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与魏晋学风之变化
作者: 袁伯诚  来源:固原师专学报 年份:200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不求甚解  陶渊明  精神境界 
描述: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全文:转折密切相关,他把读书与自然道联在一起,表现为人生的最充分的自觉和成熟,把汉末以来人的觉悟提高到超出时代人的高度,表现了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鄱阳湖湖滨沙山线性风蚀地貌的发育模式
作者: 党淑青 韩志勇 李徐生 徐卫民 弋双文 张斌 鹿化煜  来源:第四纪研究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蚀坑  风蚀地貌  发育模式  沙山  风蚀残墩  湿润区 
描述:、风蚀垄和风蚀残墩。本文分析了这4种风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并提出沙山风蚀地貌的发育模式,即3段2期的发育模式:风蚀作用的第1阶段形成风蚀坑,第2阶段形成风蚀槽和风蚀垄,第3阶段形成
全文:、风蚀垄和风蚀残墩。本文分析了这4种风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并提出沙山风蚀地貌的发育模式,即3段2期的发育模式:风蚀作用的第1阶段形成风蚀坑,第2阶段形成风蚀槽和风蚀垄,第3阶段形成
国外孔子学院“回家”,亮相鄱阳湖生态文化节
作者: 石鹏 周艳华  来源:海外华文教育动态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回家  国外  文化品牌  文化节  鄱阳湖  生态  孔子学院  儒家经典 
描述: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多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使得孔子及其儒家经典成为风靡西方的中国文化品牌。国家汉办今年9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4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以来,我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了68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其中有3所是由江西高校对口筹建的。此次3所学院应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已全部来到江西参展。为何邀请它们“回家”?这对我省文化的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
全文:近年来,我国在世界多国纷纷建立孔子学院,使得孔子及其儒家经典成为风靡西方的中国文化品牌。国家汉办今年9月份的统计资料显示,自2004年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建立以来,我国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设立了680多所孔子学院(课堂),其中有3所是由江西高校对口筹建的。此次3所学院应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组委会的邀请,已全部来到江西参展。为何邀请它们“回家”?这对我省文化的发展又有何重大意义?
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
作者: 戴建业  来源: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命境界  文化底蕴  洒落  忧勤 
描述:本文阐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情、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这种生命境界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因而既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既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全文:本文阐述陶渊明生命境界的特征及其文化底蕴:他在饥寒之忧、陇亩之情、居常之念中,经由忧勤克己的工夫而臻于洒落悠然的境界,其人生表现出一种无所利念的洒脱,无所欠缺的圆满,真正超越了自我并同流于天地──“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他这种生命境界体现了晋宋之际名教与自然合一的时代特征,儒道兼综,孔庄并重,因而既任真肆志又固穷守节,既洒落悠然又尽性至命。
[0图]南天瑰宝 剑川石钟山石窟 摄影集
作者: 云南省剑川县文化体育局  来源: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 年份:1998 文献类型 :图书 关键词: 石窟  石窟(地点:  剑川县  学科:  美术考古  摄影集)  美术考古(地点: 
描述:南天瑰宝 剑川石钟山石窟 摄影集
鄱阳湖湖滨沙山垄状地形的成因
作者: 韩志勇 李徐生 张兆干 陈英勇 杨达源 弋双文 鹿化煜  来源:地理学报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风蚀坑  垄状地形  沙山  鄱阳湖  光释光 
描述:江西星子县沙岭沙山位于鄱阳湖湖滨,临湖一侧发育顺盛行风方向延伸的垄状地形.研究从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角度分析了垄状地形的成因.按照目前的风场计算出的沙丘走向与合成输沙方向近于垂直,说明这些垄状地形不是纵向沙丘.垄状地形内部发育平行层理,缺少滑动面,则进一步表明垄状地形并非沙丘.对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形态观察后发现,这些沟谷与前丘上槽形风蚀坑形态颇为相似,且沙山的环境具备发育槽形风蚀坑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将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视为槽形风蚀坑.为确定风蚀坑的形成时代,我们在沙山上风区、下风区边缘选取了6个剖面,测得的28个光释光年龄显示,构成垄状地形的沙层堆积于约20 ka BP以前的末次冰期.据此我们推测在冬季风最强的阶段(18-14 ka BP),沙山由以前的风沙堆积转变为风沙侵蚀,产生了槽形风蚀坑.相邻槽形风蚀坑之间的条状突起就构成了垄状地形,因此星子县沙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状地形属于风蚀地貌.
