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11)
按年份分组
2016(1)
2015(1)
2014(1)
2013(1)
2010(1)
2009(2)
2008(1)
2006(3)
按来源分组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3)
资源科学(2)
自然资源学报(2)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1)
生态学报(1)
地理研究(1)
人民长江(1)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描述:、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全文:、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描述:、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全文:、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鄱阳湖退田还湖地区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描述:、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全文:、典型退田还湖圩堤区四个空间尺度,研究了退田还湖前期(1995~2000年)和后期(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与过程。结合鄱阳湖区1:5万数字地形模型(DEM),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与高程及
退田还湖后鄱阳湖洪水风险与土地利用新变化
作者: 姜鲁光  来源:人民长江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退田还湖  鄱阳湖  土地利用  洪水风险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鄱阳湖区包括江西省南昌市区等12个县市,土地总面积20289.50 k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淡水水产基地。通过研究鄱阳湖区防洪情势的新变化和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发现退田还湖实施效果有弱化的趋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湖区管理者提供借鉴。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鄱阳湖区包括江西省南昌市区等12个县市,土地总面积20289.50 k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淡水水产基地。通过研究鄱阳湖区防洪情势的新变化和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的动态,发现退田还湖实施效果有弱化的趋势。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湖区管理者提供借鉴。
基于Landsat影像的鄱阳湖平原水稻主产区水稻熟制动态监测
作者: 刘影 肖池伟 李鹏 姜鲁光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窗口  鄱阳湖平原  水稻熟制  Landsat 
描述:时间窗口影像监测了主产区2005年和2013年水稻熟制变化格局;其次,通过农户访谈和调查问卷(677份)收集了主产区水稻种植及熟制变化的相关信息。研究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鄱阳湖平原单
全文:时间窗口影像监测了主产区2005年和2013年水稻熟制变化格局;其次,通过农户访谈和调查问卷(677份)收集了主产区水稻种植及熟制变化的相关信息。研究表明:1)9月中旬到10月上旬是判别鄱阳湖平原单
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时空格局变化
作者: 李文叶 姜鲁光 李鹏  来源:资源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间窗口  水稻熟制  鄱阳湖圩区  遥感  NDVI  物候 
描述: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全文:在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单产水平较高的地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复种指数,加大土地利用强度。鄱阳湖圩区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基地,是我国水稻多熟种植最典型的地区之一。弄清鄱阳湖圩区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水稻多熟种植变化特征,为兼顾粮食安全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利用较高空间分辨率卫星影像(Landsat-TM/ETM+),选择合适时间窗口,识别了2001年鄱阳湖圩区水稻多熟种植的空间格局,并利用K-means算法对解译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研究表明,2001年圩堤水田面积为34.54万hm2,其中单季稻13.02万hm2,双季稻21.52万hm2,分别占水田面积的37.7%与62.3%,复种指数为162.3%。对比分析2001年与2010年的多熟种植空间格局变化表明,2001-2010年鄱阳湖圩区水田面积减少了1.09万hm2,但复种指数增加了15.9%。本文利用时间窗口阈值法不需经过目视解译即可达到81.6%的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水稻多熟种植空间格局提取的方法,并且大大减少了所需的遥感影像。
鄱阳湖平原粮食主产区农户水稻熟制决策行为分析
作者: 李鹏 肖池伟 封志明 姜鲁光 刘影  来源:地理研究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驱动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农户调查  水稻熟制  弃耕 
描述:水稻熟制调查问卷资料,分析该区水稻熟制现状及农户熟制决策行为,并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农户水稻熟制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60.4%的受调查农户只选择种双季稻,26.7%的受
全文:水稻熟制调查问卷资料,分析该区水稻熟制现状及农户熟制决策行为,并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农户水稻熟制变化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60.4%的受调查农户只选择种双季稻,26.7%的受
