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小天鹅越冬种群数量与行为学特征
作者: 戴年华 邵明勤 蒋丽红 杜建华 蒋剑虹 曾宾宾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冬  鄱阳湖  幼体  行为  小天鹅 
描述:2012年10月-2013年3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鄱阳湖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分布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显示,各调查点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均不稳定,可能与食物丰富度、水位等相关。各次调查中以第2次调查观测到的小天鹅数量最多,合计10756只;调查区域中以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调查到的小天鹅数量最多。5次调查中鄱阳县的小天鹅数量均占每次调查总数的56%以上,平均2239.80只。小天鹅在各保护区不同湖泊的数量分布存在时间差异,但分布仅局限在几个湖泊中。调查显示,小天鹅的幼体比例为29.04%(n=1150)。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小天鹅越冬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用于静止(43.12%)和取食(27.44%)行为的时间较多,用于运动(16.82%)和梳理(11.48%)行为的时间较少,用于社会行为(1.14%)的时间最少。在小天鹅的日间行为节律中,静止行为高峰出现在07:00-08:00和17:00-18:00时段,取食行为高峰出现在16:00-17:00。下午取食强度的增加与冬季夜间长和气温低有关,鸟类必须获得足够的能量以维持其夜间的能量消耗。对小天鹅成幼体行为分配进行检验,发现除社会行为差异显著(Z=-2.310,P=0.021)外,其余行为差异均不显著。但成幼体的行为节律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静止和取食行为上。
全文:2012年10月-2013年3月,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鄱阳湖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种群数量分布进行了5次调查。结果显示,各调查点小天鹅的种群数量均不稳定,可能与食物丰富度、水位等相关。各次调查中以第2次调查观测到的小天鹅数量最多,合计10756只;调查区域中以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调查到的小天鹅数量最多。5次调查中鄱阳县的小天鹅数量均占每次调查总数的56%以上,平均2239.80只。小天鹅在各保护区不同湖泊的数量分布存在时间差异,但分布仅局限在几个湖泊中。调查显示,小天鹅的幼体比例为29.04%(n=1150)。采用瞬时扫描法对小天鹅越冬期的行为进行了研究,其用于静止(43.12%)和取食(27.44%)行为的时间较多,用于运动(16.82%)和梳理(11.48%)行为的时间较少,用于社会行为(1.14%)的时间最少。在小天鹅的日间行为节律中,静止行为高峰出现在07:00-08:00和17:00-18:00时段,取食行为高峰出现在16:00-17:00。下午取食强度的增加与冬季夜间长和气温低有关,鸟类必须获得足够的能量以维持其夜间的能量消耗。对小天鹅成幼体行为分配进行检验,发现除社会行为差异显著(Z=-2.310,P=0.021)外,其余行为差异均不显著。但成幼体的行为节律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静止和取食行为上。
鄱阳湖非繁殖期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
作者: 邵明勤 蒋剑虹 戴年华  来源:生态学杂志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水鸟  鄱阳湖  生境利用 
描述:为了解鄱阳湖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52个样点的水鸟数量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8种水鸟以浅水生境为主,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以浅水和草洲生境为主,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鹤(Grus grus)以草洲生境为主,白骨顶(Fulica atra)和凤头??(Podiceps cristatus)以深水生境为主,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以深水和浅水生境为主。通过分析水鸟数量与星子站水位的关系表明:鄱阳湖水鸟总数量与水位呈负相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片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进贤区域在水位为8 m左右出现水鸟数量高峰,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丰片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鄱阳湖湿地公园在水位为10~12m时数量最多;各区域水位与不同科及不同种水鸟的分布数量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其分布数量与水位在一些区域呈显著正相关。
