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
作者: 马逸麟 郄海满 彭晓玫 江俊杰 谢长瑜  来源:岩矿测试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  碳储量  鄱阳湖  分布特征 
描述: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碳数据,计算了研究区表层、中层、深层土壤的全碳储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其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碳储量是以有机碳储量为主;表层土壤(0~0.2 m)的有机碳密度为3512 t/km2,有机碳储量为1.38亿吨;中层土壤(0~1.0 m)的有机碳密度为11156 t/km2,有机碳储量为4.39亿吨;深层土壤(0~1.8 m)的有机碳密度为15617 t/km2,有机碳储量为6.14亿吨。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10.86%,中层及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平均水平接近,显示研究区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巨大。进一步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貌单元、不同行政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分配特征。研究认为,区域内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同一性特征,与所处区域的成土地质背景和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均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包括江西丰城市北部、高安市南部、乐平市周边地区等古生代炭质岩和煤系地层区,其中乐平市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低值区均分布在湖区和水系河谷地区。该成果可为江西省的碳循环和碳排放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全文: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碳储量研究在碳循环和全球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江西省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碳数据,计算了研究区表层、中层、深层土壤的全碳储量和有机碳储量,分析其有机碳储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碳储量是以有机碳储量为主;表层土壤(0~0.2 m)的有机碳密度为3512 t/km2,有机碳储量为1.38亿吨;中层土壤(0~1.0 m)的有机碳密度为11156 t/km2,有机碳储量为4.39亿吨;深层土壤(0~1.8 m)的有机碳密度为15617 t/km2,有机碳储量为6.14亿吨。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研究区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高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内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10.86%,中层及深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农业地质调查区平均水平接近,显示研究区土壤的有机碳储量巨大。进一步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地貌单元、不同行政单元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有机碳储量,系统查明了土壤有机碳的分布和分配特征。研究认为,区域内各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同一性特征,与所处区域的成土地质背景和植被覆盖率密切相关。土壤有机碳密度高值区均分布在山地和丘陵区,包括江西丰城市北部、高安市南部、乐平市周边地区等古生代炭质岩和煤系地层区,其中乐平市表层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低值区均分布在湖区和水系河谷地区。该成果可为江西省的碳循环和碳排放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作者: 罗家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设计  道路景观  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 
描述:道路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道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设计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模式的有效手段。生态设计的目的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和现状分析;第四章道路景观分析;第五章景观研究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课题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余干县段环境及景观现状,通过利用自然,生态优先、保留和再利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景观生态设计手法,依据共生原则,4R原则,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生产性植物,拟设计一条对环境干扰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的旅游公路,通过五种路域和小品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打造一条生态+生产+游赏型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道路景观。课题旨在发展生态旅游,建造生态道路,探索当地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道路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道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设计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模式的有效手段。生态设计的目的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和现状分析;第四章道路景观分析;第五章景观研究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课题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余干县段环境及景观现状,通过利用自然,生态优先、保留和再利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景观生态设计手法,依据共生原则,4R原则,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生产性植物,拟设计一条对环境干扰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的旅游公路,通过五种路域和小品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打造一条生态+生产+游赏型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道路景观。课题旨在发展生态旅游,建造生态道路,探索当地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作者: 罗家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设计  道路景观  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 
描述:道路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道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设计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模式的有效手段。生态设计的目的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和现状分析;第四章道路景观分析;第五章景观研究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课题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余干县段环境及景观现状,通过利用自然,生态优先、保留和再利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景观生态设计手法,依据共生原则,4R原则,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生产性植物,拟设计一条对环境干扰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的旅游公路,通过五种路域和小品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打造一条生态+生产+游赏型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道路景观。课题旨在发展生态旅游,建造生态道路,探索当地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道路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道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设计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模式的有效手段。生态设计的目的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和现状分析;第四章道路景观分析;第五章景观研究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课题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余干县段环境及景观现状,通过利用自然,生态优先、保留和再利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景观生态设计手法,依据共生原则,4R原则,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生产性植物,拟设计一条对环境干扰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的旅游公路,通过五种路域和小品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打造一条生态+生产+游赏型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道路景观。课题旨在发展生态旅游,建造生态道路,探索当地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景观生态设计研究
作者: 罗家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设计  道路景观  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 
