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的电视传播途径优化研究: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8区县的实地调查分析
-
作者:
汪婷婷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理念 前理解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电视媒介
-
描述:生态理念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相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认知,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生态理念传播作为传递生态理念的大众传播,载负着生态理念的普及和促进自然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重要功能。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探讨媒介对生态理念传播的特征,而且旨在于置入一种哲学解释学的系统,从而试图去探讨人在收受信息的活动中,是什么因素起着推动抑或是阻碍信息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区县为样本,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的传播状况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后,有以下发现:电视是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影响民众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分析,大众媒介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大众媒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的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笔者发现在经济发展等现代观念的培养效果上并没有很突出。事实上,从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传播的关系看,理念的制定、贯彻和执行皆离不开人的意志行为,对理念理解和适用也与人们特定的观念、需求密切相关,人的“前理解”对理念的贯彻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领域的理论,无疑是对理解规则和内涵的一种阐释。“海德格尔将‘前理解’的结构分为‘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预先已有的意识)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定),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皆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理解。” 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 “前理解”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量化分析了江西本地媒体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报道,从中,研究在生态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前理解”的缺失和作用,探索新理念、新知识、新政策如何有效地在大众中传播和接受,从而为探讨媒介关于理念传播的策略提供了哲学的视角,即研究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传播途径的优化。
-
全文:生态理念是人类与自然、与社会相处过程中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的认知,从而影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发展。生态理念传播作为传递生态理念的大众传播,载负着生态理念的普及和促进自然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等重要功能。本文的研究不仅在于探讨媒介对生态理念传播的特征,而且旨在于置入一种哲学解释学的系统,从而试图去探讨人在收受信息的活动中,是什么因素起着推动抑或是阻碍信息的传播效果。本文选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38区县为样本,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的传播状况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后,有以下发现:电视是民众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影响民众思想观念的重要载体, 据统计分析,大众媒介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具有较为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点体现在大众媒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一战略的广泛传播有明显的效果;但是另一方面,笔者发现在经济发展等现代观念的培养效果上并没有很突出。事实上,从人与鄱阳湖生态经济理念传播的关系看,理念的制定、贯彻和执行皆离不开人的意志行为,对理念理解和适用也与人们特定的观念、需求密切相关,人的“前理解”对理念的贯彻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前理解是哲学解释学领域的理论,无疑是对理解规则和内涵的一种阐释。“海德格尔将‘前理解’的结构分为‘前有’(预先有的文化习惯)、‘前见’(预先已有的意识)和‘前设’(预先已有的假定),海德格尔认为一切理解皆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新的理解。” 因此,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 “前理解”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影响,量化分析了江西本地媒体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报道,从中,研究在生态理念传播的过程中,“前理解”的缺失和作用,探索新理念、新知识、新政策如何有效地在大众中传播和接受,从而为探讨媒介关于理念传播的策略提供了哲学的视角,即研究前理解视野下生态理念传播途径的优化。
-
鄱阳湖天然湿地开垦前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
作者:
付姗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有机碳不同组分 化学计量学 鄱阳湖 围垦 湿地
-
描述:鄱阳湖湿地围垦前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湿地开垦前后的变化。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随着水位梯度与群落类型的变化
-
全文:鄱阳湖湿地围垦前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湿地开垦前后的变化。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随着水位梯度与群落类型的变化
-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作者:
叶家飞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经济效率 影响因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战略规划目标,要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这要求地区经济增长应该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如何提高经济效率,必须要了解当前地区经济效率水平。为此,本文以2006-2010年经济数据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掌握其经济效率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基于数据可获取性的考虑,本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下辖38个县(市、区)调整为31个基本区域。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在横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怎样变化的,其31个基本区域有效性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其31个基本区域经济效率在纵向上呈现怎样的动态变化趋势。第三,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本文首先总结和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体而言,采用BCC模型对经济效率有效性与相对差异进行分析,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且对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假设,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就如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横向上,在2006-2010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经济效率水平不高,但是其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提高的;就其31个基本区域而言,只有九江市区和南昌市区五年均DEA有效,其它区域均有效性均是波动变化,各地区之间经济效率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纵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就31个基本区域而言,大部分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均有一定提高,可以将其变化特征分为五个类型。从业人员比例、产业结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此要提升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必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进行研究是本文创新之处。然而,由于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只能选取五年的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本文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全文: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战略规划目标,要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这要求地区经济增长应该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如何提高经济效率,必须要了解当前地区经济效率水平。为此,本文以2006-2010年经济数据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掌握其经济效率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基于数据可获取性的考虑,本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下辖38个县(市、区)调整为31个基本区域。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在横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怎样变化的,其31个基本区域有效性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其31个基本区域经济效率在纵向上呈现怎样的动态变化趋势。第三,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本文首先总结和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体而言,采用BCC模型对经济效率有效性与相对差异进行分析,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且对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假设,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就如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横向上,在2006-2010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经济效率水平不高,但是其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提高的;就其31个基本区域而言,只有九江市区和南昌市区五年均DEA有效,其它区域均有效性均是波动变化,各地区之间经济效率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纵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就31个基本区域而言,大部分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均有一定提高,可以将其变化特征分为五个类型。从业人员比例、产业结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此要提升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必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进行研究是本文创新之处。然而,由于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只能选取五年的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本文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江西在东南亚国际旅游吸引力研究:以向泰国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品为例
-
作者:
高依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泰国游客 国际旅游吸引力
-
