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8)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8)
按年份分组
2017(2)
2013(4)
2010(2)
按来源分组
生态学报(2)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生态环境学报(1)
江西农业学报(1)
江西科学(1)
黑龙江交通科技(1)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大桥主跨斜拉桥健康监测
作者: 周杨 刘罡 钟建国  来源:黑龙江交通科技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健康监测  斜拉桥    低塔 
描述:大型桥梁健康监测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首先给出了桥梁健康监测的概念和监测内容,再以鄱阳湖大桥健康监测项目为工程实例,总结了健康监测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对高、低塔斜拉桥运营状态健康监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监测的结果,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认识。
全文:大型桥梁健康监测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首先给出了桥梁健康监测的概念和监测内容,再以鄱阳湖大桥健康监测项目为工程实例,总结了健康监测中的一些基本的方法,对高、低塔斜拉桥运营状态健康监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监测的结果,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认识。
基于环境减灾卫星数据的湖泊旱涝灾害湿地实时信息提取——以鄱阳湖为例
作者: 何文莉 黄灵光 乐兴华 周杨明  来源:江西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NDWI  湿地  环境减灾卫星  NDVI 
描述:针对江西出现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极端自然灾害现象,以鄱阳湖自然(天然)湿地为重点监测区域,按照旱涝发生时间和水位,获取对应的四期HJ-1A/1B卫星数据,通过构建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
全文:针对江西出现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旱涝急转等极端自然灾害现象,以鄱阳湖自然(天然)湿地为重点监测区域,按照旱涝发生时间和水位,获取对应的四期HJ-1A/1B卫星数据,通过构建归一化水体指数(NDWI
鄱阳湖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方案探讨
作者: 钱海燕 严玉平 周杨明 黄齐 鄢帮有 刘青  来源:江西农业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被  恢复  鄱阳湖  湿地 
描述:针对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的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充分满足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双退区植被退化原因和类型,集成了规划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开展了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鄱阳湖双退区,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维护湿地合理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重建方案,为今后鄱阳湖双退区乃至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考。。
全文:针对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的植被现状以及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的生态修复原则,在充分满足湖泊的自然环境和水生态系统特征等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双退区植被退化原因和类型,集成了规划技术、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在江西省都昌县开展了双退区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模式的研究与示范。在鄱阳湖双退区,保证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维护湿地合理的生态结构和功能,提出了一个可持续性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模式及相应的工程措施和重建方案,为今后鄱阳湖双退区乃至鄱阳湖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参考。。
鄱阳湖双退区受损湿地植被恢复对水质的影响
作者: 严玉平 钱海燕 周杨明 刘梅影 鄢帮有 刘青  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植物分解  净化  生态恢复  湿地  植被覆盖 
描述:退化湿地的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体功能。通过监测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前后水质变化,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率和植物残体分解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期间,湿地水体TN质量浓度下降65.4%~71.3%,NO3--N也呈较大幅度下降,并能降低水体TP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水平,中低植被覆盖不影响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植被覆盖能有效保持水体较高透明度,但不能降低水体COD质量浓度。在枯水期,高植被覆盖因为植物残体分解使氮素回流水体,导致水体含TN,NH4+-N,NO3-N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中低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同样显著增加水体氮素,但增加程度小于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不影响水体TP质量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中低植被覆盖则无影响;高中低植被覆盖区植物残体分解都显著增加水体混浊度,也提高了水体的BOD,对水体COD没有影响。
全文:退化湿地的植被恢复有助于提高湿地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体功能。通过监测鄱阳湖双退区(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前后水质变化,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率和植物残体分解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物生长期间,湿地水体TN质量浓度下降65.4%~71.3%,NO3--N也呈较大幅度下降,并能降低水体TP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水平,中低植被覆盖不影响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植被覆盖能有效保持水体较高透明度,但不能降低水体COD质量浓度。在枯水期,高植被覆盖因为植物残体分解使氮素回流水体,导致水体含TN,NH4+-N,NO3-N质量浓度显著升高,中低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同样显著增加水体氮素,但增加程度小于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不影响水体TP质量浓度水平;高植被覆盖植物残体分解增加水体叶绿素质量浓度,中低植被覆盖则无影响;高中低植被覆盖区植物残体分解都显著增加水体混浊度,也提高了水体的BOD,对水体COD没有影响。
鄱阳湖湿地泗洲头洲滩浅层土壤氮素的时空特征
作者: 谢冬明 周国宏 陈亚云 周杨明 贾俊松 熊晓龙 余明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土壤氮素  洲滩湿地  空间分异 
描述:湿地是全球氮循环的N源、N汇和N转化器,自然湿地氮的研究对于揭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泗洲头为研究区域,根据湿地海拔高程梯度(10~17 m)采取表层土壤0~20 cm土层样品,分析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空间分布较为复杂,0~10 cm土层的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的氮含量呈现相似的梯度特征,0~1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要高于10~2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其中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的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3~14 m,硝态氮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6~17 m.利用SPSS双变量中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与地上生物量、土壤p H值、土壤含水量、年均淹水时间、高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统计学意义上最为显著,而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反映了鄱阳湖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积累过程受干扰的因素比较复杂.