全文:江西星子县沙岭沙山位于鄱阳湖湖滨,临湖一侧发育顺盛行风方向延伸的垄状地形.研究从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角度分析了垄状地形的成因.按照目前的风场计算出的沙丘走向与合成输沙方向近于垂直,说明这些垄状地形不是纵向沙丘.垄状地形内部发育平行层理,缺少滑动面,则进一步表明垄状地形并非沙丘.对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形态观察后发现,这些沟谷与前丘上槽形风蚀坑形态颇为相似,且沙山的环境具备发育槽形风蚀坑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将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视为槽形风蚀坑.为确定风蚀坑的形成时代,我们在沙山上风区、下风区边缘选取了6个剖面,测得的28个光释光年龄显示,构成垄状地形的沙层堆积于约20 ka BP以前的末次冰期.据此我们推测在冬季风最强的阶段(18-14 ka BP),沙山由以前的风沙堆积转变为风沙侵蚀,产生了槽形风蚀坑.相邻槽形风蚀坑之间的条状突起就构成了垄状地形,因此星子县沙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状地形属于风蚀地貌.
试论姜夔的佛禅思想意趣
作者: 黄阳华  来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姜夔  宋型文化  佛禅思想意趣 
描述:在宋代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全文:在宋代释道三家思想的会通下,南宋词坛大家姜夔思想中的佛禅精神和文化意趣反映了南宋文士佛禅因缘背后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性格,这也让姜夔得以用清雅洒脱的艺术心灵拥有了异乎南宋其他文人雅士的艺术生命。姜夔的佛禅思想受宋型文化影响,有很显著的宋人文化精神,体现了这一时期文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行事勇气。
鄱阳湖湖滨沙山垄状地形的成因
作者: 韩志勇 李徐生 张兆干 陈英勇 杨达源 弋双文 鹿化煜  来源:地理学报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江西星子县沙岭沙山位于鄱阳湖湖滨,临湖一侧发育顺盛行风方向延伸的垄状地形。研究从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角度分析了垄状地形的成因。按照目前的风场计算出的沙丘走向与合成输沙方向近于垂直,说明这些垄状地形不是纵向沙丘。垄状地形内部发育平行层理,缺少滑动面,则进一步表明垄状地形并非沙丘。对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形态观察后发现,这些沟谷与前丘上槽形风蚀坑形态颇为相似,且沙山的环境具备发育槽形风蚀坑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将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视为槽形风蚀坑。为确定风蚀坑的形成时代,我们在沙山上风区、下风区边缘选取了6个剖面,测得的28个光释光年龄显示,构成垄状地形的沙层堆积于约20kaBP以前的末次冰期。据此我们推测在冬季风最强的阶段(18-14kaBP),沙山由以前的风沙堆积转变为风沙侵蚀,产生了槽形风蚀坑。相邻槽形风蚀坑之间的条状突起就构成了垄状地形,因此星子县沙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状地形属于风蚀地貌。
全文:江西星子县沙岭沙山位于鄱阳湖湖滨,临湖一侧发育顺盛行风方向延伸的垄状地形。研究从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的角度分析了垄状地形的成因。按照目前的风场计算出的沙丘走向与合成输沙方向近于垂直,说明这些垄状地形不是纵向沙丘。垄状地形内部发育平行层理,缺少滑动面,则进一步表明垄状地形并非沙丘。对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形态观察后发现,这些沟谷与前丘上槽形风蚀坑形态颇为相似,且沙山的环境具备发育槽形风蚀坑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将垄状地形之间的沟谷视为槽形风蚀坑。为确定风蚀坑的形成时代,我们在沙山上风区、下风区边缘选取了6个剖面,测得的28个光释光年龄显示,构成垄状地形的沙层堆积于约20kaBP以前的末次冰期。据此我们推测在冬季风最强的阶段(18-14kaBP),沙山由以前的风沙堆积转变为风沙侵蚀,产生了槽形风蚀坑。相邻槽形风蚀坑之间的条状突起就构成了垄状地形,因此星子县沙岭沙山临湖一侧的垄状地形属于风蚀地貌。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