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能分区研究
作者: 张志军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主成分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聚类分析  功能分区 
描述:生存与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由此导致全球变暖、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的生产生活面临
全文:生存与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主题,人类社会的发展总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1]。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由此导致全球变暖、生态环境趋于恶化,人类的生产生活面临
鄱阳湖湿地植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水文过程变化的响应
作者: 赵安娜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植被  TWINSPAN  鄱阳湖  水文过程  多样性指数  DGGE 
描述:鄱阳湖湿地的影响提供依据,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主要结果如下:(1)水文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的植被分布的影响分为水分梯度下的和不同水位两个方向。首先从土壤水分梯度来看,84种样方在TWINSPAN和DCA相结合
全文:鄱阳湖湿地的影响提供依据,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主要结果如下:(1)水文过程对于鄱阳湖湿地的植被分布的影响分为水分梯度下的和不同水位两个方向。首先从土壤水分梯度来看,84种样方在TWINSPAN和DCA相结合
鄱阳湖湿地不同功能群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对长期水淹的响应
作者: 雷平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功能群  鄱阳湖湿地  物候特征  水淹  生长发育 
描述: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全文:水分梯度以示不同水淹时长。通过密集监测环境因子,观测植物群落生长情况,每月测定植物牛物量、植物总磷、总氮、有机碳含量及土壤养分。研究结果显示主要如下:(1)时间尺度上看,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呈先减后增
鄱阳湖水位动态对湿地植物生长影响的遥感研究
作者: 张方方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植被  鄱阳湖  EVI  湿地  MODIS 
描述:时间序列的2002-2008年MODIS-EVI数据,分析了湿地草洲植被指数与水位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高程带中的湿地草洲植物生长受水位调控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遥感手段提取不同时相的鄱阳湖草洲
全文:时间序列的2002-2008年MODIS-EVI数据,分析了湿地草洲植被指数与水位的关系,同时分析不同高程带中的湿地草洲植物生长受水位调控的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遥感手段提取不同时相的鄱阳湖草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预警研究
作者: 隋婷婷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安全  预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土地资源 
描述:)处于轻警状态;进贤县、浮梁县、九江市城区、九江县、永修县等19个县(市、区)处于中警状态;瑞昌市、武宁县、余干县、鄱阳县4个县(市、区)处于重警状态。第六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排警措施:从
全文:)处于轻警状态;进贤县、浮梁县、九江市城区、九江县、永修县等19个县(市、区)处于中警状态;瑞昌市、武宁县、余干县、鄱阳县4个县(市、区)处于重警状态。第六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排警措施: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承载力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 魏蕾娜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相关性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变化 
描述:,运用统计软件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关联系数,并展开定性分析。研究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导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但最活跃且最具影响力的土地类型为城镇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的大趋势为
全文:,运用统计软件计算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关联系数,并展开定性分析。研究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导土地类型为耕地和林地,但最活跃且最具影响力的土地类型为城镇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的大趋势为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作者: 叶慕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湿地 
描述: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
全文: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
江西在东南亚国际旅游吸引力研究:以向泰国推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品为例
作者: 高依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  泰国游客  国际旅游吸引力 
描述: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为该地旅游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改进。鄱阳湖是江西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名片。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为江西人,特别是鄱阳湖人的共识。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可持发展道路的必需。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打造,在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把旅游当作“摇钱树”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尽管相当一部分来自鄱阳湖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但大部分还是来自鄱阳湖各个县域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努力。只有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下,鄱阳湖这一张“名片”才能真正打响。当前,很多地方都把旅游吸引力当作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大都市都塑造了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加强了自身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因此,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打造鄱阳湖自身乃至江西省的国际旅游吸引力。本文将国际旅游吸引力的相关原理和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相结合,主要以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游客为例进行江西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主席献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游客生活习俗和旅游心理等方面的阐述。第三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的阐述。同时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旅游文化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并就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并列出了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点加强众多资源的整合和打造,同时加强鄱阳湖旅游区各项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并举。最后,采取适当的国际旅游宣传和促销手段。才能真正实旅游基础,树立旅游形象。从而真正形成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国际旅游吸引力。
