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一次对死亡的精神漫游——评陶渊明《挽歌诗三首)
作者: 袁玲玲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死观  坟墓意象  陶渊明  挽歌诗 
描述: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文本内容,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作一简要论述,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坟墓意象),情感历程(层进之生死观),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全文:挽歌诗三首》是陶渊明对死亡的一次精神漫游,他以虚拟的方式探讨死亡问题,并外化为具体的诗歌表达.本文将以对比阅读的方式,对其文本内容,内部结构以及诗体形式,作一简要论述,从而把握诗人此次漫游所历之环境气氛(坟墓意象),情感历程(层进之生死观),以及特殊的诗体形式所折射的生死观.
陶渊明四言特色及义疏举隅:兼说多种《陶渊明集》的注释
作者: 徐声扬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四言诗  特色  陶渊明  义疏 
描述:前人对陶渊明四言颇多微词。本文作者通过长期研究有诸多新的发现。这里,重点对陶潜四言特色进行了发掘;同时也对流行的多种《陶渊明集》注释提出了异议
全文:前人对陶渊明四言颇多微词。本文作者通过长期研究有诸多新的发现。这里,重点对陶潜四言特色进行了发掘;同时也对流行的多种《陶渊明集》注释提出了异议
回归自然与澄明存在 : 论陶渊明诗歌语言
作者: 戴建业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归自然  虚词  诗语言  陶渊明诗歌  人车  句法  “自然”  “树”  诗歌语言  本真的存在 
描述:晋宋之际,诗歌语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花哨和装饰性就是一切,只注重在外表上使人眼花缭乱。正是这种虚华的外表,遮蔽了本真的存在。系铃还须解铃人,挽救这种衰颓又非
全文:晋宋之际,诗歌语言,“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花哨和装饰性就是一切,只注重在外表上使人眼花缭乱。正是这种虚华的外表,遮蔽了本真的存在。系铃还须解铃人,挽救这种衰颓又非
试评三十年来出版的三本《陶渊明集》
作者: 吴云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陶渊明诗文  南村  柴桑  陶学  三十年  田园生活  王瑶  逯钦立  《陶渊明集》  校辑 
描述:(一)一九五六年八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瑶同志的《陶渊明集》。王瑶同志在谈到此书写作目的时说,“本书是为了普及的。”为此,作者对每首,文都作了系年,还有简要的题解,以说明、文内容的含义;对
全文:(一)一九五六年八月,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了王瑶同志的《陶渊明集》。王瑶同志在谈到此书写作目的时说,“本书是为了普及的。”为此,作者对每首,文都作了系年,还有简要的题解,以说明、文内容的含义;对
论陶渊明进入田园境界的心理与艺术调整:兼说陶渊明的豪放诗作
作者: 章海生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9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境界  陶渊明  田园诗 
描述:围绕陶渊明田园作品的热烈反响已持续一千多年了。陶渊明田园境界的创造,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一个突破和超越,表现了中国中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用艺术家的手段,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索。
全文:围绕陶渊明田园作品的热烈反响已持续一千多年了。陶渊明田园境界的创造,是他理想人格对现实人格的一个突破和超越,表现了中国中世纪一个知识分子用艺术家的手段,进行了一次对生命本身意义的追索。
“但识琴中曲,何劳弦上声”-从陶渊明蓄无弦琴看陶渊明的美学观
作者: 徐声扬  来源: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198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美学观  无弦琴  伦理观  音乐美  固穷  陶渊明  音律  琴书  “无”  儒家 
描述:陶渊明是否解音律梁昭明太子肖统写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这段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陶渊明不解音律,不善弹奏,仅会“一抚一拍”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爱得我娱。岂无他人,乐是幽居。”《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全文:陶渊明是否解音律梁昭明太子肖统写的《陶渊明传》中有这样一段话:“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琴以寄其意。”这段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一种错觉,好象陶渊明不解音律,不善弹奏,仅会“一抚一拍”以寄其意而已。果真是这样吗?并不如此。我们可以从他的诗文中寻找答案。《答庞参军》:“衡门之下,有琴有书。载弹载咏.爱得我娱。岂无他人,乐是幽居。”《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感彼柏下人,安得不为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