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SAR的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与生物量反演研究
作者: 沈国状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面向对象  信息提取  生物量  变化向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半变异  反演  线性回归  洪涝 
描述: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全文: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基于SAR的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与生物量反演研究
作者: 沈国状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面向对象  信息提取  生物量  变化向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半变异  反演  线性回归  洪涝 
描述: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全文: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基于SAR的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与生物量反演研究
作者: 沈国状  来源: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年份:20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湿地  面向对象  信息提取  生物量  变化向量  SAR  人工神经网络  半变异  反演  线性回归  洪涝 
描述: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全文:近年来,有着“地球之肾”之称的“湿地”,其对于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受到全世界的极大关注,湿地已成为当前国际上的热门研究领域。遥感特别是雷达遥感作为对地观测的重要高新技术手段,可为湿地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与之相应,湿地遥感也成为资源环境遥感中的学科前沿研究课题和重要的应用方向。 郡阳湖是我国的第一大淡水湖,“江西省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是中国七大国际重要湿地之一,唯能用遥感方法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其水域和湖滩草洲的分布和动态变化规律。由于光学传感器受天气以及穿透能力的影响,对于多云、雨、雾的湿地环境,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遥感较光学遥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本研究使用ENVISAT ASAR以及ALOS PALSAR新型SAR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与采样,辅以收集的研究区相关资料,开展了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及湿生植被生物量反演研究。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含创新点)如下: 纹理特征在图像分类和分析中是很重要的特征,不同的地物在SAR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纹理特征,而半变异函数,作为一种纹理分析方法,比其它纹理分析方法更适合于SAR图像的分类。本文将地统计学中的半变异函数纹理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地区多极化(交替极化)ASAR数据中,首先分析了不同窗口、不同步长、不同方向的半变异函数参数选择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鄱阳潮湿地2004年8月29日的洪涝淹没范围进行了提取。 针对已有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只考虑像元本身信息的问题,将面向对象方法应用到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信息提取中来,利用2004年8月29日的多极化ASAR数据提取了鄱阳湖洪涝淹没范围信息,并与最大似然法的分类精度进行了对比,精度有明显提高。 针对不同时相间的鄱阳湖湿地洪涝淹没范围变化信息提取,将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应用到多极化ASAR数据中。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可以利用所有波段的信息来进行分析,这也是它区别于其他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一个主要方面。变化向量分析方法对波段数的要求限制了它在SAR图像数据中的应用,而多极 化ASAR数据打破了这种限制,结果也证明了该方法在多极化数据中应用的可能性。 通过两次野外实地采样数据以及改进的MIMICS模型,分析研究了湿地湿生植被的雷达后向散射系数对各种湿生植被生物物理参数与雷达参数的敏感性,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雷达波长、冠层高度、含水量与叶片数量密度对后向散射系数有一定的影响,而雷达入射角的影响却很小,地表状况对C、L波段的影响不同。 通过分析实测的生物量与后向散向系数观测值之间的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对整个湖区的生物量进行了反演,并给出了生物量分布图,得出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568×109kg。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发展基于新型SAR数据的湿地湿生植被生物量估算方法。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反演了整个湖区的生物量(2007年4月份整个湖区生物量总值为1.06×109kg),并给出了相应的生物量分布图,并同时给出鄱阳湖湿生植被不同生长阶段相对应的生物量(2007年7月份:1.65×108kg,2007年11月份:9.32×108kg)。 最后分析讨论了湿地环境下洪涝灾害信息提取和生物量反演中的各种雷达系统参数的选择问题。
没有外物负担又没有心灵负担的境界——读陶渊明《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 年份:2010 文献类型 :期刊