全文:旅游吸引力是一个地区旅游开展是否顺利的重要条件之一。加强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可以为该地旅游的深入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如工业、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改进。鄱阳湖是江西省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一个名片。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为江西人,特别是鄱阳湖人的共识。加强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走可持发展道路的必需。鄱阳湖生态旅游区的打造,在目前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把旅游当作“摇钱树”的形势下,面临着诸多的难题。这些难题,尽管相当一部分来自鄱阳湖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但大部分还是来自鄱阳湖各个县域和各个部门的协调和努力。只有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下,鄱阳湖这一张“名片”才能真正打响。当前,很多地方都把旅游吸引力当作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如北京、上海、西安、杭州、广州、深圳、成都等大都市都塑造了自己的旅游形象品牌,从而加强了自身旅游的国内、国际吸引力。因此,可以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打造鄱阳湖自身乃至江西省的国际旅游吸引力。本文将国际旅游吸引力的相关原理和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践相结合,主要以泰国在内的东南亚游客为例进行江西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培养的探讨。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绪论。提出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主席献梳理,提出了论文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为东南亚各国特别是泰国游客生活习俗和旅游心理等方面的阐述。第三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和研究区概况的阐述。同时还阐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旅游文化的自然和文化因素。并就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的具体措施展开了较深入的探讨。第四章是对论文的总结,并列出了本研究领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结果表明,鄱阳湖国际旅游吸引力虽然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立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以一定的经济作为支撑点加强众多资源的整合和打造,同时加强鄱阳湖旅游区各项制度建设,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改善旅游基础设施,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并举。最后,采取适当的国际旅游宣传和促销手段。才能真正实旅游基础,树立旅游形象。从而真正形成旅游吸引力特别是国际旅游吸引力。
基于全极化SAR数据的鄱阳湖地区地物散射特性与分类研究
作者: 王庆  来源: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 1.应用极化目标分解技术,对该地区的主要地物,如水体、植被、沙滩地等地物进行散射特性分析。分析了这些极化目标极化分解的特点。并给出了Freeman-Durden分解获取的体散射分量与Cloude
全文:: 1.应用极化目标分解技术,对该地区的主要地物,如水体、植被、沙滩地等地物进行散射特性分析。分析了这些极化目标极化分解的特点。并给出了Freeman-Durden分解获取的体散射分量与Cloude
鄱阳湖乐安江流域非点源氮污染的时空变化研究
作者: 庄霞  来源:东南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输出通量  乐安江流域  鄱阳湖  非点源氮  土地利用 
描述: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全文:乐安江是影响鄱阳湖水质的一条重要河流,近年来非点源污染迅速增加,水质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下垫面特征,是影响非点源的主要因素,土地利用结构对营养盐的输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运用GIS手段建立了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基本空间信息库,包括土地利用、土壤类型、DEM和小流域分布图。应用DEM进行流域刻划,结合2009年4月、9月、12月三次小流域地表水质监测分析数据,分析了流域水体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表水质的影响。 首先在空间上依据地形、地貌把研究区划分出两个区域:东北部低中山区、西南部丘陵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在空间上从上游向下游基本呈增加趋势;西南部地区各种形态的氮浓度普遍高于东北部地区,说明上游水质普遍好于下游水质。氮的流失主要以可溶态形式,TN和DTN全年变化剧烈,在12月份普遍较高,4月份次之,9月份最低。在监测各月份乐安江流域TN浓度的范围为0.09mg/L-1.359mg/L,水质属中营养水平。NO3—-N浓度平均值为DTN的65%,是DTN流失的主要形态,其时空分布与TN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在丰水期4月份,NH3-N的平均浓度为全年最低水平,平水期9月份NH3-N平均浓度为三氮之首;NO2—-N全年含量最低。 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方式与非点源污染物指标的关系发现:林地、草地具有消弱、抑制非点源污染的作用,其中林地控制非点源污染物的效果最为明显、草地次之;随着林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面积的增加,流域营养盐的输出强度增大。林地—草地结构类型控制的小流域氮污染物指标较林地—耕地为主控制的低(除NH4-N)。土地利用对地表水非点源污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各类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比重上,也体现在各种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上。 在此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用TN浓度表征氮营养盐输出水平,建立了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面积比例与TN浓度的定量关系,并计算获得乐安江流域耕地、林地的TN输出系数分别为2.0398mg/L、0.1968mg/L,为流域尺度的营养盐输出负荷估算提供重要参数。根据研究区的相关资料,通过SCS径流曲线模型得到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地表径流,计算得出各小流域和全流域的非点源氮负荷量,得到在2009年的降雨条件下,流域TN、NO3—-N、NH3-N、NO2—-N的输出通量分别为0.3964 t/(km2•a)、0.2007 t/(km2•a)、0.0661 t/(km2•a)、0.0117t/(km2•a);林地、耕地、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地表径流水中TN输出通量为别为0.1602 t/(km2•a)、1.850 t/(km2•a)、0.8132 t/(km2•a)。
上页 1 2 3 ... 97 98 99 ... 104 105 10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