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作者: 肖池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驱动因素  鄱阳湖平原  农户调查  水稻熟制  时空格局 
描述:,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全文:,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作者: 肖池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驱动因素  鄱阳湖平原  农户调查  水稻熟制  时空格局 
描述:,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全文:,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熟制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作者: 肖池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驱动因素  鄱阳湖平原  农户调查  水稻熟制  时空格局 
描述:,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全文:,并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估不同驱动因素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单/双季稻的合适时间窗口,2013年主产区单季稻种植面积为4 426.90 km2,双季稻为
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作者: 陆翱翔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位商  偏离份额分析法  经济合作  环鄱阳湖地区  区域 
描述:区域经济合作实质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目的、计划的优化配置,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合作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区域之间由于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的差异而形成的互补互依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满足各自多方面需求,有效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化优势,使得各自经济发展地更加有效。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利于区域的优势互补、防止恶性竞争,极大地加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自然资源最丰富也是江西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环鄱阳湖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资源丰富优势、经济基础较强优势、交通网络完善优势、区域内部差异性大、政府合作意图明确等诸多有利条件。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应在农业、交通、能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开发、经贸活动等加大合作。加快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对加快该地区发展,打造江西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江西“中部崛起”有积极意义。...
全文:区域经济合作实质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目的、计划的优化配置,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合作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区域之间由于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的差异而形成的互补互依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满足各自多方面需求,有效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化优势,使得各自经济发展地更加有效。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利于区域的优势互补、防止恶性竞争,极大地加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自然资源最丰富也是江西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环鄱阳湖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资源丰富优势、经济基础较强优势、交通网络完善优势、区域内部差异性大、政府合作意图明确等诸多有利条件。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应在农业、交通、能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开发、经贸活动等加大合作。加快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对加快该地区发展,打造江西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江西“中部崛起”有积极意义。...
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作者: 陆翱翔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位商  偏离份额分析法  经济合作  环鄱阳湖地区  区域 
描述:区域经济合作实质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目的、计划的优化配置,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合作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区域之间由于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的差异而形成的互补互依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满足各自多方面需求,有效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化优势,使得各自经济发展地更加有效。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利于区域的优势互补、防止恶性竞争,极大地加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自然资源最丰富也是江西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环鄱阳湖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资源丰富优势、经济基础较强优势、交通网络完善优势、区域内部差异性大、政府合作意图明确等诸多有利条件。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应在农业、交通、能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开发、经贸活动等加大合作。加快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对加快该地区发展,打造江西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江西“中部崛起”有积极意义。...
全文:区域经济合作实质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目的、计划的优化配置,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合作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区域之间由于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的差异而形成的互补互依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满足各自多方面需求,有效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化优势,使得各自经济发展地更加有效。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利于区域的优势互补、防止恶性竞争,极大地加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自然资源最丰富也是江西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环鄱阳湖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资源丰富优势、经济基础较强优势、交通网络完善优势、区域内部差异性大、政府合作意图明确等诸多有利条件。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应在农业、交通、能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开发、经贸活动等加大合作。加快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对加快该地区发展,打造江西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江西“中部崛起”有积极意义。...
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作者: 陆翱翔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位商  偏离份额分析法  经济合作  环鄱阳湖地区  区域 
描述:区域经济合作实质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目的、计划的优化配置,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合作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区域之间由于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的差异而形成的互补互依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满足各自多方面需求,有效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化优势,使得各自经济发展地更加有效。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利于区域的优势互补、防止恶性竞争,极大地加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自然资源最丰富也是江西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环鄱阳湖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资源丰富优势、经济基础较强优势、交通网络完善优势、区域内部差异性大、政府合作意图明确等诸多有利条件。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应在农业、交通、能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开发、经贸活动等加大合作。加快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对加快该地区发展,打造江西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江西“中部崛起”有积极意义。...
全文:区域经济合作实质就是要素在区域之间有意识、目的、计划的优化配置,成功的区域经济合作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合作形式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区域之间由于存在产品、技术、服务的差异而形成的互补互依的关系,通过相互合作可以满足各自多方面需求,有效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二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相关区域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化优势,使得各自经济发展地更加有效。合理有效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有利于区域的优势互补、防止恶性竞争,极大地加快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鄱阳湖地区是江西省自然资源最丰富也是江西省社会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在该区域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经济合作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开发区域优势资源、加快区域技术进步、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全方位推进社会进步。环鄱阳湖地区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具有资源丰富优势、经济基础较强优势、交通网络完善优势、区域内部差异性大、政府合作意图明确等诸多有利条件。该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应在农业、交通、能源、矿产资源、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开发、经贸活动等加大合作。加快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对加快该地区发展,打造江西的经济增长极,加快江西“中部崛起”有积极意义。...
