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首页>文献与研究>学位论文>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日期:2006.01.01 点击数:15

【作者】 姜鲁光

【关键词】 退田还湖

【导师姓名】孙鸿烈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6

【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分类号】 F301.24

【录入时间】2017-05-14

【全文传递】获取全文

【摘要】1998年洪灾过后,我国在长江中游启动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洪水风险胁迫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新举措。土地利用变化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变化,因而研究退田还湖政策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客观评估退田还湖工程的效益、识别退田还湖地区人地关系的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国际土地研究计划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案例。 鄱阳湖区是长江中游实施退田还湖的范例区域。本文在对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进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湖口水文站53年逐日水位数据,分析了鄱阳湖区的洪水风险。利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三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从鄱阳湖区、鄱阳湖圩堤区、退田还湖圩堤区、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洪水风险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退田还湖情景,对可能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及其效应进行了全面探讨。 (1)研究表明,以历史最高水位计算,鄱阳湖区的洪水风险区面积达8932.17km2,占鄱阳湖区面积(20289.50 km2)的44.02%,其中,由圩堤保护的土地面积(历年围湖造田面积)5081.87 km2,退田还湖前湖泊最大自由水面为3850.30km2。 (2)耕地与湿地是鄱阳湖区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退田还湖前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呈现耕地大量减少、湿地大量增加的态势,耕地面积减少20220hm2(202.20km2),湿地面积相应增长了21068hm2(210.68km2);但在退田还湖后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出现逆转,出现耕地恢复增长、湿地大量缩减的现象,新增耕地面积5934 hm2(59.34km2),减少湿地面积6033 hm2(60.33km2)。 (3)耕地与湿地也是鄱阳湖圩堤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面积比重比鄱阳湖区的相应比重更高。退田还湖前期,圩堤内耕地减少13243hm2,新增湿地14112hm2;但在退田还湖后期,这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未能持续,反而出现逆转的态势,与2000年相比,2005年新增耕地面积6247 hm2,减少湿地面积5605hm2。 (4)退田还湖圩堤分为单退(退人不退田)和双退(退人又退田)两种类型,根据圩堤面积的大小,单退圩堤又可分为万亩以上和万亩以下两种类型。 ①退田还湖前期,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耕地削减1415hm2,新增湿地1469hm2;退田还湖后期,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耕地大幅增长,增量达2012hm2,湿地面积明显下降,净减少1669hm2,2005年的湿地面积反而比退田还湖前减少了201hm2。 ②万亩以下单退圩堤在退田还湖前期削减耕地148hm2,新增湿地161hm2;退田还湖后期,万亩以下单退圩堤耕地大幅增长,增量达619hm2,湿地面积明显下降,净减少483hm2,2005年的湿地面积反而比退田还湖前减少了322hm2。 ③2005年实际实施双退的圩堤面积为3858hm2,约占规划双退面积的1/5。退田还湖前期,双退圩堤内的耕地净减324hm2,新增湿地面积344hm2;退田还湖后期,双退圩堤内的耕地净减986 hm2,新增湿地面积1071hm2。 (5)现状土地利用与退田还湖前相比,单退圩堤内的湿地面积并未增加,反而呈现减少的态势,只有双退圩堤内出现了湿地持续增加的势头。研究表明,洪水风险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退田还湖政策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是宏观农业经济形势与微观农户效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更为显著。退田还湖政策对增加鄱阳湖湿地的贡献十分有限。 (6)对退田还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分析表明,在平水年份,退田还湖对鄱阳湖区的粮食安全尚不构成威胁,但是双退圩堤的居民缺乏土地和粮食保障。在遭遇相当于1998年洪水时(水位达到22.59m),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堤全面蓄洪后,会有大量耕地和养殖水面被淹没,将对单退圩堤内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增加679.58km2蓄洪面积和35.61×108m3蓄洪容积,可以有效缓解鄱阳湖区的防洪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区防洪问题。 文末建议退田还湖地区应处理好耕地保护与湿地恢复之间的矛盾;在单退圩堤区应考虑推广蓄洪补偿制度;同时加强对双退圩堤居民的社会保障力度;鄱阳湖区抵御洪水的能力仍需加强。...

