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山江湖工程大开发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作者:张凡  年份期号: 2010-第6期 刊名: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关键词:生态经济 山江湖工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江西省山江湖工程的大开发,27年来已取得了成功的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为此,要推动江西山江湖工程大开发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大平台建设,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要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并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
山水涵泳性情,自然塑造人格:从《论语·先进》篇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创新
作者:姜源傅  年份期号: 2011-第1期 刊名:景德镇高专学报 关键词:健全人格 山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自然 
描述:《论语·先进》篇中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自然山水不仅可以作为教育内容:山水怡情,造化完人;而且游山玩水可以作为教育方式,在游于自然时获得生命体悟,从而实现国泰民安的治国理想。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可以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让我们告别脱离实际的应试教育,而培养出人格健全、性格饱满的真正人才。
山水涵泳性情,自然塑造人格:从《论语·先进》篇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创新
作者:姜源傅  年份期号: 2011-第1期 刊名:景德镇高专学报 关键词:健全人格 山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自然 
描述:《论语·先进》篇中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自然山水不仅可以作为教育内容:山水怡情,造化完人;而且游山玩水可以作为教育方式,在游于自然时获得生命体悟,从而实现国泰民安的治国理想。这种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可以给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很好的借鉴,让我们告别脱离实际的应试教育,而培养出人格健全、性格饱满的真正人才。
尘几: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问题初探
作者:田晓菲  年份期号: 2004-第1期 刊名:中国学术 关键词:诗歌 思想感情 陶渊明 文本 手抄本文化 读者 异文 
描述:十一世纪初期,在摩尔人统治下的西班牙,一位阿拉伯贵族学者伊贲·哈赞(994—1069年)写了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鸽子的颈环》。在这部著作里,伊贲.哈赞探索了爱情的各个方面:它的起源,它的征象,恋爱中的人遭受的种种不幸。上面所引的诗句来自书中的一个章节。在这一章节里,伊贲.哈赞声称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聆听他人的描述而堕入爱河,根本用不
小波分析在鄱阳湖水位序列多时间尺度分析中的应用
作者:游海林 徐力刚 刘桂林 吴永明 王晓龙 姜加虎  年份期号: 2015-第2期 刊名:水力发电 关键词:星子站 鄱阳湖 历年年均水位 Morlet小波 
描述:运用Morlet连续复小波函数分析鄱阳湖星子水文站1953年~2012年历年年均水位变动的多时间尺度演变特征,并在水位变动的小波方差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运用surfer8.0绘制出控制鄱阳湖历年年均水位演变的主周期趋势图。结果表明,鄱阳湖历年年均水位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分辨率条件下,其序列显现出不同的周期交替现象,演变过程中存在着25~32、19~23、8~15年以及3~7年4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其变动存在3个较为明显的峰值,依次对应着28、22、5年的时间尺度;3类时间尺度具有较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前两个时间尺度上,年均水位变动的平均周期为19、15年左右,在5年时间尺度上,历年年均水位变动的频率变化较快,同时振荡行为也较明显。
小沼气成就生态产业链——江西省万年县扶贫办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项目侧记
作者:余忠效 陈章鑫  年份期号: 2010-第7期 刊名:老区建设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 生态产业链 绿色能源 都阳湖 主导产业 经济协调 机耕道 生态产业发展 种植示范基地 生态产业园 
描述:"过去下厨做饭烟熏火燎,累死累活;如今猪场通过管道将沼气无偿送给我们烧饭,既干净卫生,又省钱省心。"在齐埠乡塘背村,村民汪青娇一边在干净整洁的厨房里打开沼气灶做饭,一边向笔者讲述着沼气这一绿色能源给她家带来的好处。愉悦的心情如同那淡蓝色的火苗,"滋滋"地燃烧起来。
小小蟋蟀中的“风人之旨”——析姜夔《齐天乐》
作者:郑晨寅  年份期号: 2005-第18期 刊名:名作欣赏 关键词:(促织) 蟋蟀 咏物词 意象 风人之旨 
描述:本文通过对“蟋蟀”这一传统文学意象的分析,揭示其悲秋伤别的普遍象征意义,又联系作家创作主体心态、社会历史现实及宋代咏物词的发展演变,阐述此词中“蟋蟀”所蕴含的“风人之旨”。
小小蟋蟀中的“风人之旨”——析姜夔《齐天乐》
作者:郑晨寅  年份期号: 2005-第9期 刊名: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 关键词:(促织) 蟋蟀 咏物词 意象 风人之旨 
描述:本文通过对“蟋蟀”这一传统文学意象的分析,揭示其悲秋伤别的普遍象征意义,又联系作家创作主体心态、社会历史现实及宋代咏物词的发展演变,阐述此词中“蟋蟀”所蕴含的“风人之旨”。
小孤山骨针的制作和使用研究
作者:黄蕴平  年份期号: 1993-第3期 刊名:考古 关键词:图版 磨光面 使用研究 骨针 旧石器时代晚期 小孤山 锯切 钻孔 制作 显微镜观察 
描述:辽宁省海城县小孤山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三件精美的骨针,有关同志已发表了报告。本文拟用显微镜观察骨针表面的加工痕迹,通过模拟实验,探讨小孤山先民制作骨针的工艺技术。并观察加工骨针后的石器使用微痕。辽宁省博物馆大力支持借给我们标本以供研究,我系吕文渊同志拍摄标本,在此一并致谢。一、骨针表面特征的观察观察使用的显微镜是欧林巴斯休视显微镜(型号:SZH-151),放大倍率7.5—384倍。观察时采用常用的显微镜斜照明灯和轴向投射照明灯。利用后一种照明灯观察针身
小天鹅到鄱阳湖越冬
作者:暂无 年份期号: 1982-第4704期 刊名:新华社新闻稿
描述:小天鹅到鄱阳湖越冬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