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收支与碳效率的时空分异
-
作者:
黄景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吸收 碳排放 低碳农业
-
描述: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
全文: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收支与碳效率的时空分异
-
作者:
黄景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吸收 碳排放 低碳农业
-
描述: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
全文: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收支与碳效率的时空分异
-
作者:
黄景裕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效率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吸收 碳排放 低碳农业
-
描述: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
全文: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增长的态势。其中,农业碳排放量从2000年的76.13万t增长到2010年的108.36万t,上升了近
-
《过小孤山大孤山》备课指要
-
作者:
唐嗣德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年份:198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文言文 教学目的 分析能力 描写 日记 小孤山 自然面貌 引导学生 打好基础 大孤山
-
描述:日记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由叙述、描写、议论三者结合起来的优美而完整的散文诗。针对这些特点,其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体味本课抓住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描写景物,展现自然面貌的写法
-
全文:日记不同于一般的山水游记,它是由叙述、描写、议论三者结合起来的优美而完整的散文诗。针对这些特点,其教学目的可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体味本课抓住特征,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描写景物,展现自然面貌的写法
-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版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不能用“因贫寒。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那就是: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中求生存:解读陶渊明
-
作者:
严玲琍 来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文化冲突 陶渊明
-
描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
全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 ,在其并不算太长的一生中 ,屡次出仕又屡次归隐。对其出仕之因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为是“家境贫寒 ,为谋生”。本文对此观点提出了异议 ,并对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具体原因作了剖析。作者认为 :陶渊明的几次出仕又几次归隐的原因是复杂的 ,不能用“因贫寒 ,为谋生”一语以概之。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陶渊明集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于一身 ,两种文化两种思想在他的头脑中不断斗争 ,不断地起作用的结果。同时还有一个原因也不能忽视 ,那就是 :他凭自己多年从政的政治敏感 ,看到了东晋政权已日薄西山不会久长的必然结局。
-
从《红楼梦》看阮籍、嵇康、陶渊明对曹雪芹的影响
-
作者:
高淮生 来源:红楼梦学刊 年份:200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魏晋风 红楼梦 陶渊明 人格范型 嵇康 曹雪芹 阮籍 神
-
描述:等看似很不相同,然而,他们毕竟同为封建社会中最杰出的文人,阮、嵇、陶在其诗文中所表现的思想与理想,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表现的思想与理想竟有不少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
-
全文:等看似很不相同,然而,他们毕竟同为封建社会中最杰出的文人,阮、嵇、陶在其诗文中所表现的思想与理想,同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表现的思想与理想竟有不少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
-
建闸蓄水多措并举丰腴鄱阳湖
-
作者:
本刊辑部 来源:大江周刊(焦点)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蓄水 渔业资源 水草丰美 江西省 淡水湖 湖口县 多措并举 鄱阳湖保护区 候鸟 水域资源
-
描述: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跨南昌、鄱阳、九江等市县,汇集赣江、抚河等水经湖口县注入长江。它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它拥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贵的鸟、最多姿的水、最诗意的草。尤其在冬季,鄱阳湖更成为候鸟天堂,从北方如约而至的候鸟感受着一湖清水的环境优美,水草丰美。在鄱阳湖保护区里食物丰富——种类多、长势也好鄱阳湖丰富的水域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鄱湖人。也由此,鄱阳湖"鱼米之乡"美誉代代相传。
-
全文: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跨南昌、鄱阳、九江等市县,汇集赣江、抚河等水经湖口县注入长江。它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国际重要湿地,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它拥有江南最密集的湖、最高贵的鸟、最多姿的水、最诗意的草。尤其在冬季,鄱阳湖更成为候鸟天堂,从北方如约而至的候鸟感受着一湖清水的环境优美,水草丰美。在鄱阳湖保护区里食物丰富——种类多、长势也好鄱阳湖丰富的水域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鄱湖人。也由此,鄱阳湖"鱼米之乡"美誉代代相传。
-
鄱阳湖之殇
-
作者:
贺莉丹 来源:新民周刊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
描述:。飓风生海隅,馀力千里噎。万窍争怒号,惊涛得狂势。奔雷鸣大车,连鼓声初厉……”宋余靖《扬澜》诗描写的是当年的那个鄱阳湖,五月有惊涛骇浪。 但今年5月的鄱阳湖,无惊涛,无骇浪。湖底干了个底朝天,湖草漫天满
-
全文:。飓风生海隅,馀力千里噎。万窍争怒号,惊涛得狂势。奔雷鸣大车,连鼓声初厉……”宋余靖《扬澜》诗描写的是当年的那个鄱阳湖,五月有惊涛骇浪。 但今年5月的鄱阳湖,无惊涛,无骇浪。湖底干了个底朝天,湖草漫天满
-
关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景德镇陶瓷产业实行准入制的思考
-
作者:
施国卿 来源:陶瓷研究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陶瓷产业 艺术陶瓷 鄱阳湖 景德镇市 准入制 陶瓷企业 客观要求 生态经济区建设 景德镇陶瓷
-
描述: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及客观要求郭沫若曾用"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词赞誉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窑火,在这里生生不息;陶瓷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曾经的农耕时期的柴窑,演变成现在的各种窑炉,这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的表现,也是自然环境对景德镇陶瓷产业作业方式改进的客观要求。面对其他强大产瓷区的发展趋势,而今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已经不能处于一个安逸的环境了,陶瓷产业也在客观上遵循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景德镇陶瓷产业已经步入了必须进行重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景德镇陶瓷产业究竟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摆在景
-
全文: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对景德镇陶瓷产业的意义及客观要求郭沫若曾用"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词赞誉千年瓷都景德镇,千年窑火,在这里生生不息;陶瓷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一脉相承。从曾经的农耕时期的柴窑,演变成现在的各种窑炉,这不仅是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的表现,也是自然环境对景德镇陶瓷产业作业方式改进的客观要求。面对其他强大产瓷区的发展趋势,而今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已经不能处于一个安逸的环境了,陶瓷产业也在客观上遵循了"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景德镇陶瓷产业已经步入了必须进行重大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期,景德镇陶瓷产业究竟何去何从,这是一个摆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