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
作者: 黎宏华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补偿机制  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描述: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全文: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测算与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 晏慧敏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森林碳汇  森林碳储量 
描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全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江西鄱阳湖地区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
作者: 谢志刚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类学  鄱阳湖  车轮虫 
描述:,1953;卡普小车轮虫T. carpi Duncan,1977;纤细小车轮虫T. subtilis Lom & Haldar,1977。其中包括2种新种,1种亚洲新纪录,2种国内新纪录,6种宿主新纪录
全文:,1953;卡普小车轮虫T. carpi Duncan,1977;纤细小车轮虫T. subtilis Lom & Haldar,1977。其中包括2种新种,1种亚洲新纪录,2种国内新纪录,6种宿主新纪录
鄱阳湖地区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 车婷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主成分分析法  面板数据模型  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模型  鄱阳湖地区  生态足迹 
描述:数据模型以生态足迹度量生态资源投入,与劳动力、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全要素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三大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地区6个
全文:数据模型以生态足迹度量生态资源投入,与劳动力、资本一起作为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内在贡献度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全要素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以及三大产业对生态足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地区6个
基于能值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作者: 胡静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能值分析  层次分析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和研究区自身特征确定评判标准,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县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2006至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较安全”等级(IV)变为
全文:和研究区自身特征确定评判标准,划分生态安全等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县域空间差异进行评价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2006至2010年,土地生态安全状态由“较安全”等级(IV)变为
生态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策研究
作者: 肖理钏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异化消费  自然观  人本主义  技术理性  生态保护与治理  生态文明 
描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全文: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实践观、社会观和发展观已经蕴含了较为丰富的生态思想,即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中,虽然倡导运用技术和工具来实现人类的解放,但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性。他们一方面认为自然界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价值,另一方面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重要的依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受所处历史时代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论述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性。随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源入手,对技术理性进行批判,并于20世纪中叶确立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方向。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资本主义“利润追求”式生产的批判、“异化消费”的批判、生态运动和“红色绿党”的兴起等发展阶段,在其主流观点上不再与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相冲突,强调运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从而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利益统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局部地区和城市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态挑战,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的生态形势,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相关观点进行了发展和提升,开创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理论,并在中共十八大上正式写入党章。本文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了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观点,试图发掘一些指导湖区实践的理论依据。首先,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面教材,认为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生态危机的根源,而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运用。也就是说,在鄱阳湖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合理、有序地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并通过科技实现有效的生态治理。接下来,总结出“异化消费”的根源解释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普遍认同的另一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要解决好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需要从生态伦理、生态道德的角度进行教育和宣传,普及“人既不在自然之上也不在自然之外,而在自然之中”的观点。随后,普遍认同红色绿党所倡导的集体政治运动是解决生态问题可行的方式之一。通过在政治制度、法规、公平正义等方面的努力,并配合一定的政治运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生态问题。最后,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进行了解读,认为它是在生态马克思主义之后更加科学、全面、系统的理论指导。在深入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和进一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结合生态文明和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所给出的建议主要涵盖推进低碳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特色与差异性发展、运用科技实现生态保护与治理、促进金融和服务业的规范发展、加大科技人才的培育和聚集力度等几个方面。最后,结合江西省新的发展形势,提出了“湖区与苏区协作联动,经济与生态共同崛起”的设想。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苏区可以统一发展思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两个经济区建设的经验互鉴、发展互助的联动式发展模式。总之,只要深刻理解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贯彻执行党中央的“生态文明”发展路线,一定可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发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与碳排放关系及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谢珍珍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产业结构  因素分解法  二氧化碳排放 
描述: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各种生态危机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先行区,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和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即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走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要求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面就是经济总量和结构,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包含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不仅支撑着当前经济的增长,还决定着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对区域三次产业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生态和低碳的方向长远发展,对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碳排放理论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与碳排放的关联关系,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又采用对数平均权重迪氏(LMDI)分解法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依照关联度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也很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从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第二产业能源效率两方面着手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将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分解分析发现,碳排放的最大促进因素是经济发展因素,最大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人口规模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由此根据各因素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减排对策。最后依据上述实证分析,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现状,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文:随着气候变化及其所造成的各种生态危机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向。