描述:【福建】孙绍振 前记: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教授认为其主旨是“诗人在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名作欣赏》,201 0年第8期,第20页)。此或可作一解。吾则以为,此解尚有深化的余地。 《饮酒·其五》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与前面我们已经读过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激情。我们分析过的李白的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也一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的《凉州词》更是彻底,连生死都无所谓,只要把酒喝个痛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维《渭城曲》则宣称,喝吧,这是朋友的最后一杯酒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激动的情感都是非常鲜明而强烈的,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一点也不激动,生活中的一切,他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感情,诗怎么能动人呢?这就有陶渊明的特意了。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中国《诗经》的传统,是讲究比兴的,这里既没有比喻,也没有什么起兴的手法,几乎就是平静的陈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为什么把房子建筑在人间,而感受不到车马之喧呢?因为身驱虽然在,但心灵和现实已经拉开了距离。难得的是,这种心理效果,本来有相当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诗人表现得非常平静。与这种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心灵沟通,所以地理距离再远,也不在话下。但是,王勃所抒写的感情是强烈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病相怜,感动得很,强忍住了眼泪。诗意来自激情。但并不是只有激情,才有诗。另外一种类型的感情,不太激动,感情不强烈,也是诗。陶渊明的诗情就好在刻意营造一种安宁的诗意。这就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史的贡献。对此,朱光潜先生特别欣赏,他甚至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古希腊人“把和平静穆看做诗的极境”;当然鲁迅不太同意,但是,过分执著于热烈的情感,是可能导致自我蒙蔽的。 陶渊明不当官,觉得农村的环境令人心情舒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到农村去,虽然“结庐在人境”,把房子建在闹市区,哪怕是南京路、王府井,也听不到汽车的声音。 读这首诗歌,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几个关键词语之间都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形成一种有机的,但是潜在的、隐性的联系。如“庐”,一般的注解就是住宅。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就不太懂得诗了。这个字的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为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住所,就是茅庐。这个“庐”字和后面的“车马”,是对立的。车马,在当时,是很有钱的、地位很高的人家才有的。这里潜在的意味,不是一般的把房子建筑在闹市,而且还有一层意思——住所很简陋,但是,不管多么华贵的车马,就是没有感觉,因为,我心离得很远。“心远”不是人远,事实上,诗里显示的是人是很近的(就在同样的“人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果,构成一种非常悠然、飘然、超然的一种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品味极高,后世没有争议。但是,好在哪里,历代却说得并不很到位,还有一些争论: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中曾作“望”,《东坡题跋》对这个“望”字严加批判日:“神气索然矣。”“望南山”和“见南山”,一字之差,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在我看来,“见南山”是无心的,也就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云无心以出岫”的“无心”,它暗示诗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态。“望南山”就差一点,因为“望”字隐含着主体寻觅的动机。陶诗的特点,随意自如,有心,就是有目的,就不潇洒了,不自由了。 要注意的还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篱”(东篱)一个是“菊”(采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居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中有美,这就是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那就是清高。这种清高,均从“无心”而来。没有自我感觉,没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存在。在陶渊明当年,诗坛上盛行的是华贵之美,华彩的词章配上强烈的感情是一时风气。但是,陶诗开拓的是简朴之美。越是简朴,越是高雅,相反越是华彩,越是热烈,越是低俗。在这里,越是无意,越是自由,也就越是淡泊,而越是有意,感情就越可能强烈、华彩,就可能陷入俗套。 联系到陶氏的《桃花源记》那么美好的一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留下了惊人的美感,但是,有意去寻找,却没有结果。 就是说,超凡脱俗之美,朴素之美,不能有意寻找,无意的发现,不是有心的追寻,顺带的,瞬时即逝的,飘然的感觉,却是美好的。然而,正是这种瞬时即逝的感觉,一般人没有感觉的感觉,恰恰又被诗人发现了,提醒了,无意中的体悟,体悟深刻化,情感就高雅化了,这是陶渊明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如果在一般诗歌中,可能显得缺乏力度,但是,好就好在这种字不吃力,与前面无意的、恬淡的情感比较统一,比较和谐。如果不是这样,换用强烈情感分量的词语,例如,艳、丽、灿(山气日夕艳,山气日夕丽,山气日夕灿)就不和谐,对悠然的意境就造成破坏性了。“佳”字,虽然是个不太强烈的字眼,但是,其构成的词语,意味却比较隽永。例如佳句、佳作、佳音、佳节、佳境、佳期、佳人、佳丽,都比较含蓄,有着比字面更丰富的意味。 