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1998年鄱阳湖和洞庭湖洪水简析
作者:程琳  日期:1998-01-01 来源 :水文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1998年 洞庭湖 洪水 鄱阳湖 
描述:1998年长江流域鄱阳湖水系五河及洞庭湖水系四水相继发生了大洪水 ,并与长江干流洪水多次遭遇 ,洪水组合形势恶劣 ,两湖发生超过历史记录的大洪水。两湖水位之高、高水位持续时间之长 ,均为有实测记录以来所罕见。根据报汛资料 ,初步分析了两湖暴雨洪水及其成因
1998年特大洪水后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主要湖泊水生植被的恢复
作者:李伟 刘贵华 熊秉红 浦云海  日期:2004-01-01 来源 :武汉植物学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恢复 鄱阳湖 特大洪水 水生植被 
描述: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是相对独立于鄱阳湖主体湖的一个区域,是国际重要湿地.1998年的特大洪水导致湖泊中水生植物的地上部分大量毁灭.通过1999年和2001年的植被调查,并与历史资料比较,探讨了特大洪水干扰后的植被恢复动态.结果表明,1999年湖泊水生植物的种类和生物量均低于干扰前的水平;2001年物种种类已经恢复,苦草(Vallisneria spp.)和黑藻(Hydrialla verticillata)的生物量已超过干扰前的水平,但其它物种的生物量仍较低,尚处于恢复的初始阶段.据此推断,物种间恢复速度的差异主要与物种的无性繁殖方式有关.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湖泊的植被恢复不同于温带和其它亚热带的湖泊,不经历轮藻(Chara spp.)作为先锋优势种的阶段,苦草和黑藻可以作为先锋种首先在湖泊中恢复.这可能与鄱阳湖作为通江湖泊其水位频繁波动、轮藻不易定居有关.研究显示,洪水导致的水生植物生物量下降和物种数目减少只是短期现象,湖泊水生植物能在几年内恢复到干扰前的水平.
1985年以来陶渊明研究与纪念活动述要
作者:赵纯璧 邢恩源  日期:2005-01-01 来源 :鞍山社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述要 纪念活动 陶学 黄金时段 20世纪70年代 散文家 魏正申 陶渊明研究 繁荣 
描述:2005年为我国伟大诗人与散文家陶渊明诞辰1640周年。著名陶学专家魏正申在为卢晓林编著的《陶馆馆藏研陶论著评价·序》中称:“陶坛学人一致认同: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是我国继唐宋、清代之后,陶渊明研究的第三个大繁荣时期”,“1985年至2004年的20年间,是陶渊明研究第三个大繁荣时期的黄金时段”。可见。对这20年间陶渊明研究的实绩加以总结是相当必要的,笔者拟从20年来的研陶成果、纪念陶公的相关活动简作综述,以期对陶学繁盛助把力。[第一段]
1980—2010年鄱阳湖地区土地覆盖与景观格局变化
作者:王卷乐 冉盈盈 张永杰 曹晓明 杨飞  日期:2013-01-01 来源 :应用生态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土地覆盖 景观格局 鄱阳湖 环境管理 
描述:以1980、2005和2010年鄱阳湖地区的土地覆盖数据为基础,采用GIS、RS及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分析1980—2010年该区土地覆盖及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并定量分析了土地覆盖类型变化度、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形状指数、边缘密度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1980—2010年,研究区水田、内陆水体、常绿阔叶林和城镇建设用地不仅是该区域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型,而且变化最强烈.总体上,内陆水体、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田和旱地面积有所减少.从景观格局变化来看,虽然鄱阳湖地区受到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其景观破碎度变化和景观多样性指数略呈下降趋势,但变化并不大,这反映出前期环境管理对于区域环境保护已经发挥重要作用,但仍然面临长期挑战.