全文:为了解鄱阳湖水鸟的微生境利用及对水位的响应,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52个样点的水鸟数量和微生境利用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鹤鹬(Tringa erythropus)和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等8种水鸟以浅水生境为主,豆雁(Anser fabalis)、鸿雁(Anser cygnoides)和赤麻鸭(Tadorna ferruginea)以浅水和草洲生境为主,白额雁(Anser albifrons)和灰鹤(Grus grus)以草洲生境为主,白骨顶(Fulica atra)和凤头??(Podiceps cristatus)以深水生境为主,红嘴鸥(Larus ridibundus)和小??(Tachybaptus ruficollis)以深水和浅水生境为主。通过分析水鸟数量与星子站水位的关系表明:鄱阳湖水鸟总数量与水位呈负相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吴城片区、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和进贤区域在水位为8 m左右出现水鸟数量高峰,而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丰片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鄱阳湖湿地公园在水位为10~12m时数量最多;各区域水位与不同科及不同种水鸟的分布数量主要呈负相关,??科水鸟因潜水取食需要一定水深,其分布数量与水位在一些区域呈显著正相关。
江西鄱阳湖共青城市区域鸟类多样性研究
作者: 戴年华 蒋剑虹 赖宏清 李畅 邵明勤 曾宾宾 尤鑫 姚忠 张杰  来源:江西科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共青城  区系  居留型 
描述:2012年3—5月、9月对江西共青城市及其郊区(鄱阳湖滨)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记录鸟类96种。从居留型来看,留鸟43种,冬候鸟23种,夏候鸟19种,旅鸟11种。从鸟类区系来看,广布种25种,古北界35种,东洋界36种。时间上和生境上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从时间上看,4月份鸟类多样性最高;从生境上看,B类(农田、草洲和灌丛)生境多样性最高。
全文:2012年3—5月、9月对江西共青城市及其郊区(鄱阳湖滨)鸟类多样性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记录鸟类96种。从居留型来看,留鸟43种,冬候鸟23种,夏候鸟19种,旅鸟11种。从鸟类区系来看,广布种25种,古北界35种,东洋界36种。时间上和生境上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大,从时间上看,4月份鸟类多样性最高;从生境上看,B类(农田、草洲和灌丛)生境多样性最高。
鄱阳湖4种鹤类集群特征与成幼组成的时空变化
作者: 邵明勤 蒋剑虹 戴年华 卢萍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鄱阳湖4种鹤类集群特征与成幼组成的时空变化
鄱阳湖越冬灰鹤和白枕鹤的数量与集群特征
作者: 邵明勤 蒋剑虹 戴年华 廖舟怡  来源: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集群特征  白枕鹤  鄱阳湖  年龄结构  灰鹤 
描述:到的最大值分别为599和600只。4个保护区34个湖泊(或农田)有18个湖泊(或农田)记录到灰鹤种群。灰鹤种群数量在1月初至3月初达到高峰,62.87%的灰鹤集中在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在12个湖泊(或农田
全文:到的最大值分别为599和600只。4个保护区34个湖泊(或农田)有18个湖泊(或农田)记录到灰鹤种群。灰鹤种群数量在1月初至3月初达到高峰,62.87%的灰鹤集中在鄱阳县白沙洲自然保护区。在12个湖泊(或农田
鄱阳湖流域非繁殖期鸟类多样性
作者: 邵明勤 曾宾宾 徐贤柱 尚小龙 戴年华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活动  鄱阳湖流域  鸟类多样性 
描述:2010年11月—2011年3月,采用样线和样点法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非繁殖期鸟类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36科10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
全文:2010年11月—2011年3月,采用样线和样点法相结合,对鄱阳湖流域非繁殖期鸟类种类及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鸟类13目36科10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10种
江西共青城市鄱阳湖区域非繁殖期鸟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作者: 戴年华 邵明勤 蒋剑虹 郭宏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共青城  区系  居留型 
描述:2013年1—2月,采用样线和样点法相结合,对共青城市鄱阳湖区域3个点的鸟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记录鸟类11目34科87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即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
全文:2013年1—2月,采用样线和样点法相结合,对共青城市鄱阳湖区域3个点的鸟类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记录鸟类11目34科87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3种,即白头鹤(Grus monacha)、白鹤
鄱阳湖非繁殖期陆生鸟类多样性初步研究
作者: 石文娟 邵明勤 曾宾宾 蒋剑虹 赖宏清  来源:四川动物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样性  鄱阳湖  居留型  陆生鸟类 
描述: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4个地区岸边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陆生鸟类7目29科69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种: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普通鵟Buteo buteo和红隼Falco tinnunculus。居留型方面,留鸟和冬候鸟最多,分别占鸟类物种总数的55.07%和31.89%。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种类最多,占44.93%;东洋界鸟类次之,占30.43%。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数最多,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而优势度最高。
