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自祭文〉与徐志摩〈歌〉的死亡观点与态度之探讨
作者: 张雅端  来源:台湾观光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面对死亡的态度  徐志摩  陶渊明  死亡观点 
描述:相隔一千五百多年的陶渊明和徐志摩, 在作品((自祭文)和(歌))中有着相似的 死亡观点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处於不同时空背景的三个个体生命, 何以发出如此相似的 兴叹, 是历史的偶然,或是主客交织下的必然?本文透过对二作品的比较,厘清二者之 异同,并探讨二人作品中的死亡观点和面对态度与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生命特质之间的关 连。讨论的目的不在於只是揭露二作品中所呈显的死亡的观点及面对态度,或说出二者 之异同,而是透过这样的比较与揭露,突显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生命特质对一个 人的死亡观及面对态度形成之影响,作为观察学生对死亡的观点与态度及省思当前社会 高自杀率现象之起点。
全文:相隔一千五百多年的陶渊明和徐志摩, 在作品((自祭文)和(歌))中有着相似的 死亡观点及面对死亡的态度。处於不同时空背景的三个个体生命, 何以发出如此相似的 兴叹, 是历史的偶然,或是主客交织下的必然?本文透过对二作品的比较,厘清二者之 异同,并探讨二人作品中的死亡观点和面对态度与其所处时代及个人生命特质之间的关 连。讨论的目的不在於只是揭露二作品中所呈显的死亡的观点及面对态度,或说出二者 之异同,而是透过这样的比较与揭露,突显环境(社会文化)以及个人生命特质对一个 人的死亡观及面对态度形成之影响,作为观察学生对死亡的观点与态度及省思当前社会 高自杀率现象之起点。
上海图书馆藏郑文焯手批《陶渊明全集》
作者: 周兴陆  来源:文献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题跋  版本源流  陶诗  近代  全集  评点  陶渊明诗歌  日本汉学  上海图书馆  鹤山 
描述:郑文悼(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叔问、大鹤山人、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属汉军正黄旗,自言原籍山东高密。近代著名词人,有《大鹤山人词话》、《大鹤山人诗集》等传世。郑文焯,还是近代的文学评点大家,批点过《清真词》、《白石词》、《梦窗词》等。郑文焯也亲手批校过《陶渊明诗集》。《陶渊明诗集》伴随着郑文悼的一生,他曾评点过两种版本的陶渊明诗集。其中评点陶澍《靖节先生集》的文字,曾由日本汉学
全文:郑文悼(1856-1918),字俊臣,号小坡、叔问、大鹤山人、冷红词客,奉天铁岭(今属辽宁)人,属汉军正黄旗,自言原籍山东高密。近代著名词人,有《大鹤山人词话》、《大鹤山人诗集》等传世。郑文焯,还是近代的文学评点大家,批点过《清真词》、《白石词》、《梦窗词》等。郑文焯也亲手批校过《陶渊明诗集》。《陶渊明诗集》伴随着郑文悼的一生,他曾评点过两种版本的陶渊明诗集。其中评点陶澍《靖节先生集》的文字,曾由日本汉学
但识琴中趣 何劳弦上声——浅析陶渊明的音乐审美本质
作者: 欧阳常树  来源: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无声之乐  陶渊明  音乐美学 
描述:通过对陶渊明的诗文、个性、理想及其独特地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阐明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论点及其音乐审美本质。
全文:通过对陶渊明的诗文、个性、理想及其独特地音乐美学思想的论述,阐明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论点及其音乐审美本质。
《陶渊明诗话》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
作者: 崔日义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淡自然  陶诗  阐释  《陶渊明诗话》  接受 
描述:本文通过对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的版本和体例;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全文:本文通过对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的版本和体例;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储光羲田园诗对陶渊明田园诗的吸收和创新
作者: 黎鲜  来源: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吸收  储光羲  陶渊明  田园诗  创新 
描述: 本文的田园诗主要指描写农村的田地、园圃、人事风物的诗歌。储光羲是盛唐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有他自己的特点,在写作内容、写作对象、生活情趣、对农民态度以及艺术风貌等方面都有对陶渊明的吸收,并有创新处,使田园诗更有田园美和人情味。
全文: 本文的田园诗主要指描写农村的田地、园圃、人事风物的诗歌。储光羲是盛唐最重要的田园诗人之一,他的田园诗有他自己的特点,在写作内容、写作对象、生活情趣、对农民态度以及艺术风貌等方面都有对陶渊明的吸收,并有创新处,使田园诗更有田园美和人情味。
今冬鄱阳湖候鸟超30万只