1961-2007年鄱阳湖周边地区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作者:丁明军 郑林 杨续超  日期:2010-01-01 来源 :中国农业气象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Mann Pettitt 鄱阳湖周边地区 变化趋势 气温 Kendall统计检验 Whitney突变点检验法 
描述:基于鄱阳湖周边10个气象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观测资料,利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法和Pettitt-Mann-Whitney突变点检验法,分析了1961-2007年鄱阳湖周边地区气温序列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鄱阳湖周边地区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呈上升趋势,日最低气温的年均值增温幅度最大(0.25℃/10a)且显著性水平高,日平均气温的年均值次之,日最高气温的年均值增温趋势显著性较低;(2)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冬季均温不仅突变时间开始早、显著性水平高,而且增温幅度也是最大的,春季均温、秋季均温次之,而夏季均温变化均不显著;(3)对比分析发现(1971-2004年),鄱阳湖周边地区增温趋势与全国及全球一致,但升温幅度(0.33℃/10a)高于全国的升温幅度(0.21℃/10a),也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的升温幅度(0.15℃/10a)。
1956~2005年鄱阳湖入出湖悬移质泥沙特征及其变化初析
作者:闵骞 时建国 闵聃  日期:2011-01-01 来源 :水文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出湖悬移质泥沙 鄱阳湖 入湖悬移质泥沙 悬移质泥沙平衡 
描述:利用江西省五大河流控制水文站与湖口水文站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分析鄱阳湖 1956~2005 年入出湖悬移质泥沙基本特征,揭示鄱阳湖入出湖悬移质泥沙在近 50 年的变化状况及其形成因为;在此基础上探讨鄱阳湖悬移质泥沙平衡情况及其发展态势.表明近 20 年鄱阳湖入湖悬移质泥沙逐渐减少,近 10 年出湖悬移质泥沙大幅增多,湖盆容积呈现出快速加大的趋势.
1956—2008年鄱阳湖流域水沙输移趋势及成因分析
作者:罗蔚 张翔 邓志民 陈龙 Christopher J Gippel  日期:2014-01-01 来源 :水科学进展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Mann Kendall检验 趋势分析 鄱阳湖 水沙 成因分析 
描述:利用鄱阳湖流域代表性水文站1956—2008年实测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资料序列,采用Mann-Kendall秩相关检验法,研究鄱阳湖流域水沙量年际变化趋势和可能发生突变的时间,并从流域降雨、用水、水库拦沙、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等方面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水沙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来水量和出湖水量有小幅增大趋势;鄱阳湖流域来沙量呈异常显著减小趋势,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98—1999年;实测出湖沙量从2002年开始呈明显的减少趋势。通过对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降雨量减少对近10年鄱阳湖出入湖径流量的减少影响显著;水库滞沙是鄱阳湖入湖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出湖沙量变化主要受上游水库群的影响,还有近年湖区采砂的影响。
1955-2002年气候因子对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的影响
作者:郭华 姜彤 王艳君 陈桂亚  日期:2006-01-01 来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径流系数 鄱阳湖流域 突变 气候变化 
描述:1955—2002年间,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有较明显的突变性和阶段性,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径流系数的趋势及突变与该时期降水量的变化吻合较好;气温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也与径流系数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中,7—9月的径流系数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候因子的变化与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变化的一致性,说明48a来气候变化对径流系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尽管鄱阳湖流域的径流系数还受到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和地形等因素叠加效应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仍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1955-2002年气候因子对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的影响
作者:郭华 姜彤 王艳君 陈桂亚  日期:2006-01-01 来源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径流系数 鄱阳湖流域 突变 气候变化 
描述:1955—2002年间,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有较明显的突变性和阶段性,突变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径流系数的趋势及突变与该时期降水量的变化吻合较好;气温和蒸发量的变化趋势及突变点也与径流系数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中,7—9月的径流系数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候因子的变化与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变化的一致性,说明48a来气候变化对径流系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尽管鄱阳湖流域的径流系数还受到土地利用变化、水土流失和地形等因素叠加效应的影响,但是气候变化仍然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1952-2011年鄱阳湖枯水变化分析
作者:闵骞 占腊生  日期:2012-01-01 来源 :湖泊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鄱阳湖 枯水 原因 
描述:利用鄱阳湖区1952-2011年水文监测资料,分析鄱阳湖近60 a来枯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从流域降水、五河来水、长江上中游来水、湖盆形态等方面的变化,探讨鄱阳湖枯水变化原因.结果表明,进入21世纪后的近11 a鄱阳湖枯水程度显著加剧,尤其是近5 a来最低水位不断被刷新;造成鄱阳湖枯水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流域降水和五河来水的相应变化,其次是长江上中游来水变化,湖盆形态变化对于近10 a来枯水加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峡大坝蓄水以后,长江上中游来水变化对鄱阳湖枯水变化的控制作用呈现逐渐加强态势.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