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江西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多样性格局及对水位变化的响应
作者: 徐亮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信江  水位变化  抚河  鄱阳湖  现存量  淡水贝类  赣江  饶河  物种多样性  修河 
描述:贝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除种类记述外,还分析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格局、现存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123种,其中腹足纲12科
全文:贝类分类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除种类记述外,还分析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的多样性格局、现存量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了鄱阳湖及“五河”干流淡水贝类123种,其中腹足纲12科
鄱阳湖对典型天气过程的影响及近地面边界层特征研究
作者: 傅敏宁  来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复杂地表  边界层  强天气  鄱阳湖  湖效应 
描述: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全文:地区典型天气条件下的近地面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为:(1)鄱阳湖湖效应降水特征。通过1980-2008年期间气象资料分析,发现鄱阳湖地区发生湖效应降水事件33次。湖效应降水发生
鄱阳湖滨湖区城镇生活污水产排量分析及其对鄱阳湖水质影响的研究
作者: 周利军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滨湖区  相关性分析  水质评价  鄱阳湖  城镇生活污水 
描述:的行政区的城镇生活污水的角度,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鄱阳湖自1986年至2010年的水质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鄱阳湖滨湖区城镇生活污水的计算数据,鄱阳湖滨湖区七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
全文:的行政区的城镇生活污水的角度,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鄱阳湖自1986年至2010年的水质变化情况。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鄱阳湖滨湖区城镇生活污水的计算数据,鄱阳湖滨湖区七五时期至十一五时期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测算与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 晏慧敏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森林碳汇  森林碳储量 
描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全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鄱阳湖周边地区第四纪风成沉积物粒度空间变化及环境意义
作者: 李佐卿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周边地区  第四纪  加积型红土  风成砂  黄棕色土  粒度特征  空间联系 
描述:的风力状况以及各类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对比了它们在粒度参数、粒度组成上的异同,从空间上探讨了不同类型风成沉积物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分布特点与剖面
全文:的风力状况以及各类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对比了它们在粒度参数、粒度组成上的异同,从空间上探讨了不同类型风成沉积物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分布特点与剖面
鄱阳湖周边地区第四纪风成沉积物粒度空间变化及环境意义
作者: 李佐卿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周边地区  第四纪  加积型红土  风成砂  黄棕色土  粒度特征  空间联系 
描述:的风力状况以及各类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对比了它们在粒度参数、粒度组成上的异同,从空间上探讨了不同类型风成沉积物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分布特点与剖面
全文:的风力状况以及各类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对比了它们在粒度参数、粒度组成上的异同,从空间上探讨了不同类型风成沉积物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分布特点与剖面
鄱阳湖周边地区第四纪风成沉积物粒度空间变化及环境意义
作者: 李佐卿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周边地区  第四纪  加积型红土  风成砂  黄棕色土  粒度特征  空间联系 
描述:的风力状况以及各类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对比了它们在粒度参数、粒度组成上的异同,从空间上探讨了不同类型风成沉积物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分布特点与剖面
全文:的风力状况以及各类沉积物的分布特点,对比了它们在粒度参数、粒度组成上的异同,从空间上探讨了不同类型风成沉积物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主要结论如下:(1)鄱阳湖周边地区不同类型第四纪风成沉积物在分布特点与剖面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