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先行区,肩负着保护“一湖清水”和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生态经济区”的概念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即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走新型产业化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生态经济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要求资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经济发展最重要的两面就是经济总量和结构,任何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包含着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特别是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不仅支撑着当前经济的增长,还决定着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经济增长对社会及环境的影响。因此要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使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对区域三次产业与碳排放关系的研究就显得意义重大。同时作为一个新兴的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碳排放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向生态和低碳的方向长远发展,对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也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以碳排放理论为依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然后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了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与碳排放的关联关系,为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及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为了进一步研究碳排放的其他影响因素,又采用对数平均权重迪氏(LMDI)分解法建立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分析了经济发展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及人口规模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依照关联度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其中工业增加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也很大,超过了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从优化产业结构以及提高第二产业能源效率两方面着手对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将起到较为明显的作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排放分解分析发现,碳排放的最大促进因素是经济发展因素,最大抑制因素是能源强度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人口规模因素、能源结构因素、区域产值分布因素;对碳排放增长起到抑制作用的因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由此根据各因素对碳排放的不同影响情况针对性地提出减排对策。最后依据上述实证分析,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社会经济现状,提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研究:基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视角
作者: 黎宏华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产品  生态补偿机制  主体功能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描述: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全文: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提出,要“努力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达的世界级生态经济示范区,这就对鄱阳湖地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互促提出了明确要求”。另一方面,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提出了不同区域分别担负开发和保护等两类主体功能的设想,从而为通过国土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两方面目标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研究拟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总体上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需求强烈的现实条件,探讨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互促的可能路径。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二章是论文的理论框架建构,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阐释了主体功能区建设对区域发展机会公平的影响,探讨了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必要性和关键问题;第三章是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开展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分析,在对鄱阳湖经济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状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和经济社会发展压力,并尝试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区划,对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分析,阐释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完善主体功能区视角下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第四章重点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在阐释其基础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探索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若干政策建议;第五章是对论文研究的总结和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论文研究后认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面临着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区域问差异较大,需要通过主体功能区建设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体的措施是根据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区分开发类区域和生态涵养区域,并赋予其不同的主体功能,开发类区域以经济发展为主,生态涵养区域以保护环境为主。主体功能区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以区域间公平发展为目标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协调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利益,使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能够获得公平的发展。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产品的开发和价值提升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三个方面,通过政策补偿和市场机制实现对生态涵养区域的生态补偿。为此,论文在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补偿的现状、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从制度体系的完善方向,生态经济援助与公共物品补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等方面,提出完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建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汇测算与影响因子分析
作者: 晏慧敏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森林碳汇  森林碳储量 
描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全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正在逐渐改变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威胁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而森林生态系统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全球碳平衡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关注以及“马拉喀什协议”、“哥本哈根协议”、《京都议定书》的出台,森林碳汇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研究热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国十大生态功能保护区之一,其对整个流域和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近30年来乔木层碳储量的动态变化特征,评价其碳汇功能,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等因子对森林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我国区域尺度的森林碳汇研究及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今后可能开展的碳汇交易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特点,基于江西省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资料,充分考察该地区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现状,运用森林蓄积量扩展法估算森林碳储量与碳汇现状,计算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第七次森林资源碳汇量为517.09×106吨,研究发现,森林碳储量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总体上发挥着碳汇的作用。应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理论,选取森林碳储量作为内生变量,以木材产量、森林抚育面积、森林病虫害面积、过火面积、人工更新造林面积、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度七个指标作为外生变量,建立森林碳汇影响因素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Auto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VAR模型稳定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广义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方法,研究各变量对森林碳汇动态冲击及影响权重。研究结果为:森林碳储量的变化受自身扰动项影响最大,并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其它变量的扰动项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呈逐步递增的趋势,从长期来看,森林碳储量的变化57.18%由自身决定,1.79%受木材产量的影响,7.19%受人工更新造林面积的影响,15.37%受森林抚育面积的影响,3.56%受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影响,0.51%受森林过火面积的影响,14.3%受年均温度的影响,0.09%受年均降水量的影响。
江西鄱阳湖地区鱼类外寄生车轮虫的研究
作者: 谢志刚  来源:重庆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类学  鄱阳湖  车轮虫 
描述:,1953;卡普小车轮虫T. carpi Duncan,1977;纤细小车轮虫T. subtilis Lom & Haldar,1977。其中包括2种新种,1种亚洲新纪录,2种国内新纪录,6种宿主新纪录
全文:,1953;卡普小车轮虫T. carpi Duncan,1977;纤细小车轮虫T. subtilis Lom & Haldar,1977。其中包括2种新种,1种亚洲新纪录,2种国内新纪录,6种宿主新纪录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