、贵溪市、永修县、新余市区和德安县等县区比较适合发展工业产业,其中丰城市和南昌市区可从现在的工业劣势转为优先考虑的布局目标。最适合发展旅游的县区分别为鹰潭市区、浮梁县、德安县、彭泽县、湖口县、星子县、九江市区、瑞昌市、景德镇市区、新干县、鄱阳县等,这与仅考虑区位商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说明现在的旅游业发展对于我们的布局规则来说基本合理。而鄱阳县、余江县、都昌县、余干县、彭泽县、高安市和万年县等几个县区农业优势大、基础好,考虑其碳排放因素后对其各县区的农业产业的布局无明显抑制作用,应坚持农业的发展;经研究最不适合重点发展农业的县区为鹰潭市区、景德镇市区和南昌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