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按文献类别分组
期刊(3)
学位论文(3)
按栏目分组
文献与研究 (6)
按年份分组
2016(2)
2007(3)
1998(1)
按来源分组
湖泊科学(3)
武汉大学(3)
相关搜索词
基于GIS的鄱阳湖二维水质模型实现与应用
作者: 邹绍刚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二维水质模型  鄱阳湖  水文模型 
描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全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基于GIS的鄱阳湖二维水质模型实现与应用
作者: 邹绍刚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二维水质模型  鄱阳湖  水文模型 
描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全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基于GIS的鄱阳湖二维水质模型实现与应用
作者: 邹绍刚  来源:武汉大学 年份:2007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二维水质模型  鄱阳湖  水文模型 
描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全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日益增大,使我国大部分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湖泊水环境的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湖泊水环境数学模型可以模拟湖泊水动力特征和水质变化规律,为湖泊水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是开展湖泊水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要解决水环境问题,一要靠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二要靠环境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水质信息系统的建立是进行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作为一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和表达工具,将其与水环境模型相集成,具有不可替代的好处。 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随着江西省经济的发展,鄱阳湖水质有逐年恶化的趋势。本文主要任务是建立鄱阳湖水质模拟信息系统,为水质监控、管理和规划治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从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和水质模拟信息系统在鄱阳湖水质模拟中的应用两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本文针对目前多数研究中GIS与水质模型的结合基本上还处于松散结合的问题,旨在寻求GIS与水质模型紧密结合的途径,并为实际的水质模拟做出贡献。以中国内陆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做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维水质模型与GIS深层次集成的方法。结合目前GIS的前沿技术,包括组件开发技术,网络GIS技术以及空间可视化技术,将平面二维水质模型嵌入到GIS中,开发基于GIS的二维湖泊水质模拟系统。与前人的GIS与水质模型松散结合的系统不同,本系统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提高GIS和水质模型结合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GIS在空间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表达方面的强大功能,使其对水质模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本文最后以鄱阳湖为研究区域开展了水质模拟系统应用研究。根据鄱阳湖五河入湖带入的污染物含量的情况,模拟污染物在湖区内的浓度分布以及随时间的变化过程,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评价鄱阳湖地区的水质状况。并以2003年的实测数据对系统做了验证研究。研究表明,目前鄱阳湖水质总体良好,由于鄱阳湖水质主要受五河影响,因此各污染物的高浓度区域都处在五河尤其是赣江、抚河等污水排放量大的河流入湖口附近,湖中心区域水质状况明显优于河口附近。鄱阳湖水质保护的关键,在于控制污染物直接排放进入河道。
鄱阳湖区间洪水计算方法
作者: 徐高洪 秦智伟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区间洪水  计算方法  鄱阳湖  水文模型  防洪规划 
描述:为满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的需要,针对鄱阳湖湖区暴雨洪水特点,分别用面积比拟法、修正总入流法、单水源模型(现预报方案)、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湖区4个实际大水年份进行分析计算,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分析了鄱阳湖高低水位时水陆面积变化对产汇流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复杂的概念性降雨径流模型能充分地模拟径流洪水过程;而在合理的条件下,运用简单的方法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鄱阳湖区间洪水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
全文:为满足流域防洪规划工作的需要,针对鄱阳湖湖区暴雨洪水特点,分别用面积比拟法、修正总入流法、单水源模型(现预报方案)、新安江三水源模型,对湖区4个实际大水年份进行分析计算,在新安江三水源模型中分析了鄱阳湖高低水位时水陆面积变化对产汇流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复杂的概念性降雨径流模型能充分地模拟径流洪水过程;而在合理的条件下,运用简单的方法亦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比较分析,提出鄱阳湖区间洪水不同方法的适用条件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影响的定量分析
作者: 刘剑宇 张强 邓晓宇 慈晖 陈晓宏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径流  鄱阳湖流域  水文模型  气候变化  不同时间尺度 
描述: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影响及其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水文模型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五河”径流的影响,并通过与灵敏度分析法对比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1970-2009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3%和27%.气候变化是饶河、信江和赣江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而人类活动是修水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抚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季节影响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又有不同,人类活动为干季(11月到次年2月)径流增加和湿季(4-6月)径流减小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78.9%和82.7%.本研究可为鄱阳湖流域防洪抗旱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全文: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影响及其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水文模型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五河”径流的影响,并通过与灵敏度分析法对比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1970-2009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3%和27%.气候变化是饶河、信江和赣江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而人类活动是修水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抚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季节影响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又有不同,人类活动为干季(11月到次年2月)径流增加和湿季(4-6月)径流减小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78.9%和82.7%.本研究可为鄱阳湖流域防洪抗旱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过程影响的定量分析
作者: 刘剑宇 张强 邓晓宇 慈晖 陈晓宏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活动  径流  鄱阳湖流域  水文模型  气候变化  不同时间尺度 
描述: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影响及其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水文模型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五河”径流的影响,并通过与灵敏度分析法对比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1970-2009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3%和27%.气候变化是饶河、信江和赣江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而人类活动是修水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抚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季节影响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又有不同,人类活动为干季(11月到次年2月)径流增加和湿季(4-6月)径流减小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78.9%和82.7%.本研究可为鄱阳湖流域防洪抗旱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全文: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影响及其对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采用水文模型和多元回归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五河”径流的影响,并通过与灵敏度分析法对比来进一步验证分析结果 .研究表明,1970-2009年,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鄱阳湖流域径流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73%和27%.气候变化是饶河、信江和赣江径流增加的主导因素,而人类活动是修水径流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抚河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另外,不同季节影响径流变化的主导因素又有不同,人类活动为干季(11月到次年2月)径流增加和湿季(4-6月)径流减小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分别为78.9%和82.7%.本研究可为鄱阳湖流域防洪抗旱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