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对鄱阳湖典型湿地植被的影响
作者: 余莉 何隆华 张奇 陈宇炜 王晓龙  来源:地理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  三峡工程 
描述:以鄱阳湖19892009年10景秋季Landsat-TM影像为基础,对赣江主支口与饶河口交汇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两处典型湿地进行了遥感解译,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典型湿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前,19892001年间鄱阳湖湿地草滩迅速蔓延,湿地正向演替趋势明显。距离湖口远近不同的湿地受三峡工程运行影响不同,其中距离湖口较近的赣江主支口与饶河口交汇处三角洲湿地受三峡蓄水运行影响比较显著,湿地演替状态发生明显变化,部分低位芦苇滩地退化为苔草滩地,而由于滩地出露时间提前,苔草滩地仍处于向湖心拓展的状态。距湖口较远的赣江南支三角洲湿地受三峡蓄水运行影响不明显,草洲迅速向湖心蔓延,湿地处于正向演替状态。
全文:以鄱阳湖19892009年10景秋季Landsat-TM影像为基础,对赣江主支口与饶河口交汇处三角洲和赣江南支口两处典型湿地进行了遥感解译,分析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典型湿地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工程蓄水运行之前,19892001年间鄱阳湖湿地草滩迅速蔓延,湿地正向演替趋势明显。距离湖口远近不同的湿地受三峡工程运行影响不同,其中距离湖口较近的赣江主支口与饶河口交汇处三角洲湿地受三峡蓄水运行影响比较显著,湿地演替状态发生明显变化,部分低位芦苇滩地退化为苔草滩地,而由于滩地出露时间提前,苔草滩地仍处于向湖心拓展的状态。距湖口较远的赣江南支三角洲湿地受三峡蓄水运行影响不明显,草洲迅速向湖心蔓延,湿地处于正向演替状态。
基于Landsat-TM影像的鄱阳湖典型湿地动态变化研究
作者: 余莉 何隆华 张奇 王晓龙  来源:遥感信息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遥感解译  蚌湖  湿地  赣江中支口三角洲 
描述:利用分层分类法,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蚌湖与赣江中支口三角洲)长序列秋季Landsat-TM影像进行解译分析,探讨了1991年2008年间鄱阳湖典型湿地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层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Landsat-TM遥感影像的解译;从1991年到2008年蚌湖和赣江中支口三角洲湿地的植被面积分别增加18.56km2和6.01km2,其中赣江主支三角洲洲滩植被分布呈向湖体扩展态势。植被分布受水情影响比较大,蚌湖湿地的苔草面积与同时期水面积呈负相关性,而赣江主支三角洲湿地植被类型结构变化受水位影响也比较明显,苔草面积变化与秋季湖口水位表现为负相关,芦苇分布面积变化则与湖口水位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全文:利用分层分类法,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蚌湖与赣江中支口三角洲)长序列秋季Landsat-TM影像进行解译分析,探讨了1991年2008年间鄱阳湖典型湿地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分层分类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Landsat-TM遥感影像的解译;从1991年到2008年蚌湖和赣江中支口三角洲湿地的植被面积分别增加18.56km2和6.01km2,其中赣江主支三角洲洲滩植被分布呈向湖体扩展态势。植被分布受水情影响比较大,蚌湖湿地的苔草面积与同时期水面积呈负相关性,而赣江主支三角洲湿地植被类型结构变化受水位影响也比较明显,苔草面积变化与秋季湖口水位表现为负相关,芦苇分布面积变化则与湖口水位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作者: 许加星 徐力刚 姜加虎 王晓龙 陈宇炜 徐进  来源:湿地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养分  鄱阳湖  洲滩  植物群落  结构 
描述:由于鄱阳湖独特的水文特征与潜育化的土壤环境,湿地植物根系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2011年,以鄱阳湖典型洲滩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群落分布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水体到泥滩至阶地,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呈现带状演替,沿泥滩到阶地的方向,植物群落分别为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群落带、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带和篱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群落带;3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高度与地表生物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月降水量越大,则篱蒿群落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能影响植物群落优势种的高度。加强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对湿地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对于了解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全文:由于鄱阳湖独特的水文特征与潜育化的土壤环境,湿地植物根系生长过程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2011年,以鄱阳湖典型洲滩3种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和群落分布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水体到泥滩至阶地,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呈现带状演替,沿泥滩到阶地的方向,植物群落分别为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群落带、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群落带和篱蒿(Artemisia selengensis)群落带;3种植物群落的优势种高度与地表生物量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月降水量越大,则篱蒿群落的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越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能影响植物群落优势种的高度。加强鄱阳湖典型洲滩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对湿地土壤环境的适应性过程与机制的研究,对于了解鄱阳湖洲滩湿地植物群落的生态演替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
作者: 王晓龙 徐立刚 姚鑫 白丽 张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植被生物量  鄱阳湖  湿地植物群落 
描述: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
全文: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
作者: 王晓龙 徐力刚 白丽 张奇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酶  鄱阳湖  湿地植物群落 
描述: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表层土壤(0~10cm)养分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之间显示了较明显的土壤养分性状及土壤酶活差异。灰化薹草群落与水蓼群落显示了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与有效磷含量,而芦苇群落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群落。灰化薹草群落与水蓼群落土壤蔗糖酶活性与蛋白酶活性也明显高于其他群落;此外,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以水蓼群落与灰化薹草群落最高。表明这2种植物群落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转化速率要高于其他植物群落。芦苇群落与芦苇(荻)群落则显示了较低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相比较而言,多酚氧化酶以芦苇群落最高,其次为阿及薹草群落、水蓼群落和灰化薹草群落;香蒲群落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显著低于其他群落。相关分析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不密切;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含量则呈明显的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湿地土壤质量的演变动态。
