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吴丹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鄱阳湖生态产业集群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 周金明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发展战略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效率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胡志芳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RAM模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面板Tobit  环境效率 
描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之前的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企业不顾环境的激进式发展,单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获取高额的收益,形成了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加快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地区的生产效率,提高地区环境质量,实现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对环境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效率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环境效率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有文献,选取研究方法。二是对环境效率的内涵和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环境效率的测度方法以及环境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三是运用非角度、非径向的RAM方法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市、区从2000年至2012年的环境效率值,根据测度结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效率进行分析。四是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面板Tobit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实证研究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环境效率值均不高,处于0.5至0.8之间,从2000年至2012年间,环境效率值处于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状态。南昌市区、抚州市区、南昌县、新建县、贵溪县、东乡县的环境效率值处于(0.5,0.6)之间,属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极不协调的区域。景德镇市区、萍乡市区、九江市区、新余市区、进贤县、永修县、浮梁县、乐平市、安义县、武宁县、余江县、新干县、丰城市、德安县、高安市、余干县、万年县的环境效率值都处于(0.6,0.7)之间,较之(0.5,0.6)之间的区域,环境效率值较高,属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较协调的区域。九江县、星子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樟树市、鄱阳县的环境效率值处于(0.7,0.8)之间,属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第二,从经济层面、制度层面和地域层面考虑,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环境管制和对外开放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管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效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和环境管制对环境效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测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效率的对策和建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全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从之前的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飞跃式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发展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企业不顾环境的激进式发展,单纯以资源消耗为代价获取高额的收益,形成了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我国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加快经济转型,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提高地区的生产效率,提高地区环境质量,实现企业“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生产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对环境效率进行了测度,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效率水平,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现状和环境效率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有文献,选取研究方法。二是对环境效率的内涵和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了环境效率的测度方法以及环境效率的具体影响因素。三是运用非角度、非径向的RAM方法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县、市、区从2000年至2012年的环境效率值,根据测度结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效率进行分析。四是运用随机森林算法和面板Tobit模型对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测度结果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在实证研究后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县市的环境效率值均不高,处于0.5至0.8之间,从2000年至2012年间,环境效率值处于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状态。南昌市区、抚州市区、南昌县、新建县、贵溪县、东乡县的环境效率值处于(0.5,0.6)之间,属于经济发展与环境极不协调的区域。景德镇市区、萍乡市区、九江市区、新余市区、进贤县、永修县、浮梁县、乐平市、安义县、武宁县、余江县、新干县、丰城市、德安县、高安市、余干县、万年县的环境效率值都处于(0.6,0.7)之间,较之(0.5,0.6)之间的区域,环境效率值较高,属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较协调的区域。九江县、星子县、湖口县、彭泽县、瑞昌市、樟树市、鄱阳县的环境效率值处于(0.7,0.8)之间,属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第二,从经济层面、制度层面和地域层面考虑,环境效率的影响因素是产业结构、经济规模、环境管制和对外开放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管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效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经济规模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效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产业结构和环境管制对环境效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本文测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效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效率的对策和建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农户意愿的鄱阳湖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作者: 熊凯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农户意愿 
描述:的5,160平方公里缩小到1997年的3.859平方公里,累计围垦面积达1,301平方公里。虽然目前在不断加大对鄱阳湖湿地的治理力度,但是由于鄱阳湖湿地资源被过度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全文:的5,160平方公里缩小到1997年的3.859平方公里,累计围垦面积达1,301平方公里。虽然目前在不断加大对鄱阳湖湿地的治理力度,但是由于鄱阳湖湿地资源被过度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及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
基于企业能力的农业企业生态化成长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王鑫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描述:基于企业能力的农业企业生态化成长研究——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变化驱动效应测度及空间优化研究
作者: 陈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粮食生产  空间优化  驱动效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时空演变 
描述: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特征、驱动机制,并利用比较优势指数,提出了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策略,最后为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
全文:和空间两个维度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特征、驱动机制,并利用比较优势指数,提出了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策略,最后为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研究
作者: 何方义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城乡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分区  扩展驱动力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结构与布局优化 
描述: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阶段,城镇化成为了国家发展过程中推行的重要战略之一。土地承载了人类活动的所有内容,城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成为了制约城镇化战略实施效果的严重阻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汇总的重点开发区之一,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城乡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摆正方向,合理优化城乡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空间布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快速城镇化转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需探讨的重要命题。本文首先对建国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提出城乡土地利用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将研究区划分为八个方位,对城乡土地利用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城乡建设用的利用现状和增长水平,指向西南方向,即南昌、新余方向。说明,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发展增速,排名仍然是以大南昌都市圈为靠前。而在对各城镇、乡村进行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分析后得出,城乡体系格局的优化,结合城乡建设用地的格局,应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城乡土地利用空间,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使得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从人口、社会、经济出发,探讨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探寻驱动城镇、乡村扩张的关键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评价单元2005-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分析,对研究区影响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8个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和排序,得出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得出,城镇工矿用地扩张驱动力来源于社会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点扩张驱动力来源于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最后,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涵盖商业发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四大类指标,共17项具体指标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农业发展主导区、环境保护主导区和禁止开发区等五个类型区域。并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目标以及其分区成果,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获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分区结果,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和禁止扩散圈。根据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结果,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平衡模型,对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根据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结果对研究区城乡区域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提出了建议。