全文:湿地是全球氮循环的N源、N汇和N转化器,自然湿地氮的研究对于揭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泗洲头为研究区域,根据湿地海拔高程梯度(10~17 m)采取表层土壤0~20 cm土层样品,分析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空间分布较为复杂,0~10 cm土层的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的氮含量呈现相似的梯度特征,0~1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要高于10~2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其中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的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3~14 m,硝态氮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6~17 m.利用SPSS双变量中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与地上生物量、土壤p H值、土壤含水量、年均淹水时间、高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统计学意义上最为显著,而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反映了鄱阳湖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积累过程受干扰的因素比较复杂.
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作者: 谢冬明 金国花 周杨明 黄灵光 谭胤静 陈伟娜 严玉平 戴星照 谭诲如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鄱阳湖  环境胁迫  退化湿地  景观恢复 
描述: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全文: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鄱阳湖湿地泗洲头洲滩浅层土壤氮素的时空特征
作者: 谢冬明 周国宏 陈亚云 周杨明 贾俊松 熊晓龙 余明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土壤氮素  洲滩湿地  空间分异 
描述:湿地是全球氮循环的N源、N汇和N转化器,自然湿地氮的研究对于揭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泗洲头为研究区域,根据湿地海拔高程梯度(10~17 m)采取表层土壤0~20 cm土层样品,分析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空间分布较为复杂,0~10 cm土层的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的氮含量呈现相似的梯度特征,0~1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要高于10~2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其中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的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3~14 m,硝态氮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6~17 m.利用SPSS双变量中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与地上生物量、土壤p H值、土壤含水量、年均淹水时间、高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统计学意义上最为显著,而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反映了鄱阳湖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积累过程受干扰的因素比较复杂.
全文:湿地是全球氮循环的N源、N汇和N转化器,自然湿地氮的研究对于揭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湿地泗洲头为研究区域,根据湿地海拔高程梯度(10~17 m)采取表层土壤0~20 cm土层样品,分析了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空间分布较为复杂,0~10 cm土层的氮含量和10~20 cm土层的氮含量呈现相似的梯度特征,0~1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要高于10~20 cm土层的土壤氮含量,其中0~10 cm土层和10~20 cm土层的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3~14 m,硝态氮最高均值出现在高程16~17 m.利用SPSS双变量中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表层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与地上生物量、土壤p H值、土壤含水量、年均淹水时间、高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氮素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在统计学意义上最为显著,而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这反映了鄱阳湖泗洲头表层土壤氮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积累过程受干扰的因素比较复杂.
鄱阳湖湿地景观恢复的物种选择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作者: 谢冬明 金国花 周杨明 黄灵光 谭胤静 陈伟娜 严玉平 戴星照 谭诲如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湿地植物  鄱阳湖  环境胁迫  退化湿地  景观恢复 
描述: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全文: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对人类和野生生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自然因素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退化严重。近年来,湿地恢复已成为世界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工具之一。选择适用的湿地植物是退化湿地恢复的关键途径。本文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赋值、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等方法,筛选了苦草、野菱、芦苇、苔草等25种鄱阳湖常见植物作为湿地景观恢复的优先物种。对苦草、黑藻、菹草、菖蒲、芦苇等5种植物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苦草在清水环境130--140cm处的生长最好;黑藻在清水环境中100—110cm处的生长最好;菹草在不同水深(50-160cm)下都能够生长,菹草高度随水深增加而增加;菖蒲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80cm),但完全淹水(水深100-120cm)明显影响到菖蒲根状茎萌发、幼苗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芦苇根状茎萌发对水深要求严格,土壤要湿润且透气性良好才是芦苇萌发的最好条件,芦苇根状茎萌发前淹水超过20cm其萌发将会受到明显抑制,淹水超过30cm则无法萌发。通过对沉水植物的透明度研究表明,植物对水质的透明度都有一定的要求,透明度较好更利于湿地植物的生长发育。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