描述:道路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道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设计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模式的有效手段。生态设计的目的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和现状分析;第四章道路景观分析;第五章景观研究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课题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余干县段环境及景观现状,通过利用自然,生态优先、保留和再利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景观生态设计手法,依据共生原则,4R原则,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生产性植物,拟设计一条对环境干扰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的旅游公路,通过五种路域和小品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打造一条生态+生产+游赏型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道路景观。课题旨在发展生态旅游,建造生态道路,探索当地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道路建设在我国迅速发展,道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同时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生态设计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模式的有效手段。生态设计的目的在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是使人居环境走向生态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和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和现状分析;第四章道路景观分析;第五章景观研究对策;第六章:结论与讨论。课题以景观美学和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鄱阳湖东岸旅游公路余干县段环境及景观现状,通过利用自然,生态优先、保留和再利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景观生态设计手法,依据共生原则,4R原则,因地制宜地选用本土生产性植物,拟设计一条对环境干扰小、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提高的旅游公路,通过五种路域和小品景观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打造一条生态+生产+游赏型具江南水乡特色的道路景观。课题旨在发展生态旅游,建造生态道路,探索当地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博弈视角的鄱阳湖流域经济协调机制及路径选择
作者: 吕添贵 吴次芳 陈美球 陆张维 韩昊英 方明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路径选择  均衡发展  协调机制  流域经济 
描述:了流域经济协调机制构建框架,构建了组织结构效率帕累托最优的政策优化路径,为实现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现象不仅是由于上中下游是寻求
全文:了流域经济协调机制构建框架,构建了组织结构效率帕累托最优的政策优化路径,为实现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均衡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流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现象不仅是由于上中下游是寻求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作物生产碳效率的时空变化
作者: 黄景裕 尧波 胡启武 聂兰琴 付姗  来源: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碳投入  碳效率  农作物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低碳农业 
描述:进行了估算,分析了研究区农作物生产碳效率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作物碳的生产效率从2000年的9.27 kg·kg-1(CE)增长到2010年的10.16 kg·kg-1(CE
全文:进行了估算,分析了研究区农作物生产碳效率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作物碳的生产效率从2000年的9.27 kg·kg-1(CE)增长到2010年的10.16 kg·kg-1(CE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沼肥养分及重金属状况研究
作者: 黎鑫林 熊忠华 刘勇 付永琦 刘德春 钟瑾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养分  沼渣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沼液  重金属 
描述:含量为全K>全N>全P,沼渣为全P>全K>全N。沼液与沼渣的N、P、K平均比例为1∶0.18∶4.45和1∶1.58∶1.33,相比于当前N、P、K平均消费比例(1∶0.35~0.4∶0.3),沼液中
全文:含量为全K>全N>全P,沼渣为全P>全K>全N。沼液与沼渣的N、P、K平均比例为1∶0.18∶4.45和1∶1.58∶1.33,相比于当前N、P、K平均消费比例(1∶0.35~0.4∶0.3),沼液中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梦劼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全文: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基于WebGIS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以鄱阳湖流域为例
作者: 蒋志远  来源:南京邮电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模型  在线分析  农业非点源污染  WebGIS 
描述:)建立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模型,在WebGIS平台上使用Silverlight技术进行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在理论层面,(1)确定了鄱阳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氮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ArcGIS软件
全文:)建立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模型,在WebGIS平台上使用Silverlight技术进行开发,具体研究内容如下:在理论层面,(1)确定了鄱阳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氮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基于ArcGIS软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 徐梦劼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全文:农业历经千年的发展,发展各阶段之间即有共性又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而现代农业正是在对传统农业弃扬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其又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技术特点。江西处在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中国中部,有着数千年的农耕历史,但随着改革开放,江西等中部六省则呈现“塌陷”之势,如何实现“崛起”,成为社会各界工作的中心。进入新时期以来,以往―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我们国家逐渐意识到了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要性,这对江西的发展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本文在江西省提倡现代农业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提出,对现代农业的基本体系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同时分析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文献研究和对比分析来论述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并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其次对现代农业的内涵的概念、特点和主要发展类型等内容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包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产出投入的分析,以及用AHP分析层次法以农业投入,农业产出、农业机械化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四个体系评价鄱阳湖五个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并不高的结论;此外,通过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业科技机构的个数,人员以及人员构成等科技投入数据,以及农林牧渔等产出,并运用DEA法中最基本的SCR模型分析江西省主要县市的农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第三部部分:根据第二部分的实证研究,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以及科技三个维度,最后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限制性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主要从满足宏观的农业发展的需求、微观的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以及推动现代农业科技三大方面。第四部分:结论与展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处于上升的大好时期,提高整体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农业科技支撑力是今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着力点。由于数据收集的限制,本文的定量分析有一定的不足,这也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研究存在的较普遍的问题,有待改进和完善。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