鄱阳湖农业区多熟种植时空格局特征遥感分析
作者: 闫慧敏 黄河清 肖向明 姜鲁光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时空分析  多时相遥感  鄱阳湖  土地利用  多熟种植 
描述:农业土地利用活动是人类作用于地球系统最为直接的扰动因素,其变化会因改变生态系统过程与格局以及生态系统资源有效性而对生态系统功能在局地到全球尺度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南方普遍实施的多熟种植制度是高强度土地利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的三熟农业区之一——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以农户为管理单元的农业种植制度由于受到洪水风险、经济效益及农业政策的调节,其时空格局动态也因此更加复杂。以分布在鄱阳湖平原的农田为研究区,结合多时相MODIS影像表达的作物生长规律和农业物候观测记录,检测并分析农业多熟种植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500m、8d合成的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定量表达出农业种植的多熟制特征,可以应用于区域农业多熟种植制度时空分析,研究区种植制度时空格局的形成是农户对气候、社会经济及粮食安全状况响应及适应的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清晰地认识农业多熟种植的特征,将会对掌握高强度土地利用的过程和特点,模拟与评估土地利用对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全文:农业土地利用活动是人类作用于地球系统最为直接的扰动因素,其变化会因改变生态系统过程与格局以及生态系统资源有效性而对生态系统功能在局地到全球尺度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中国南方普遍实施的多熟种植制度是高强度土地利用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中国传统的三熟农业区之一——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以农户为管理单元的农业种植制度由于受到洪水风险、经济效益及农业政策的调节,其时空格局动态也因此更加复杂。以分布在鄱阳湖平原的农田为研究区,结合多时相MODIS影像表达的作物生长规律和农业物候观测记录,检测并分析农业多熟种植的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分辨率500m、8d合成的MODIS/EVI时间序列数据能够定量表达出农业种植的多熟制特征,可以应用于区域农业多熟种植制度时空分析,研究区种植制度时空格局的形成是农户对气候、社会经济及粮食安全状况响应及适应的结果。在空间和时间上清晰地认识农业多熟种植的特征,将会对掌握高强度土地利用的过程和特点,模拟与评估土地利用对粮食安全及生态环境安全的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鄱阳湖天然湖面遥感监测及其与水位关系研究
作者: 李鹏 封志明 姜鲁光 刘影 胡久伟 朱建平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圩堤  湖面空间扩展  代表性水位站  Landsat  鄱阳湖  水体指数法 
描述:以1989—2010年鄱阳湖100期(景)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比分析了水体指数法和谱间关系法两种主要的水体提取方法,利用水体指数法提取了天然湖体水面面积,揭示了不同水位下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的空间扩展过程与特征,建立了汛期与非汛期水面-水位关系模型并确定了相应代表性水位站。结果表明:①在鄱阳湖,水体指数法水体提取精度优于谱间关系法;②受地形影响,不同水位条件下鄱阳湖天然水面的空间扩展特征大致呈"菱形"沿湖岸以顺时针方向(即:北→东→南→西→北)推进;③水位为6~15 m时,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呈线性变化,水面变化显著;而在水位介于15~22 m时,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则呈对数变化。基于水面-水位关系模型,确定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星子站、都昌站与吴城站;而非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棠荫站。
全文:以1989—2010年鄱阳湖100期(景)Landsat TM/ETM+影像为数据源,对比分析了水体指数法和谱间关系法两种主要的水体提取方法,利用水体指数法提取了天然湖体水面面积,揭示了不同水位下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的空间扩展过程与特征,建立了汛期与非汛期水面-水位关系模型并确定了相应代表性水位站。结果表明:①在鄱阳湖,水体指数法水体提取精度优于谱间关系法;②受地形影响,不同水位条件下鄱阳湖天然水面的空间扩展特征大致呈"菱形"沿湖岸以顺时针方向(即:北→东→南→西→北)推进;③水位为6~15 m时,鄱阳湖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呈线性变化,水面变化显著;而在水位介于15~22 m时,天然湖体水面随水位变化则呈对数变化。基于水面-水位关系模型,确定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星子站、都昌站与吴城站;而非汛期代表性水位站为棠荫站。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鄱阳湖淹水范围制图研究
作者: 齐述华 顾中宇 Daniel Brown 姜鲁光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淹水范围  遥感  DEM 
描述:利用13幅Landsat TM/ETM+鄱阳湖区遥感影像,提取不同水位下的淹水范围,根据淹水面积与湖内7个水文站水位相关性,确定都昌水文站水位能够最好控制鄱阳湖水面范围。为了改善中低水位条件下淹水范围的制图精度,将遥感提取的水体边界作为水位等值线,插值建立鄱阳湖基于水体边界的数字高程模型(taterline-based DEM,WL_DEM),利用WL_DEM和都昌水位实现中低水位淹水范围制图。结果表明,中低水位条件下,基于WL_DEM的淹水范围制图精度都有显著提高。
全文:利用13幅Landsat TM/ETM+鄱阳湖区遥感影像,提取不同水位下的淹水范围,根据淹水面积与湖内7个水文站水位相关性,确定都昌水文站水位能够最好控制鄱阳湖水面范围。为了改善中低水位条件下淹水范围的制图精度,将遥感提取的水体边界作为水位等值线,插值建立鄱阳湖基于水体边界的数字高程模型(taterline-based DEM,WL_DEM),利用WL_DEM和都昌水位实现中低水位淹水范围制图。结果表明,中低水位条件下,基于WL_DEM的淹水范围制图精度都有显著提高。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