全文: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经进入了快速阶段,城镇化成为了国家发展过程中推行的重要战略之一。土地承载了人类活动的所有内容,城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不合理,成为了制约城镇化战略实施效果的严重阻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汇总的重点开发区之一,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城乡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过程中摆正方向,合理优化城乡土地利用规模结构与空间布局,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从快速城镇化转向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所需探讨的重要命题。本文首先对建国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提出城乡土地利用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将研究区划分为八个方位,对城乡土地利用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城乡建设用的利用现状和增长水平,指向西南方向,即南昌、新余方向。说明,无论是城市规模,还是发展增速,排名仍然是以大南昌都市圈为靠前。而在对各城镇、乡村进行经济发展和特色产业的分析后得出,城乡体系格局的优化,结合城乡建设用地的格局,应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城乡土地利用空间,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使得城乡土地利用格局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其次,从人口、社会、经济出发,探讨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探寻驱动城镇、乡村扩张的关键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2个评价单元2005-2010年城乡建设用地扩张进行分析,对研究区影响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8个经济社会发展因素进行分析和排序,得出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研究得出,城镇工矿用地扩张驱动力来源于社会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点扩张驱动力来源于农民人均占有耕地、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最后,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构建涵盖商业发展、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四大类指标,共17项具体指标的生态位适宜度评价体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商业发展主导区、工业发展主导区、农业发展主导区、环境保护主导区和禁止开发区等五个类型区域。并结合主体功能区建设目标以及其分区成果,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获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综合分区结果,划分为核心增长极、区域中心、一级扩散圈、二级扩散圈和二级扩散带和禁止扩散圈。根据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结果,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平衡模型,对研究区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进行了优化。根据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结果对研究区城乡区域差异化土地利用政策提出了建议。
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作者: 吴映熹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保护  区域经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财税政策 
描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状态的好坏对人类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江西省立足于实际情况推动实行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而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经济区内现行财税政策的优点和缺陷,强调了利用政府财税政策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得出关于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引出了全文的结构和观点。第二部分,政府财税政策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具体阐述了鄱阳湖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实状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政府财税政策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行财税政策运用。通过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现行财税政策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具体政策和数据的分析,详细阐述了现行财税政策的具体情况。第四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生态经济区内现行财税政策进行分析,客观指出了现行财税政策存所在的不足和缺陷。第五部分,国外经验与启示。国外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领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以国外成功经验为分析案例,得出了一系列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财税政策设计的启示,对区内财税政策的完善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第六部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在前文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案例的经验,以经济区现行财税政策的不足为切入点,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税政策设计的建议。旨在发挥财税政策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合理、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给予有效保护,为促进江西整体经济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七部分,结论。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了全文的主要结论。
全文: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其状态的好坏对人类社会的健康运行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江西省立足于实际情况推动实行的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而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调控角色。本文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综合分析了经济区内现行财税政策的优点和缺陷,强调了利用政府财税政策在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得出关于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简单的评述。引出了全文的结构和观点。第二部分,政府财税政策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具体阐述了鄱阳湖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实状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政府财税政策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现行财税政策运用。通过了解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现行财税政策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具体政策和数据的分析,详细阐述了现行财税政策的具体情况。第四部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行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生态经济区内现行财税政策进行分析,客观指出了现行财税政策存所在的不足和缺陷。第五部分,国外经验与启示。国外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领域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通过以国外成功经验为分析案例,得出了一系列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财税政策设计的启示,对区内财税政策的完善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第六部分,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财税政策选择。在前文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发展状况,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成功案例的经验,以经济区现行财税政策的不足为切入点,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财税政策设计的建议。旨在发挥财税政策的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的作用,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的合理、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给予有效保护,为促进江西整体经济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第七部分,结论。对整篇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得出了全文的主要结论。
中华龙舟大赛与举办地双向选择研究:以鄱阳湖站为例
作者: 熊学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举办地  双向选择  中小城市  中华龙舟大赛 
描述:探讨,进而拟合设计出相应的“中华龙舟大赛及其举办地双向选择模型”,并以鄱阳县城与中华龙舟大赛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龙舟竞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全文:探讨,进而拟合设计出相应的“中华龙舟大赛及其举办地双向选择模型”,并以鄱阳县城与中华龙舟大赛作为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龙舟竞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在新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
作者: 曹艺文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协调度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指标体系  效率评价 
描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中国的最大淡水湖—都阳湖为核心,依托鄱阳湖城市圈,以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并重为主要战略构想的生态经济特区。近些年来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周边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新世纪国家计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共同进步的标杆,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旨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充分表现了国家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视。《规划》中提及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从前单纯以“经济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协调性的高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对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新的考量。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和当下对比的角度客观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20个主要县市的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为考察样本对这一地区的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应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耦合度进行评价、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两个系统发展速度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协调性系数对不同污染物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最后建立基于协调性约束的DEA模型,分别对环境与经济系统进行综合效率评价。本文从三个维度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研究,并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的20个地市和县域2000-2011年中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协调度。研究结果发现,鄱阳湖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差距较大,且两系统的协调度普遍偏低。
全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中国的最大淡水湖—都阳湖为核心,依托鄱阳湖城市圈,以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并重为主要战略构想的生态经济特区。近些年来以鄱阳湖为中心的周边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新世纪国家计划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明与社会经济共同进步的标杆,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主旨大力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这充分表现了国家对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视。《规划》中提及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强调的是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区域协调发展追求的不再是单一的经济增长,而是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多目标模式。在新的形势要求下,从前单纯以“经济论英雄”的评价体系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协调性的高要求,所以我们需要对如何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新的考量。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从历史和当下对比的角度客观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20个主要县市的经济系统和环境系统为考察样本对这一地区的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应用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对经济与环境系统的发展耦合度进行评价、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两个系统发展速度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并利用协调性系数对不同污染物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最后建立基于协调性约束的DEA模型,分别对环境与经济系统进行综合效率评价。本文从三个维度对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研究,并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主要的20个地市和县域2000-2011年中经济与环境系统的综合协调度。研究结果发现,鄱阳湖各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差距较大,且两系统的协调度普遍偏低。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