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湖泊―流域”系统理念及其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 曾涛 陈美球 魏晓华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湖泊—流域”系统理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应用 
描述:“湖泊―流域”系统理念是当今世界上分析湖泊生态系统的新思路,它立足于湖泊生态环境指标,但放眼于整个流域,突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把流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作为因果关系。在介绍“湖泊―流域”系统理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湖泊―流域”系统理念的实践应用,提出“湖泊―流域”系统理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开展鄱阳湖“湖泊―流域”生态系统过程动态研究,构建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参数与流域变化之间的动态模型;开展基于“湖泊―流域”系统理念的流域生态系统评价,探索适应性管理模式;探索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公平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全文:“湖泊―流域”系统理念是当今世界上分析湖泊生态系统的新思路,它立足于湖泊生态环境指标,但放眼于整个流域,突出湖泊―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把流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作为因果关系。在介绍“湖泊―流域”系统理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湖泊―流域”系统理念的实践应用,提出“湖泊―流域”系统理念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开展鄱阳湖“湖泊―流域”生态系统过程动态研究,构建湖泊生态系统主要参数与流域变化之间的动态模型;开展基于“湖泊―流域”系统理念的流域生态系统评价,探索适应性管理模式;探索科学的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流域上、中、下游不同地区公平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
作者: 段萍 徐咏文 赵小敏 陈美球  来源:地理空间信息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洪涝灾害  鄱阳湖  遥感 
描述: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淡水湖,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周边地区造成巨大损失.利用TM遥感卫星图片,以特征最明显的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为例,对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症结和防洪策略提出几点见解.
全文:鄱阳湖是一个吞吐型,季节性的浅淡水湖,高水湖相,低水河相.有"高水是湖,低水似河","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独特景观.洪涝灾害发生时,给周边地区造成巨大损失.利用TM遥感卫星图片,以特征最明显的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为例,对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症结和防洪策略提出几点见解.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确定研究
作者: 陈美球 黄宏胜 刘滨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域范围确定研究
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分区及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作者: 赵小敏 朱碧华 陈美球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土地持续利用  土地利用分区  鄱阳湖地区 
描述:通过对鄱阳湖地区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布规律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人口密度、农用地比例、林业用地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水域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山地比例、丘陵比例、低丘岗地比例和平原比例11个因子作为分区的指标,然后以县(市、区)为分区单元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区,最后根据鄱阳湖水面小气候影响进行区域调整,形成四个土地利用区域:北部农林旅游用地区,中部农业城市用地区,中部水域洲滩区,南部农林城镇用地区。并针对各区的土地资源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全文:通过对鄱阳湖地区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分布规律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人口密度、农用地比例、林业用地比例、建设用地比例、水域比例、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山地比例、丘陵比例、低丘岗地比例和平原比例11个因子作为分区的指标,然后以县(市、区)为分区单元用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区,最后根据鄱阳湖水面小气候影响进行区域调整,形成四个土地利用区域:北部农林旅游用地区,中部农业城市用地区,中部水域洲滩区,南部农林城镇用地区。并针对各区的土地资源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措施。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以鄱阳湖地区为例
作者: 吴晓芳 陈美球 黄靓 何维佳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杂志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耕地变化  灰色关联  驱动力  鄱阳湖地区 
描述:把灰色关联数学模型运用于区域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之中,应用该模型对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不同阶段的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不同的历史环境,确定了不同历史时期下影响耕地变化的各个驱动因子的关联程度和主次地位,以期为人们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实现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全文:把灰色关联数学模型运用于区域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研究之中,应用该模型对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不同阶段的耕地变化驱动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不同的历史环境,确定了不同历史时期下影响耕地变化的各个驱动因子的关联程度和主次地位,以期为人们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实现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鄱阳湖地区 1985 - 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Ⅱ
作者: 陈美球 刘序 陈文波 黄靓 肖志豪  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社会经济驱动力  鄱阳湖地区  偏最小二乘回归 
描述:利用鄱阳湖地区21个县市1985和2000年的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定量诊断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确定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6类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全文:利用鄱阳湖地区21个县市1985和2000年的两期土地利用类型图,借助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定量诊断该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确定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6类变化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力。
