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试解陶渊明不做山水诗之原因
-
作者:
张迪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意识 陶渊明 山水诗
-
描述: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
全文:虽然陶渊明具备做山水诗的可能性,但贯穿于陶诗的思想是生命思索,是他在人生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感悟和认识,“我”与“物”联系在生命意义上的不可分割的意识导致了他不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也不做山水诗。
-
《陶渊明诗话》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
-
作者:
崔日义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平淡自然 陶诗 阐释 《陶渊明诗话》 接受
-
描述:本文通过对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的版本和体例;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
全文:本文通过对的分析,论述后世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以此认识目前普遍共认的陶诗之价值和地位是经过怎样的过程而形成的.本文大体上分三层展开论述关于的版本和体例;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中论及的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其中,'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又分三层论述:陶诗的风格;陶诗的风格与后代诗人风格之比较;对陶诗的接受和阐释历代以来的演变.'后世对陶诗论争的焦点'分四层论述:关于陶诗思想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之争;关于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由之争;关于题年号和题甲子之争;个别陶诗真伪之辨.
-
何为“大隐”——析阮籍、嵇康、陶渊明之隐逸
-
作者:
董淑梅 来源: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陶渊明 隐逸 嵇康 阮籍
-
描述: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
-
全文:中国魏晋时期政权不稳,朝代更替频仍,玄学老庄之学大盛,知识分子个性生命意识觉醒,他们鄙弃传统的束缚人性自由的儒家道德规范,甘愿退避名利场选择隐逸生活。阮籍隐于朝、嵇康隐于市而陶渊明隐于林。相比较而言,阮籍隐于朝市最接近于权贵的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与当权者有着诸多年连,受到庇护的同时威逼也同样深重,造成了其内心莫大的恐惧不安和隐逸生活的不彻底性;嵇康隐于市,虽不身仕乱朝却也享有特殊待遇,需要时时处处谨遵“谨慎”的处事原则,个性自由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并最终获罪被斩;只有陶渊明远离官场杂事,归隐山林,身心和谐地融入自然之中,达到了精神上的超脱。所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于山林的方式才堪称为“大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