这首诗一共十句,都有叙述的性质,谈不上描写,连个比喻都没有。而中国诗歌向来是讲究比兴的,偏偏陶渊明有这样的气魄,进行一种朴素美感、朴素美文的冒险探索。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太强烈的字眼,和前面悠然的、飘然的心态就不和谐,形不成关联的场,甚至还可能破坏相互关联的场,或者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是内在的、微妙的、若有若无的,它不在语言表层之上,而在话语以下,又在话语之中。 “飞鸟相与还”,也是很平静的、惯常性的景象。《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后面还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它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与诗人一样,是没有特别的动机的。不夸张,不夸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赏的目光,甚至不关注是否值得自我欣赏。“此中有真意”,关键词是一个“真”字。世界只有在这样的自然境界里才是真的,人心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由、潇洒的意态中才是真的。不是这样,就是假的。这种境界,妙在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很难直接表述得出来。一旦想用语言来表达,就是有意了,就破坏了自然、自由、自如的心态,其结果,这种有意本身是和自己的本性是矛盾的,故刚刚想说明,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这说明,诗人无心的自由是多么的强大,就是连自己都不能战胜。这种真就是人的本真,就是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进入这种没有自我心理负担的境界,人就真正轻松了,自由了。所以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也”。而朱光潜不同意: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侏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9页) 实际上,关键不在“有我”与“无我”(从当代文艺理论来说,“无我”,即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作者退出作品”、“零度写作”,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这个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心里有没有欲望,欲望就是心里最大的负担,这是要害,没有自己加给自己的心理负担,就算是有我,也是无我。摆脱不了自己加给自己的负担,就是无我,也是有我。不能摆脱心理负担,就不是真意了;就是不自由,就是假我。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全文:【福建】孙绍振 前记:陶渊明《饮酒·其五》有教授认为其主旨是“诗人在美好的大自然环境中自得其乐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由衷的热爱”(《名作欣赏》,201 0年第8期,第20页)。此或可作一解。吾则以为,此解尚有深化的余地。 《饮酒·其五》 要真正品出陶诗的纯真韵味来,有一点要明确:他的诗虽然属于抒情诗,但与一般抒情诗,与前面我们已经读过的抒情诗不太一样。一般的抒情诗,所抒发的感情往往是强烈的感情,也就是所谓的激情。我们分析过的李白的都是把话说得很绝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也一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翰的《凉州词》更是彻底,连生死都无所谓,只要把酒喝个痛快:“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维《渭城曲》则宣称,喝吧,这是朋友的最后一杯酒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激动的情感都是非常鲜明而强烈的,而陶渊明的诗,则不太相同,好像没有什么激情似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诗人一点也不激动,生活中的一切,他没有什么感觉,没有感觉,就是没有感情,没有感情,诗怎么能动人呢?这就有陶渊明的特意了。这种特点,还表现在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他的语言、他的文字,不像一般诗作那样词采华丽,而是相当朴素。中国《诗经》的传统,是讲究比兴的,这里既没有比喻,也没有什么起兴的手法,几乎就是平静的陈述: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是从心理效果上来表现心灵的宁静。为什么把房子建筑在人间,而感受不到车马之喧呢?因为身驱虽然在,但心灵和现实已经拉开了距离。难得的是,这种心理效果,本来有相当不同凡俗的一面,但诗人表现得非常平静。与这种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情况相反的是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因为心灵沟通,所以地理距离再远,也不在话下。但是,王勃所抒写的感情是强烈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同病相怜,感动得很,强忍住了眼泪。诗意来自激情。但并不是只有激情,才有诗。另外一种类型的感情,不太激动,感情不强烈,也是诗。陶渊明的诗情就好在刻意营造一种安宁的诗意。这就是陶渊明对中国诗歌史的贡献。对此,朱光潜先生特别欣赏,他甚至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都不在热烈”,古希腊人“把和平静穆看做诗的极境”;当然鲁迅不太同意,但是,过分执著于热烈的情感,是可能导致自我蒙蔽的。 陶渊明不当官,觉得农村的环境令人心情舒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回到农村去,虽然“结庐在人境”,把房子建在闹市区,哪怕是南京路、王府井,也听不到汽车的声音。 读这首诗歌,比较容易忽略的是,几个关键词语之间都有相互照应的关系,形成一种有机的,但是潜在的、隐性的联系。如“庐”,一般的注解就是住宅。如果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就不太懂得诗了。这个字的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可以意会为简陋的居所。往往和茅草屋顶联系在一起。刘备拜访诸葛亮的住所,就是茅庐。这个“庐”字和后面的“车马”,是对立的。车马,在当时,是很有钱的、地位很高的人家才有的。这里潜在的意味,不是一般的把房子建筑在闹市,而且还有一层意思——住所很简陋,但是,不管多么华贵的车马,就是没有感觉,因为,我心离得很远。“心远”不是人远,事实上,诗里显示的是人是很近的(就在同样的“人境”)。