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与利用:以江西鄱阳湖地区为例
-
作者:何先应
年份期号:
2012-第12期
刊名:江西社会科学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 农业投入 鄱阳湖区
- 描述:鄱阳湖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产品转化能力不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了湖区农业的快速发展,这与湖区农业科技人才的开发不足密切相关。解决此问题,需要加快调整高等教育培养方向,加强农业科技职业培训,拓宽农业技术人才开发渠道,合理分配人才。
- 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
作者:廖冰 廖文梅 金志农
年份期号:
2016-第7期
刊名:新疆农垦经济
关键词:DEA Tobit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农业灌溉工程 投入产出效率
- 描述:文章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DEA-Tobit模型分析其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产出综合效率不高;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技术创新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规模不够,未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灌溉工程措施价格(负向)、农业灌溉用水的单价(正向)、农田经营类型(正向)、是否接受过农业灌溉技术培训(正向)、农田细碎化程度(负向)、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比重(正向);年龄、受教育年限、家庭年均农业收入占年均总收入比重、农业灌溉工程措施年均投入费用、农田块数、农田面积、农田离公路的距离对农业灌溉类工程措施投入效率影响不显著。根据以上结论,文章分别从技术、经营、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农业灌溉工程措施投入产出效率的对策建议。
- 农业呼唤大型工商企业:鄱阳湖农业综合开发的调查与思考
-
作者:黄志刚
年份期号:
1996-第3期
刊名:江西农业经济
关键词:工商企业 农业 鄱阳湖地区 综合开发
- 描述:农业呼唤大型工商企业──鄱阳湖农业综合开发的调查与思考黄志刚鄱阳湖农业综合开发几年来在不断的探索与试验的过程中,基本形成了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的综合开发利用邵阳湖农业资源,发展湖区经济的思路。这一思路已得到政府、农业部门的充分肯定。带着大型工商...
- 农业产业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
-
作者:唐安来 陈汝徐 郑斌
年份期号:
2008-第9期
刊名:甘肃农业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省政府 江西省 辐射作用 鄱阳湖 典型事例 生态经济区 绿色发展
- 描述:2008年,江西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浪潮席卷赣鄱大地。当我们透过江西农垦农业产业化这一个个典型事例,深感其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将继续发挥强大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 农业与资源环境审计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
作者:伍金条 吴周平
年份期号:
2010-第12期
刊名:审计与理财
关键词:必然要求 水利枢纽 执行情况 审计机关 审计调查 环境审计 切实加强 审计服务 生态经济区建设 鄱阳湖地区
-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是国际重要湿地,也是亚洲最大的越冬候鸟栖息地,受到广泛的国际关注。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优化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城乡统筹、造福子孙后代的必然要求
- 写在《鄱阳湖学刊》创办之时
-
作者:苏荣
年份期号:
2009-第1期
刊名:鄱阳湖学刊
关键词:社会科学界 生态优势 江西省 鄱阳湖 江西经济 淡水湖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经济区建设 社会科学院 学刊
- 描述:仲夏时节,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鄱阳湖学刊》隆重创办了。这是江西省社会科学界的一件好事,我代表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祝贺!鄱阳湖是江西的母亲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世界的生命湖
- 写出自己的乡情乡思——读《鄱阳湖遐思》
-
作者:史燮之
年份期号:
1993-第3期
刊名:语文月刊
- 描述:写出自己的乡情乡思——读《鄱阳湖遐思》
- 写“空城”之景,发“黍离”之悲——读姜夔《扬州慢》
-
作者:萧哲庵
年份期号:
1986-第2期
刊名:教材教法研究(文科版)
- 描述:写“空城”之景,发“黍离”之悲——读姜夔《扬州慢》
- 再论鄱阳湖的开发利用
-
作者:王耕今
年份期号:
1986-第2期
刊名:中国渔业经济
- 描述:再论鄱阳湖的开发利用
- 再论苏轼学陶“固穷节”的文化内涵──兼谈陶渊明与苏轼理想人格模式
-
作者:梅大圣
年份期号:
2000-第4期
刊名:鄂州大学学报
关键词:固穷节 陶渊明 苏轼 理想人格模式 诗文乐志
- 描述:本文认为,陶渊明是“十分自觉”的主动趋穷,苏轼是因卑鄙凶恶的小人围攻迫害致穷;苏轼晚年在困顿中,接受陶渊明“国穷节”的深刻影响,调整心境和行为方式,获得了人生与文学的双丰收;文章进而揭示了陶、苏二公在背逆情境下的人生选择及其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人格模式。同时,该文对陶学研究上的“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提出了商榷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