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初步实现
作者: 吴玉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综合数据库  鄱阳湖  科学考察  示范应用  共享平台 
描述: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全文: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以下简称“鄱阳湖科考”)是继20世纪80年代第一次考察之后的综合性考察,此次考察的内容涉及鄱阳湖区的生态、环境、水文和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建立一个既能集成管理多源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又能支持数据查询和应用的数据库体系结构,对鄱阳湖科考数据实现共享服务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为了满足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对鄱阳湖科考成果的迫切需求,建立鄱阳湖科学考察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各级用户提供数据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的一站式平台,可以避免鄱阳湖科考信息孤岛化,为鄱阳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本论文从第二次鄱阳湖科学考察的背景出发,分析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数据需求和功能需求;然后,在信息共享服务理念支持下,集成数据库技术、GIS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统计方法,研究共享服务平台框架,设计一个集数据在线查询、分析、交换和可视化为一体共享服务平台;最后,通过建立共享服务平台门户网站,初步实现鄱阳湖科考数据一站式共享服务,同时设计并实现了2个典型应用,体现鄱阳湖科考数据集成和共享的价值。两个示范应用中,“鄱阳湖水面信息在线监测和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自然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展示了社会经济数据基于地图的发布和GIS空间分析的应用。通过平台的初步试运行表明:利用ArcSDE+SQL Server方式能够有效管理和集成多源、多维、多尺度的海量鄱阳湖科考数据,并实现空间数据库和非空间数据库一体化存储;基于B/S、C/S结构和目录服务的鄱阳湖科考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为实现科考数据的在线查询、管理、分析、交换、可视化等功能以及“一站式”服务提供了技术支撑;选择“鄱阳湖水面信息监测系统”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系统”作为示范应用,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型数据的共享与集成应用,为平台的进一步建设和应用推广奠定了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
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的电视传播途径优化研究: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区县的实地调查分析
作者: 汪婷婷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理念  前理解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电视媒介 
描述:生态理念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相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认知,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生态理念传播作为传递生态理念的大众传播,载负着生态理念的普及和促进自然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重要功能。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探讨媒介对生态理念传播的特征,而且旨在于置入一种哲学解释学的系统,从而试图去探讨人在收受信息的活动中,是什么因素起着推动抑或是阻碍信息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区县为样本,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的传播状况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后,有以下发现:电视是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影响民众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分析,大众媒介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大众媒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的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笔者发现在经济发展等现代观念的培养效果上并没有很突出。事实上,从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传播的关系看,理念的制定、贯彻和执行皆离不开人的意志行为,对理念理解和适用也与人们特定的观念、需求密切相关,人的“前理解”对理念的贯彻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领域的理论,无疑是对理解规则和内涵的一种阐释。“海德格尔将‘前理解’的结构分为‘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预先已有的意识)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定),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皆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理解。” 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 “前理解”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量化分析了江西本地媒体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报道,从中,研究在生态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前理解”的缺失和作用,探索新理念、新知识、新政策如何有效地在大众中传播和接受,从而为探讨媒介关于理念传播的策略提供了哲学的视角,即研究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传播途径的优化。
全文:生态理念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相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认知,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生态理念传播作为传递生态理念的大众传播,载负着生态理念的普及和促进自然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重要功能。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探讨媒介对生态理念传播的特征,而且旨在于置入一种哲学解释学的系统,从而试图去探讨人在收受信息的活动中,是什么因素起着推动抑或是阻碍信息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区县为样本,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的传播状况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后,有以下发现:电视是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影响民众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分析,大众媒介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大众媒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的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笔者发现在经济发展等现代观念的培养效果上并没有很突出。事实上,从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传播的关系看,理念的制定、贯彻和执行皆离不开人的意志行为,对理念理解和适用也与人们特定的观念、需求密切相关,人的“前理解”对理念的贯彻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领域的理论,无疑是对理解规则和内涵的一种阐释。“海德格尔将‘前理解’的结构分为‘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预先已有的意识)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定),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皆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理解。” 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 “前理解”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量化分析了江西本地媒体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报道,从中,研究在生态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前理解”的缺失和作用,探索新理念、新知识、新政策如何有效地在大众中传播和接受,从而为探讨媒介关于理念传播的策略提供了哲学的视角,即研究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传播途径的优化。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