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栏目导航
基于SNA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经济联系分析
作者:刘耀彬 戴璐  年份期号: 2013-第3期 刊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关键词:角色分析 小团体分析 中心度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联系 
描述: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从网络的基本形态、结构属性和网络特征3个维度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整体和分区的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网络中心性角度看,整体网络中的中介程度不高,城市之间资源交换的程度不高,而各个圈层网络表现为南昌市的中心度很高,在城市群经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从小团体分析的角度看,整体网络被划分为两个联系紧密的团体,而核心区网络则出现了结构洞。(3)从角色分析角度看,整体网络角色可大致分为经济领导、辐射输出、接受辐射以及普通角色,而整体网络优势尚未发挥。由此,依据网络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实现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化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基于SD模型分析的环鄱阳湖地区发展模式探讨
作者:吴威 吴松 陈爽  年份期号: 2012-第2期 刊名:湖泊科学 关键词:发展模式 SD模型 情景分析 环鄱阳湖地区 
描述:系统动力学(SD)模型在模拟复杂的区域发展问题中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在深入分析环鄱阳湖地区区域发展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发展SD模型,并通过设立4种发展情景模拟了不同发展模式下区域发展特征.结果表明,惯性发展不仅发展速度较慢,同时将带来严重的生态与环境问题;高经济增长低环保投入发展尽管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对生态环境将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高经济增长高环保投入方式通过加大环保投入,能较好地解决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污染问题;而强调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优化升级发展方式在保证经济较高速发展的同时,较好地维持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充分考虑环鄱阳湖地区区域特征,本文综合各模式优劣势,提出了推荐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基于SD 的鄱阳湖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模拟与控制
作者:张延飞 唐鑫 张振东 丁木华 李颖 于臻  年份期号: 2016-第4期 刊名: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SD 生态经济系统 矿产资源开发 鄱阳湖域 
描述: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探讨鄱阳湖域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经济系统内诸要素间的交织作用,设计SD模型,以历史数据实现模型检验,证明模型结构、行为与实际状况是一致的。模拟维持现状、开发优先、节能环保、协调发展等四种发展模式下,2014—2030年间鄱阳湖域矿产资源开发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到2030年,协调发展模式较维持现状模式,铜精矿累计保有储量提高了16.38%,GDP增加了8.69%,工业固废排放减少了7.40%,是鄱阳湖域矿产资源优化开发和社会经济全面协调、生态环境保护的较优发展模式。
基于SAR数据的鄱阳湖水体提取及变化监测研究
作者:王庆 廖静娟  年份期号: 2010-第4期 刊名:国土资源遥感 关键词:水体提取 主成分变换 PALSAR 纹理 ASAR 
描述:以C波段Envisat ASAR和L波段ALOS PALSAR交替极化模式的数据为数据源,分析了鄱阳湖主要地物的散射特性,并分别引入纹理特征和不同极化通道间的极化差和极化比等参数增强地物的表征; 应用主成分变换对地物的参数向量进行特征提取,增强水体与其他地物的差异,并在第一主成分中选择适当阈值,准确提取出不同时期的鄱阳湖水体信息.实验表明,用上述方法提取水体信息的精度比直接使用地物后向散射系数的监督分类法提取精度要高得多.通过分析和对比上述不同波段SAR数据中水体与其他类别间的Jeffries-Matusita距离可以看出,C波段SAR数据提取鄱阳湖水体的精度比L波段高.并给出了鄱阳湖水体在2007年春、夏和冬3个季节中水域面积的动态变化情况.
基于RS和GIS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王伟 邹新 廖兵 冯明雷  年份期号: 2015-第4期 刊名:江西科学 关键词:GIS RS 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 NPP 
描述:利用MODIS17数据研究鄱阳湖湿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气温和水位变化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植被NNP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为:1)从量的角度来看,其年际变化较小,季节性变化较大;2)时空间分布上,其季节性变化较大,而变异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枯水期的水面淹没范围内;3)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水位,其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且受水位变化的影响大于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基于RS和GIS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王伟 邹新 廖兵 冯明雷  年份期号: 2015-第4期 刊名:江西科学 关键词:GIS RS 湿地生态系统 鄱阳湖 NPP 
描述:利用MODIS17数据研究鄱阳湖湿地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气温和水位变化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植被NNP时空分布特征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NPP时空变化特征为:1)从量的角度来看,其年际变化较小,季节性变化较大;2)时空间分布上,其季节性变化较大,而变异系数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枯水期的水面淹没范围内;3)主要影响因素为气温、水位,其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相关性,且受水位变化的影响大于受气温变化的影响。
基于RS和GIS的鄱阳湖天然湿地边界确定及季节变化分析
作者:刘影 范娜 于秀波 夏少霞 齐述华  年份期号: 2010-第11期 刊名:资源科学 关键词:GIS 鄱阳湖 遥感 湿地 
描述:鄱阳湖星子站1951年-2008年57年长系列记录的7月份平均水位(该月水位一般为一年内最高月平均水位)为17.69m(吴淞高程),选取与该水位最接近的洪水期ETM影像为底图,并结合鄱阳湖的圩堤分布图,确定鄱阳湖天然湿地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分别对代表逐月状况的12幅TM/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将鄱阳湖天然湿地分类为:水体、泥滩、草洲和沙滩四类;最后以ArcGIS为技术平台对12幅影像的解译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天然湿地总面积为3635.52km2;除1月份外其余各月份水体面积均大于其它三个类型,且与水位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沙滩面积最小且与水位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草洲和泥滩面积与水位值均呈负相关关系,但显著性较低;各湿地类型在年内均呈现出动态变化的特点,泥滩年内面积变化的最大,水体和草洲次之,沙滩最小,但沙滩的变化率较其它各类型高,且秋冬季湿地类型间的动态变化强度明显高于春夏季.
基于RS和GIS技术的鄱阳湖水域季节变化监测研究
作者:张桂欣 祝善友  年份期号: 2007-第5期 刊名: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关键词:动态变化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 水域 遥感 
描述: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其集成技术在动态变化监测中应用非常广泛。以两个时相的ENVISAT-ASAR图像为例,在对不同时相进行精确配准等必要图像预处理基础上,通过消除雷达影像山体阴影影响,提取出每个时相上水体区域分布,并在GIS技术支持下,采用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实现了鄱阳湖水域随季节变化监测的目的。
基于RS与GIS的鄱阳湖典型湿地覆盖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
作者:莫明浩 毛建华 梁淑荣  年份期号: 2007-第2期 刊名: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关键词:鄱阳湖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典型湿地 生态环境保护 
描述:鄱阳湖湿地对长江洪水调蓄、候鸟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两景Land-Sat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在GIS支持下对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湿地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鄱阳湖表层水体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
作者:江辉 周文斌 刘小真  年份期号: 2010-第12期 刊名:生态环境学报 关键词:鄱阳湖 神经网络 遥感 总悬浮颗粒物 
描述:为进一步提高湖泊总悬浮颗粒物浓度遥感反演的准确性,引进适应复杂非线性映射的RBF神经网络模型,以鄱阳湖通江湖体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根据实测水体悬浮颗粒物浓度和MODIS遥感数据,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建立了RBF神经网络悬浮颗粒物浓度反演模型,神经元个数为8个,误差性能目标值为0.001,对悬浮颗粒物浓度进行反演。研究结果表明,验证样本相关系数R2=0.956 8,均方根误差RMSE=0.54。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反演水悬浮颗粒物浓度是有效的,其反演结果优于非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