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作者:
熊先承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经济 鄱阳湖地区
-
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
全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定位与发展研究
-
作者:
段强 来源:人民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江市 定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 本文分为绪论和4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重要观点。第1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首先介绍了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标志,亦从生态产业的角度
-
全文:。 本文分为绪论和4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重要观点。第1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首先介绍了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标志,亦从生态产业的角度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
-
作者:
史丙仑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效应 空间统计 溢出性 现代服务业
-
描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全文: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作者:
熊先承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经济 鄱阳湖地区
-
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
全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的定位与发展研究
-
作者:
段强 来源:人民大学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九江市 定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
描述:。 本文分为绪论和4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重要观点。第1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首先介绍了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标志,亦从生态产业的角度
-
全文:。 本文分为绪论和4个章节。绪论部分简要阐述了论文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总体思路和重要观点。第1章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分析。首先介绍了生态经济区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标志,亦从生态产业的角度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研究
-
作者:
史丙仑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政策效应 空间统计 溢出性 现代服务业
-
描述: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全文: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型,产业结构大幅度改革并逐步升级完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集聚效应演变的作用十分显著。在当前学术界,对现代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但针对一个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系统分析,并将空间相关性这一影响因素融入一个地区的政策效应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更不多见。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是基于当前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政策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与当地政策效应的内在机理。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绪论和现代服务业的相关内涵、分类和范围界定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相关理论分析。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发展状况,论文第二部分将做系统概括分析,通过描述性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当前的规模水平做出评价,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阐述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整个经济体制发展改革完善的贡献与效果。第三部分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进行效应测度,通过常用效应测度方法的比较,选用超效率DEA方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代服务业进行实证分析,具体测算2005-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效应值,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政策效应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良,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不显著。通过模型测算的该地区各县市的效应值比较可以发现政策效应的空间聚集特征显著,这一结论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溢出效应,该地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通过空间相关性角度考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具有实践价值。第四部分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分别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选取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衡量指标,通过GeoDa软件计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的Moran’s I值并描绘其政策效应值散点图,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空间相关性显著的特征。据此,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选取政策质量因素、政策民主化因素、体制因素和认识因素等指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作为被解释变量,对该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影响因素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检验,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政策体系中的体制因素和政策质量因素对当地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认识因素(即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需要时间的积累,将在未来发展期间有一定的助推能力。第五部分是根据三、四部分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测算及溢出性特征测度结果而得出的相关结论,并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提出实践性建议,包括三个方面:一、提升政策质量,权衡各方利益。主要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特征,结合政策质量因素和政策民主化因素等相关模型指标对政策效应的影响程度所提出的政策建议。二、科学改革政策体制,重视市场资源配置。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及模型变量体制因素对该地区政策效应的综合影响考虑,提出对当地政策体制的改革必要性,重视服务业的人力资源对市场建设的影响,政策对信息服务业重点扶持具有长远价值。三、明确现代服务业发展前景,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根据模型变量认识因素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效应的影响效果表明,当地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重视程度不高,对服务业内部结构认知不够,提倡政府重视现代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紧密结合,提升通信、金融和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力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
-
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
作者:
熊先承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农业经济模式选择 生态农业经济 鄱阳湖地区
-
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
全文: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始终遵循着大力发展工业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经济增长的速度也与之同步。然而,在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共同发展时,人们发现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并且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又直接制约着经济增长。因此,人们现在开始寻求一条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共同和谐发展的新道路。一条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道路,来取代传统的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产生的。论文基础理论为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目前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选择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如何选择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论文的最后想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相应的对策。本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在引言中,介绍了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框架以及内容和方法,同时还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经济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些理论观点,其中主要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农业生态经济学理论等。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介绍了通过对当前国内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解决了“怎么样”的问题。通过以鄱阳湖周边县域为样本对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划分区域研究。第四部分介绍了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中产业的选择以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最后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的研究方法采用了实证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时,采用了国内外生态农业发展对比研究。再提出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研究鄱阳湖生态农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时,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借助生产函数的理论模型,选取数据,对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影响做了回归分析。并得出结论:鄱阳湖生态农业产出与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态农业产出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会促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加0.83379个百分点。这说明,现阶段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农业有助于提高江西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应对策:在建设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时,首先必须要进行良好的发展体制创新,如补偿机制,绿色消费机制等等。第二,在鄱阳湖生态农产品加工上,要多培养实力强、范围广的综合性农产品加工企业。第三、要加大鄱阳湖水产品的持续发展。第四、要形成内容丰富,配套设施齐全的鄱阳湖周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第五、要普及当地农民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相关知识,使得其在思想上跟上鄱阳湖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