正是由于人近,才显出心远的反衬效果,构成一种非常悠然、飘然、超然的一种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古名句,品味极高,后世没有争议。但是,好在哪里,历代却说得并不很到位,还有一些争论: “悠然见南山”的“见”,在《文选》《艺文类聚))中曾作“望”,《东坡题跋》对这个“望”字严加批判日:“神气索然矣。”“望南山”和“见南山”,一字之差,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反差?在我看来,“见南山”是无心的,也就是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云无心以出岫”的“无心”,它暗示诗人悠然、怡然的自由心态。“望南山”就差一点,因为“望”字隐含着主体寻觅的动机。陶诗的特点,随意自如,有心,就是有目的,就不潇洒了,不自由了。 要注意的还有两个意象,一个是“篱”(东篱)一个是“菊”(采菊)。篱和庐相呼应,简陋的居所和朴素的环境,是统一的,和谐的,但是,朴素中有美,这就是菊花。这个意象,有着超越字面的内涵,那就是清高。这种清高,均从“无心”而来。没有自我感觉,没有自我炫耀的意味,而是悠然、淡然、怡然、自然的存在。在陶渊明当年,诗坛上盛行的是华贵之美,华彩的词章配上强烈的感情是一时风气。但是,陶诗开拓的是简朴之美。越是简朴,越是高雅,相反越是华彩,越是热烈,越是低俗。在这里,越是无意,越是自由,也就越是淡泊,而越是有意,感情就越可能强烈、华彩,就可能陷入俗套。 联系到陶氏的《桃花源记》那么美好的一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留下了惊人的美感,但是,有意去寻找,却没有结果。 就是说,超凡脱俗之美,朴素之美,不能有意寻找,无意的发现,不是有心的追寻,顺带的,瞬时即逝的,飘然的感觉,却是美好的。然而,正是这种瞬时即逝的感觉,一般人没有感觉的感觉,恰恰又被诗人发现了,提醒了,无意中的体悟,体悟深刻化,情感就高雅化了,这是陶渊明的意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字,如果在一般诗歌中,可能显得缺乏力度,但是,好就好在这种字不吃力,与前面无意的、恬淡的情感比较统一,比较和谐。如果不是这样,换用强烈情感分量的词语,例如,艳、丽、灿(山气日夕艳,山气日夕丽,山气日夕灿)就不和谐,对悠然的意境就造成破坏性了。“佳”字,虽然是个不太强烈的字眼,但是,其构成的词语,意味却比较隽永。例如佳句、佳作、佳音、佳节、佳境、佳期、佳人、佳丽,都比较含蓄,有着比字面更丰富的意味。 这首诗一共十句,都有叙述的性质,谈不上描写,连个比喻都没有。而中国诗歌向来是讲究比兴的,偏偏陶渊明有这样的气魄,进行一种朴素美感、朴素美文的冒险探索。 朴素,本身并不一定就是美的。从字面上孤立起来看,是很平淡的。但是平淡之所以能够转化为深沉,主要靠整体结构,各关键语词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关联和照应,字里行间,默默地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构成一种有机的情感和景物的“场”。太强烈的字眼,和前面悠然的、飘然的心态就不和谐,形不成关联的场,甚至还可能破坏相互关联的场,或者意境。这里所说的意境是内在的、微妙的、若有若无的,它不在语言表层之上,而在话语以下,又在话语之中。 “飞鸟相与还”,也是很平静的、惯常性的景象。《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后面还有一句,“鸟倦飞而知还”,它之所以好,就是因为与诗人一样,是没有特别的动机的。不夸张,不夸耀,不在乎是否有欣赏的目光,甚至不关注是否值得自我欣赏。“此中有真意”,关键词是一个“真”字。世界只有在这样的自然境界里才是真的,人心也只有在这样的自由、潇洒的意态中才是真的。不是这样,就是假的。这种境界,妙在是一种全身心的体验,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语言很难直接表述得出来。一旦想用语言来表达,就是有意了,就破坏了自然、自由、自如的心态,其结果,这种有意本身是和自己的本性是矛盾的,故刚刚想说明,却马上把话语全部忘记了。这说明,诗人无心的自由是多么的强大,就是连自己都不能战胜。这种真就是人的本真,就是不但没有外在的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自我的心理负担。进入这种没有自我心理负担的境界,人就真正轻松了,自由了。所以王国维说,“悠然见南山”属于“无我之境也”。而朱光潜不同意:他的“无我之境”的实例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都是诗人在冷静中所回味出来的妙境(所谓“于静中得之”)。没有经过移情作用,所以实是“有我之境”。《侏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第59页) 实际上,关键不在“有我”与“无我”(从当代文艺理论来说,“无我”,即西方文论中所说的“作者退出作品”、“零度写作”,这是不可能的),关键是这个我处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心里有没有欲望,欲望就是心里最大的负担,这是要害,没有自己加给自己的心理负担,就算是有我,也是无我。摆脱不了自己加给自己的负担,就是无我,也是有我。不能摆脱心理负担,就不是真意了;就是不自由,就是假我。这首诗,属于(《饮酒》组诗二十首之五,陶渊明自己在前面有个小序,说: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鄱阳湖湖滨和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研究
作者: 石文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湖泊鸟类  湖滨鸟类  城市化  鸟类多样性 
描述:、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县白沙洲
全文:、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县白沙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鄱阳湖湖滨和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研究
作者: 石文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湖泊鸟类  湖滨鸟类  城市化  鸟类多样性 
描述:、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县白沙洲
全文:、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县白沙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屏障的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吕添贵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策略研究  生态补偿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屏障 
