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
-
作者:
张敬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铁路运输业 影响 电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候变化
-
描述:大小;在此基础之上,还探讨了冬季1月份和夏季7月份日平均温度变化对日用电量的影响、运用度日值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对铁路运输业的影响研究中,充分运用了AHP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在
-
全文:大小;在此基础之上,还探讨了冬季1月份和夏季7月份日平均温度变化对日用电量的影响、运用度日值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对铁路运输业的影响研究中,充分运用了AHP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在
-
陆气相互作用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定量遥感研究
-
作者:
周霞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
-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基于SAR的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与生物量反演研究
-
作者:
沈国状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面向对象 信息提取 生物量 变化向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半变异 反演 线性回归 洪涝
-
描述: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
全文: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
-
作者:
张敬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铁路运输业 影响 电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气候变化
-
描述:大小;在此基础之上,还探讨了冬季1月份和夏季7月份日平均温度变化对日用电量的影响、运用度日值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对铁路运输业的影响研究中,充分运用了AHP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在
-
全文:大小;在此基础之上,还探讨了冬季1月份和夏季7月份日平均温度变化对日用电量的影响、运用度日值法计算了气候变化对建筑物能耗的影响;对气候变化对铁路运输业的影响研究中,充分运用了AHP评价体系,并建立了在
-
基于SAR的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与生物量反演研究
-
作者:
沈国状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面向对象 信息提取 生物量 变化向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半变异 反演 线性回归 洪涝
-
描述: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
全文: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
鄱阳湖湿地甲烷排放通量与甲烷产生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作者:
王佳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甲烷产生 鄱阳湖 环境因素 甲烷排放 电子受体
-
描述:鄱阳湖底泥产甲烷的主要底物,与该区域沉积物呈弱碱性有关;对照组甲烷产生潜力的最大值为0.0131μgCH4 g(soil d.w.)-1d-1,三甲胺对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为对照组的20.63
-
全文:鄱阳湖底泥产甲烷的主要底物,与该区域沉积物呈弱碱性有关;对照组甲烷产生潜力的最大值为0.0131μgCH4 g(soil d.w.)-1d-1,三甲胺对甲烷产生潜力的促进作用为对照组的20.63
-
基于生态安全的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管理
-
作者:
罗静伟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安全 鄱阳湖湿地 生态安全评价 环境管理 生态系统管理 区域可持续发展
-
描述:鄱阳湖湿地实施综合管理,完善“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等法规,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完善鄱阳湖湿地管理监控体系并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广开募资渠道和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社会与公众参与鄱阳湖湿地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
全文:鄱阳湖湿地实施综合管理,完善“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和“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保护条例”等法规,从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完善鄱阳湖湿地管理监控体系并建立长效的协调机制,广开募资渠道和完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社会与公众参与鄱阳湖湿地管理,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
-
鄱阳湖湿地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长期水淹的响应
-
作者:
雷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群 鄱阳湖湿地 物候特征 水淹 生长发育
-
描述: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
全文: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
陆气相互作用下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定量遥感研究
-
作者:
周霞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
-
描述: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全文: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湿地,在调蓄洪水、净化环境、固定CO2,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116)“鄱阳湖湿地界面过程的定量遥感研究”的需求,从植被-土壤-大气的相互关系出发,应用定量遥感技术,对鄱阳湖湿地界面的生态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旨在深入理解鄱阳湖湿地界面“土壤-植被-大气”相互作用过程,了解湿地植被的发育状况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定量遥感研究复杂界面过程的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探讨湿地特征的遥感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的湿地决策树分类方法,即根据先验知识和地物的可分性,分别提取出反映湿地特征变化的植被指数、湿度指数、DEM作为分类特征参数,建立分类决策树,再结合专家分类器对湿地信息进行计算机自动提取。 研究地表生态参数反演方法。利用课题组成员提出的辐射传输-几何光学反射率模型对地表生态参数进行反演。为了简化反演过程,避免出现结果不收敛的现象,在叶面积指数(LAI)的估算中加入查找表(LUT)方法来替代模型的POWELL反演过程,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LUT法更适用于该区域LAI的遥感估算。 构建一个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考虑到水位变化对湿地生态过程的影响,本研究对湿地水位变化及洲滩淹露状态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个新的水体指数FDWI,并利用台站水位数据、地形数据等建立起湿地水位及洲滩淹露模型。 发展一个鄱阳湖湿地生态过程模型。在对鄱阳湖湿地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基于AVIM改进而成一种新的湿地生态过程模型,模型中加入了一水位子模块,并用一调控因子反映出水位变化对生态过程的影响,此外还用种间竞争模型反映了草洲植被的相互作用。应用试验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鄱阳湖湿地草洲的生长规律,利用模型估算的NPP接近实测值。敏感性分析显示,光合作用参数对NPP影响估算结果影响最显著。 进行气候与湿地植被关系的研究。在改进后的过程模型支持下,分别从单因素影响和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角度来分析气候变化对NPP积累的影响。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气候因子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其中温度与NPP呈负相关,降雨与NPP呈正关,湿度对NPP的影响相对较弱,不同类型草洲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不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气候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且随着植被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
鄱阳湖藻类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
作者:
王艺兵 来源:湖南农业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源 扰动 鄱阳湖 时空分布 浮游植物
-
描述:机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鄱阳湖丰、平、枯水期以及水华暴发高风险期进行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分析鄱阳湖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江湖关系变化对湖泊藻类水华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群落结构上
-
全文:机理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在鄱阳湖丰、平、枯水期以及水华暴发高风险期进行野外监测与室内实验,分析鄱阳湖浮游植物的时空分布特征,揭示江湖关系变化对湖泊藻类水华发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群落结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