【全文】1998年洪灾过后,我国在长江中游启动的退田还湖工程是洪水风险胁迫下土地资源管理的新举措。土地利用变化反映了区域人地关系的变化,因而研究退田还湖政策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客观评估退田还湖工程的效益、识别退田还湖地区人地关系的冲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将为国际土地研究计划提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案例。 鄱阳湖区是长江中游实施退田还湖的范例区域。本文在对退田还湖政策的实施进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湖口水文站53年逐日水位数据,分析了鄱阳湖区的洪水风险。利用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三期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从鄱阳湖区、鄱阳湖圩堤区、退田还湖圩堤区、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洪水风险的关系。根据不同的退田还湖情景,对可能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及其效应进行了全面探讨。 (1)研究表明,以历史最高水位计算,鄱阳湖区的洪水风险区面积达8932.17km2,占鄱阳湖区面积(20289.50 km2)的44.02%,其中,由圩堤保护的土地面积(历年围湖造田面积)5081.87 km2,退田还湖前湖泊最大自由水面为3850.30km2。 (2)耕地与湿地是鄱阳湖区最主要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退田还湖前期,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呈现耕地大量减少、湿地大量增加的态势,耕地面积减少20220hm2(202.20km2),湿地面积相应增长了21068hm2(210.68km2);但在退田还湖后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出现逆转,出现耕地恢复增长、湿地大量缩减的现象,新增耕地面积5934 hm2(59.34km2),减少湿地面积6033 hm2(60.33km2)。 (3)耕地与湿地也是鄱阳湖圩堤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其面积比重比鄱阳湖区的相应比重更高。退田还湖前期,圩堤内耕地减少13243hm2,新增湿地14112hm2;但在退田还湖后期,这种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未能持续,反而出现逆转的态势,与2000年相比,2005年新增耕地面积6247 hm2,减少湿地面积5605hm2。 (4)退田还湖圩堤分为单退(退人不退田)和双退(退人又退田)两种类型,根据圩堤面积的大小,单退圩堤又可分为万亩以上和万亩以下两种类型。 ①退田还湖前期,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耕地削减1415hm2,新增湿地1469hm2;退田还湖后期,万亩以上单退圩堤耕地大幅增长,增量达2012hm2,湿地面积明显下降,净减少1669hm2,2005年的湿地面积反而比退田还湖前减少了201hm2。 ②万亩以下单退圩堤在退田还湖前期削减耕地148hm2,新增湿地161hm2;退田还湖后期,万亩以下单退圩堤耕地大幅增长,增量达619hm2,湿地面积明显下降,净减少483hm2,2005年的湿地面积反而比退田还湖前减少了322hm2。 ③2005年实际实施双退的圩堤面积为3858hm2,约占规划双退面积的1/5。退田还湖前期,双退圩堤内的耕地净减324hm2,新增湿地面积344hm2;退田还湖后期,双退圩堤内的耕地净减986 hm2,新增湿地面积1071hm2。 (5)现状土地利用与退田还湖前相比,单退圩堤内的湿地面积并未增加,反而呈现减少的态势,只有双退圩堤内出现了湿地持续增加的势头。研究表明,洪水风险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退田还湖政策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但是宏观农业经济形势与微观农户效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更为显著。退田还湖政策对增加鄱阳湖湿地的贡献十分有限。 (6)对退田还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情景分析表明,在平水年份,退田还湖对鄱阳湖区的粮食安全尚不构成威胁,但是双退圩堤的居民缺乏土地和粮食保障。在遭遇相当于1998年洪水时(水位达到22.59m),鄱阳湖退田还湖圩堤全面蓄洪后,会有大量耕地和养殖水面被淹没,将对单退圩堤内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会增加679.58km2蓄洪面积和35.61×108m3蓄洪容积,可以有效缓解鄱阳湖区的防洪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区防洪问题。 文末建议退田还湖地区应处理好耕地保护与湿地恢复之间的矛盾;在单退圩堤区应考虑推广蓄洪补偿制度;同时加强对双退圩堤居民的社会保障力度;鄱阳湖区抵御洪水的能力仍需加强。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