全文: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法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4个地区岸边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陆生鸟类7目29科69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鸟类5种:黑翅鸢Elanus caeruleus、白尾鹞Circus cyaneus、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普通鵟Buteo buteo和红隼Falco tinnunculus。居留型方面,留鸟和冬候鸟最多,分别占鸟类物种总数的55.07%和31.89%。鸟类区系方面,古北界种类最多,占44.93%;东洋界鸟类次之,占30.43%。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数最多,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最高,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和均匀度最低而优势度最高。
鄱阳湖越冬雁鸭类的种群动态与时空分布
作者: 邵明勤 陈斌 蒋剑虹  来源:四川动物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越冬  水禽  丰富度  保护  生境选择 
描述: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的47个样点中越冬雁鸭类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雁鸭类18种,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白额雁Anser albifrons。豆雁Anser fabalis的累计数量最多,其次为小天鹅、白额雁、鸿雁Anser cygnoides和罗纹鸭Anas falcata;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豆雁、小天鹅、鸿雁和白额雁;斑嘴鸭、豆雁和小天鹅出现湖泊数最多。浅水湖泊、草洲和泥滩是多数越冬雁鸭类偏好的生境。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了最多、最全的雁鸭类。
全文:2014年10月—2015年4月,采用样点法对鄱阳湖5个区域的47个样点中越冬雁鸭类数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雁鸭类18种,包括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小天鹅Cygnus columbianus和白额雁Anser albifrons。豆雁Anser fabalis的累计数量最多,其次为小天鹅、白额雁、鸿雁Anser cygnoides和罗纹鸭Anas falcata;斑嘴鸭Anas poecilorhyncha出现频次最高,其次为豆雁、小天鹅、鸿雁和白额雁;斑嘴鸭、豆雁和小天鹅出现湖泊数最多。浅水湖泊、草洲和泥滩是多数越冬雁鸭类偏好的生境。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中了最多、最全的雁鸭类。
鄱阳湖越冬水鸟共存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 蒋剑虹 陈斌 邵明勤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态位分化  形态特征  鄱阳湖  共存机制 
描述:为从形态学阐述水鸟共存机制,对鄱阳湖越冬的常见水鸟(24种游禽和36种涉禽)的体质量、体长、嘴峰、跗蹠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游禽间体质量比值(1.22±0.06)和嘴峰比值(1.22±0.14)略高,体长比值(1.09±0.03)和跗蹠长比值(1.07±0.02)略低.涉禽间体质量比值(1.18±0.03)略高,体长比值(1.07±0.01)、嘴峰比值(1.09±0.01)和跗蹠长比值(1.08±0.2)略低.游禽和涉禽的各形态特征比值均在1.1~1.2左右,这说明鄱阳湖鸟类的共存主要依赖物种的生态习性的分化维持的.亲缘物种形态特征较为相似.灰鹤(Grus grus)与白枕鹤(G.vipio)、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与灰雁(A.anser)、罗纹鸭(Anas falcata)与针尾鸭(A.acuta)、斑嘴鸭(A.poecilorhyncha)与赤颈鸭(A.penelope)等鸟类间形态相似性较高,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苍鹭(Ardea cinerea)等鸟类与其它水鸟差异较大.运用竞争排斥原理分析了水鸟形态分化与物种共存和数量多寡的关系.
全文:为从形态学阐述水鸟共存机制,对鄱阳湖越冬的常见水鸟(24种游禽和36种涉禽)的体质量、体长、嘴峰、跗蹠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游禽间体质量比值(1.22±0.06)和嘴峰比值(1.22±0.14)略高,体长比值(1.09±0.03)和跗蹠长比值(1.07±0.02)略低.涉禽间体质量比值(1.18±0.03)略高,体长比值(1.07±0.01)、嘴峰比值(1.09±0.01)和跗蹠长比值(1.08±0.2)略低.游禽和涉禽的各形态特征比值均在1.1~1.2左右,这说明鄱阳湖鸟类的共存主要依赖物种的生态习性的分化维持的.亲缘物种形态特征较为相似.灰鹤(Grus grus)与白枕鹤(G.vipio)、小白额雁(Anser erythropus)与灰雁(A.anser)、罗纹鸭(Anas falcata)与针尾鸭(A.acuta)、斑嘴鸭(A.poecilorhyncha)与赤颈鸭(A.penelope)等鸟类间形态相似性较高,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反嘴鹬(Recurvirostra avosetta)、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苍鹭(Ardea cinerea)等鸟类与其它水鸟差异较大.运用竞争排斥原理分析了水鸟形态分化与物种共存和数量多寡的关系.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