鄱阳湖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I.耕地数量及空间变化分析
作者: 刘序 陈美球 陈文波 黄靓 肖志豪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耕地变化  鄱阳湖地区  聚类分析 
描述:依据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53年里,鄱阳湖地区耕地面积经历了快速增长(1949~1957年)、大幅减少(1957~1978年)、缓慢减少(1978~1995年)、波动变化(1995~1999年)和迅速减少(1999 ~2002年)五个阶段。而在空间变化上,不同县市的变化率相差很大,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县市分为四类。
全文:依据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近53年里,鄱阳湖地区耕地面积经历了快速增长(1949~1957年)、大幅减少(1957~1978年)、缓慢减少(1978~1995年)、波动变化(1995~1999年)和迅速减少(1999 ~2002年)五个阶段。而在空间变化上,不同县市的变化率相差很大,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县市分为四类。
鄱阳湖地区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 II.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作者: 陈美球 刘序 陈文波 黄靓 肖志豪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年份:200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耕地变化驱动力  多元线性回归  鄱阳湖地区 
描述:依据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近53年里人口增加和第三产业发展是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粮食需求则是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全文:依据鄱阳湖地区1949~2002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分析该地区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近53年里人口增加和第三产业发展是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粮食需求则是耕地面积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研究
作者: 梁武 陈美球 黄宏胜 罗志军  来源:土地经济研究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鄱阳湖滨湖地区  土地城镇化  协调性 
描述: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鄱阳湖滨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对1990—2012年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的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不协调,且呈二级分化:异地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但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城关镇则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为此,研究提出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别化对策:针对异地城镇化,应该改城区建设用地“平面扩张”为“内部挖潜”;加大城区产业培育,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而就地城镇化,则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镇联动工作力度,确保就地城镇化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创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
全文: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本文以鄱阳湖滨湖地区为研究区域,对1990—2012年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的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协调性分别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990—2012年鄱阳湖滨湖地区的异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均不协调,且呈二级分化:异地城镇化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而就地城镇化则表现为土地城镇化滞后于人口城镇化,但在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城关镇则表现为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为此,研究提出鄱阳湖滨湖地区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的差别化对策:针对异地城镇化,应该改城区建设用地“平面扩张”为“内部挖潜”;加大城区产业培育,提高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益,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而就地城镇化,则要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镇联动工作力度,确保就地城镇化的新增用地指标保障;创新农村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优化区域农村建设用地结构。
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工程模式研究
作者: 郭熙 黄俊 马文娜 周小清 邓京虎 周就猫 陈美球  来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工程模式  土地整治  鄱阳湖滨湖平原区 
描述: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形地貌在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对不同的地貌类型进行土地整治时,土地整治有明显的差异性。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方向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林、牧、副、渔等产业,整治以治水为主,完善排灌渠系,加固沿河圩堤,加强湖区防护林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治理水旱灾害,减轻土壤污染。该文在总结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与之相适合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南昌县蒋巷镇五丰村等两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应用鄱阳湖滨湖平原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分析成果,对项目区工程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设计。
全文: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形地貌在气候、土壤和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对不同的地貌类型进行土地整治时,土地整治有明显的差异性。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方向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种植业,积极发展林、牧、副、渔等产业,整治以治水为主,完善排灌渠系,加固沿河圩堤,加强湖区防护林建设,提高防洪抗灾能力,治理水旱灾害,减轻土壤污染。该文在总结鄱阳湖滨湖平原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与之相适合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规划设计的技术方法,并以南昌县蒋巷镇五丰村等两个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应用鄱阳湖滨湖平原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工程特征分析成果,对项目区工程进行了具体的规划设计。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