作者:暂无 来源:绿色中国(公众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部门  越冬  环志  鄱阳湖  国鸟  中国  鸟类调查  国家重点保护  候鸟  统计 
描述: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和江西地方有关生态保护部门共同开展的鄱阳湖越冬鸟类调查显示,直接观察统计到各种越冬鸟类82种,共计31.5万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近6万只,约占鸟类总数的近两成。
全文:由全国鸟类环志中心和江西地方有关生态保护部门共同开展的鄱阳湖越冬鸟类调查显示,直接观察统计到各种越冬鸟类82种,共计31.5万只。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近6万只,约占鸟类总数的近两成。
鄱阳湖地区3种体色黄鳝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差异分析
作者: 杨发群 周秋白 张燕萍 李新华  来源:经济动物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酯酶同工酶  体色  黄鳝  遗传差异 
描述:为100%,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435 1~0.464 6.表明黄鳝天然群体在酯酶同工酶酶系统各基因位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其遗传变异性大多发生于群体内,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9.66%,而群体间变异只占总变异的0.34%;聚类分析表明,大花鳝和隐花鳝为同一分支,细花鳝为另一分支.
全文:为100%,群体平均杂合度为0.435 1~0.464 6.表明黄鳝天然群体在酯酶同工酶酶系统各基因位上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其遗传变异性大多发生于群体内,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9.66%,而群体间变异只占总变异的0.34%;聚类分析表明,大花鳝和隐花鳝为同一分支,细花鳝为另一分支.
论陶渊明亦隐亦侠的双重人格
作者: 张学君  来源: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双重人格  侠客  陶渊明  隐士 
描述: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统一性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全文:从人格认同的角度探讨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可以看到陶渊明的人格由隐士和侠客两部分构成。表面上看,这两种人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它们却可以在热爱自由和生性浪漫的个性上达成统一。把握了这一,我们才能对陶渊明诗歌内容的丰富性和统一性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姜夔《越九歌》的音乐学分析
作者: 张红梅  来源:中国音乐学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越九歌  音乐本体分析  创作背景  题材分析 
描述:《越九歌》是姜夔仿屈原“九歌”创作的祭祀歌曲,以律吕字谱记写。作为留存至今的少数的音乐作品之一,《越九歌》对了解古代雅乐的创作思想及艺术特点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创作背景、题材内容、谱式、音阶与宫调、结构及旋法等几个方面,对十首《越九歌》进行全面的音乐学分析,以达到对这一作品更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全文:《越九歌》是姜夔仿屈原“九歌”创作的祭祀歌曲,以律吕字谱记写。作为留存至今的少数的音乐作品之一,《越九歌》对了解古代雅乐的创作思想及艺术特点有重要价值。本文从创作背景、题材内容、谱式、音阶与宫调、结构及旋法等几个方面,对十首《越九歌》进行全面的音乐学分析,以达到对这一作品更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
山色有无中——论姜夔的词风
作者: 蔡永恒  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清空  风格   
描述:历来对姜夔词价评毁誉不一,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风格的把握不同。本文就姜词“清空”风格的内涵、特点、产生原因、历史地位作了评说。笔者认为姜词意在追求一种遗貌取神,深发淡出,重融情于景,剥落文彩,自然平淡却又“澹而腴”的美,而这一追求产生于历史与现实、继承与革新的交汇、冲突中;姜词独树一帜,但也反映了词的没落,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全文:历来对姜夔词价评毁誉不一,分歧的关键在于对其风格的把握不同。本文就姜词“清空”风格的内涵、特点、产生原因、历史地位作了评说。笔者认为姜词意在追求一种遗貌取神,深发淡出,重融情于景,剥落文彩,自然平淡却又“澹而腴”的美,而这一追求产生于历史与现实、继承与革新的交汇、冲突中;姜词独树一帜,但也反映了词的没落,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