描述: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为该地旅游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改进。鄱阳湖是江西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名片。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为江西人,特别是鄱阳湖人的共识。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可持发展道路的必需。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打造,在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把旅游当作“摇钱树”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尽管相当一部分来自鄱阳湖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但大部分还是来自鄱阳湖各个县域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努力。只有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下,鄱阳湖这一张“名片”才能真正打响。当前,很多地方都把旅游吸引力当作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大都市都塑造了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加强了自身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因此,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打造鄱阳湖自身乃至江西省的国际旅游吸引力。本文将国际旅游吸引力的相关原理和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相结合,主要以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游客为例进行江西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主席献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游客生活习俗和旅游心理等方面的阐述。第三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的阐述。同时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旅游文化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并就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并列出了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点加强众多资源的整合和打造,同时加强鄱阳湖旅游区各项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并举。最后,采取适当的国际旅游宣传和促销手段。才能真正实旅游基础,树立旅游形象。从而真正形成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国际旅游吸引力。
-
全文: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为该地旅游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改进。鄱阳湖是江西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名片。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为江西人,特别是鄱阳湖人的共识。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可持发展道路的必需。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打造,在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把旅游当作“摇钱树”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尽管相当一部分来自鄱阳湖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但大部分还是来自鄱阳湖各个县域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努力。只有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下,鄱阳湖这一张“名片”才能真正打响。当前,很多地方都把旅游吸引力当作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大都市都塑造了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加强了自身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因此,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打造鄱阳湖自身乃至江西省的国际旅游吸引力。本文将国际旅游吸引力的相关原理和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相结合,主要以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游客为例进行江西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主席献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游客生活习俗和旅游心理等方面的阐述。第三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的阐述。同时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旅游文化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并就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并列出了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点加强众多资源的整合和打造,同时加强鄱阳湖旅游区各项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并举。最后,采取适当的国际旅游宣传和促销手段。才能真正实旅游基础,树立旅游形象。从而真正形成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国际旅游吸引力。
-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鄱阳湖天然湿地开垦前后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研究
-
作者:
付姗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有机碳不同组分 化学计量学 鄱阳湖 围垦 湿地
-
描述:鄱阳湖湿地围垦前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湿地开垦前后的变化。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随着水位梯度与群落类型的变化
-
全文:鄱阳湖湿地围垦前后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轻组有机碳、重组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有机碳不同组分在湿地开垦前后的变化。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随着水位梯度与群落类型的变化
-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作者:
叶家飞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经济效率 影响因素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战略规划目标,要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这要求地区经济增长应该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如何提高经济效率,必须要了解当前地区经济效率水平。为此,本文以2006-2010年经济数据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掌握其经济效率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基于数据可获取性的考虑,本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下辖38个县(市、区)调整为31个基本区域。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在横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怎样变化的,其31个基本区域有效性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其31个基本区域经济效率在纵向上呈现怎样的动态变化趋势。第三,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本文首先总结和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体而言,采用BCC模型对经济效率有效性与相对差异进行分析,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且对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假设,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就如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横向上,在2006-2010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经济效率水平不高,但是其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提高的;就其31个基本区域而言,只有九江市区和南昌市区五年均DEA有效,其它区域均有效性均是波动变化,各地区之间经济效率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纵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就31个基本区域而言,大部分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均有一定提高,可以将其变化特征分为五个类型。从业人员比例、产业结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此要提升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必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进行研究是本文创新之处。然而,由于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只能选取五年的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本文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
-
全文:按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战略规划目标,要将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世界级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示范区”。这要求地区经济增长应该是以提高经济效率为基础的集约型经济增长。如何提高经济效率,必须要了解当前地区经济效率水平。为此,本文以2006-2010年经济数据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现状进行实证分析,掌握其经济效率水平及其变化特征。基于数据可获取性的考虑,本文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下辖38个县(市、区)调整为31个基本区域。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第一,在横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怎样变化的,其31个基本区域有效性又是如何变化的。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及其31个基本区域经济效率在纵向上呈现怎样的动态变化趋势。第三,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受哪些因素影响,它们各自的影响程度又是如何。本文首先总结和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然后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具体而言,采用BCC模型对经济效率有效性与相对差异进行分析,采用MALMQUIST指数模型对经济效率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且对经济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假设,采用回归分析法进行验证分析。最后,就如何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在横向上,在2006-2010年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经济效率水平不高,但是其经济效率有效性是提高的;就其31个基本区域而言,只有九江市区和南昌市区五年均DEA有效,其它区域均有效性均是波动变化,各地区之间经济效率相对差异呈现缩小趋势。纵向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就31个基本区域而言,大部分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均有一定提高,可以将其变化特征分为五个类型。从业人员比例、产业结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以及对外开放水平是影响经济效率的主要影响。因此要提升地区经济效率水平,必须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及深化金融市场体制改革。采用计量实证分析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效率进行研究是本文创新之处。然而,由于考虑数据的可获取性,只能选取五年的样本数据来进行分析,对本文研究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这是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