全文: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表层土壤(0~10cm)养分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不同群落之间显示了较明显的土壤养分性状及土壤酶活差异。灰化薹草群落与水蓼群落显示了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与有效磷含量,而芦苇群落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低于其他群落。灰化薹草群落与水蓼群落土壤蔗糖酶活性与蛋白酶活性也明显高于其他群落;此外,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以水蓼群落与灰化薹草群落最高。表明这2种植物群落土壤中碳、氮、磷等元素转化速率要高于其他植物群落。芦苇群落与芦苇(荻)群落则显示了较低的土壤蔗糖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相比较而言,多酚氧化酶以芦苇群落最高,其次为阿及薹草群落、水蓼群落和灰化薹草群落;香蒲群落多酚氧化酶活性则显著低于其他群落。相关分析表明: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不密切;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含量则呈明显的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湿地土壤质量的演变动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
作者: 王晓龙 徐立刚 姚鑫 白丽 张奇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量  植被生物量  鄱阳湖  湿地植物群落 
描述: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
全文: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作者: 许秀丽 张奇 李云良 李相虎 王晓龙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土壤含水量  湖泊洲滩湿地  鄱阳湖  现场观测 
描述:-水文联合观测系统.对观测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发现:(1)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年内呈单峰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最大埋深可达10 m,出现在1月份,丰水期8月份地下水位最高时可出露地表,且地下水位与湖泊
全文:-水文联合观测系统.对观测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发现:(1)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年内呈单峰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最大埋深可达10 m,出现在1月份,丰水期8月份地下水位最高时可出露地表,且地下水位与湖泊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研究
作者: 董磊 徐力刚 许加星 徐进 王晓龙 张奇  来源:土壤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被  鄱阳湖  洲滩湿地  环境因子  土壤 
描述: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其中,非生物因素中对湿地植被格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文和土壤环境因子,也是当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4种植物群落带下各土壤环境因子的含量变化特征,结合研究区20个植被样方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全氮含量有明显差异,依次为苔草带<藜蒿-狗牙根带<芦苇-苔草带<苔草-虉草带;总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大小在不同植被群落带的分异趋势相同,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随植被群落不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植被群落带离湖泊水体距离逐渐减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程度较小。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效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鄱阳湖湿地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土壤pH、全钾含量也是影响湿地植被分布的重要土壤环境因子。
全文: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其中,非生物因素中对湿地植被格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文和土壤环境因子,也是当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4种植物群落带下各土壤环境因子的含量变化特征,结合研究区20个植被样方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全氮含量有明显差异,依次为苔草带<藜蒿-狗牙根带<芦苇-苔草带<苔草-虉草带;总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大小在不同植被群落带的分异趋势相同,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随植被群落不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植被群落带离湖泊水体距离逐渐减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程度较小。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效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是影响鄱阳湖湿地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土壤pH、全钾含量也是影响湿地植被分布的重要土壤环境因子。
鄱阳湖洲滩芦苇种群特征及其与淹水深度和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作者: 许秀丽 张奇 李云良 谭志强 王晓龙  来源:湿地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淹水深度  生物量  地下水埋深  形态特征  芦苇种群  鄱阳湖洲滩 
描述:了芦苇种群特征与地下水埋深和淹水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苇群落分布在14~16 m高程,生长季6~7月的临界水深为-1.5~1.5 m,水深高于1.5 m或低于-1.5 m都不适宜芦苇生长;2不同
全文:了芦苇种群特征与地下水埋深和淹水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芦苇群落分布在14~16 m高程,生长季6~7月的临界水深为-1.5~1.5 m,水深高于1.5 m或低于-1.5 m都不适宜芦苇生长;2不同
鄱阳湖河湖转换期间鱼腥藻(Anabaena)的变化
作者: 钱奎梅 刘霞 齐凌艳 陈宇炜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河湖转换  鄱阳湖  鱼腥藻 
描述:鄱阳湖作为我国长江目前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年内水位变幅巨大.通过在鄱阳湖2013年河湖转换期间(5—11月)对鄱阳湖主航道都昌段进行每月3~4次的高频监测,以考察鄱阳湖水体中鱼腥藻(Anabaena)的动态变化,分析鄱阳湖中鱼腥藻生长并占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蓝藻为鄱阳湖浮游植物的次级优势种,8月蓝藻生物量平均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57%,蓝藻取代硅藻成为暂时的优势种.夏、秋季水华蓝藻以固氮鱼腥藻为主,主要与夏、秋季水温较高以及适宜的营养盐条件等有关.研究期间鄱阳湖水体氮磷比平均在15左右,鱼腥藻能够产生有固氮能力的异形胞,并在水华蓝藻中成为优势种,也反映了鄱阳湖某些湖区存在氮相对缺乏的阶段.
全文:鄱阳湖作为我国长江目前仅存的两个通江湖泊之一,年内水位变幅巨大.通过在鄱阳湖2013年河湖转换期间(5—11月)对鄱阳湖主航道都昌段进行每月3~4次的高频监测,以考察鄱阳湖水体中鱼腥藻(Anabaena)的动态变化,分析鄱阳湖中鱼腥藻生长并占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蓝藻为鄱阳湖浮游植物的次级优势种,8月蓝藻生物量平均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57%,蓝藻取代硅藻成为暂时的优势种.夏、秋季水华蓝藻以固氮鱼腥藻为主,主要与夏、秋季水温较高以及适宜的营养盐条件等有关.研究期间鄱阳湖水体氮磷比平均在15左右,鱼腥藻能够产生有固氮能力的异形胞,并在水华蓝藻中成为优势种,也反映了鄱阳湖某些湖区存在氮相对缺乏的阶段.
上页 1 2 ... 5 6 7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