描述: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全文:确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战略目标的实现,不仅仅取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本身良好生态环境,更取决于整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环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一个鄱阳湖流域的生态屏障,这一生态屏障能否安全,直接关系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败。因此,如何在保护好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前提下,推动生态经济区在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过程中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同时建成关系生态经济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已成为当前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待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课题。当前,中上游地区既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这些区域片面注重资源的生产价值,而忽视其生态价值,特别是忽略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自然规律,往往导致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缺失,生态功能恢复缓慢,使得生态退化与环境破坏叠加凸显。因而,我们必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统一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而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大的策略系统,解决两个主体在生态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矛盾,统一规划布局,协调发展,才能保证生态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生态屏障机制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本文在掌握国内外生态屏障建设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生态屏障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屏障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原则,吸收合理的理论和方法,以作为生态屏障构建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全面分析和总结鄱阳湖流域生态问题的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地区建设生态屏障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首先对生态屏障范围进行区划,以便实施因地制宜,分区建设;然后探索生态屏障构建机制,提出生态屏障机制的构建思路,即生态屏障区中游新型工业化、上游可持续农业化、上中下游之间的协调机制和共建机制的建设。最后是结合生态屏障建设的困境和发展思路,提出了以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主的生态屏障构建体系,以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构建良好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全文共分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了生态屏障研究的研究背景,生态屏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主要界定了生态屏障组成特征等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屏障构建理论,主要包括湖泊-流域理论、外部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方面;第三章根据生态屏障自然社会现状以及流域“五河”地势走向,划分出了生态屏障构建上、中、下游地区,并分析了生态屏障建设的基础条件;第四章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即中上游地区承受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追求目标定位差异矛盾、流域上中下游利益分配协调机制的缺失、法律法规和区域统筹体系缺失;第五章,在分析了生态屏障构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屏障区建设的具体方案:主要包括新型工业化、可持续农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共建协作机制、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等;第六章综合分析各种思路,提出了生态屏障构建的完善措施:一是构建生态屏障法律规划体系,将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作为整体,纳入生态屏障构建策略之中;二是构建综合管理考核体系,避免地方政府过度发展经济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三是构建生态屏障区生态补偿机制,以便协调上中下游利益分配不均状况,也是生态屏障区构建的核心所在;四是控制与限制污染产业,构建延长产业链状况,减少面源与点源污染,升级发展旅游业、服务业等,带动生态屏障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鄱阳湖湖滨和南昌市湖泊鸟类多样性研究
作者: 石文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动态变化  湖泊鸟类  湖滨鸟类  城市化  鸟类多样性 
描述:、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县白沙洲
全文:、南昌市五个湖泊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鄱阳湖湖滨鸟类组成和多样性2012年11月—2013年3月,采用样点和样线法相结合,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县白沙洲
上页 1 2 3 ... 8 9 10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