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沙地种子植物科属组成及地理成分
作者: 段剑 杨洁 莫明浩 肖胜生 宋月君  来源: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科属  种子植物  地理成分  鄱阳湖沙地 
描述:现场调查及统计结果表明:(1)鄱阳湖沙地种子植物共计115种,隶属于50科,92属,占江西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6.50%、总属数的7.47%、总种数的2.79%,双子叶植物占主导地位,多样性不丰富
全文:现场调查及统计结果表明:(1)鄱阳湖沙地种子植物共计115种,隶属于50科,92属,占江西省种子植物总科数的16.50%、总属数的7.47%、总种数的2.79%,双子叶植物占主导地位,多样性不丰富
生态文明建设中公众参与机制探索:以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梅国平 甘敬义 朱四荣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生态文明  公众参与机制 
描述:当前江西正处于城市、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积极树立公众参与意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人口、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
全文:当前江西正处于城市、工业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积极树立公众参与意识,加快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资源、人口、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是实现
南昌成为区域资源转换中心的路径分析: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基点
作者: 谢荣国  来源: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发展路径  区域资源转换中心  南昌 
描述: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是南昌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南昌正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位置,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其他地区更有条件对接东部发达区以及省内其它地区,南昌应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加强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扩大开放领域,引进省内外资金和技术,进而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
全文: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等是南昌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南昌正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位置,较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其他地区更有条件对接东部发达区以及省内其它地区,南昌应充分利用这一地缘优势,加强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和经济交流,扩大开放领域,引进省内外资金和技术,进而将南昌以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南昌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资源转换中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作者: 孔凡斌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节约资源  生态补偿制度  奋斗目标  总体布局  鄱阳湖  生态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  加快建设  生态经济区建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描述: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确立"美丽中国"奋斗目标,昭示着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国的坚定决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全文:党的十八大报告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突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确立"美丽中国"奋斗目标,昭示着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强国的坚定决心。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基于卫星降水的鄱阳湖流域旱涝分析及其可靠性检验
作者: 李相虎 张奇 李云良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降水  鄱阳湖流域  TRMM  旱涝分析  可靠性  Z指数 
描述:基于热带测雨卫星(TRMM)3B42降水数据,通过Z指数方法对鄱阳湖流域1998年1月~2010年12月旱涝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流域内15个雨量站观测降雨数据同样采用Z指数方法分析流域旱涝变化
全文:基于热带测雨卫星(TRMM)3B42降水数据,通过Z指数方法对鄱阳湖流域1998年1月~2010年12月旱涝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流域内15个雨量站观测降雨数据同样采用Z指数方法分析流域旱涝变化
“黑恶势力”对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样本
作者: 余达红 曾群  来源:江西警察学院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黑恶势力  影响 
描述:近年来,从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黑恶势力”已经大量地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之中,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江西“黑恶势力”犯罪呈现主体人员成分复杂、犯罪手段从公开暴力向隐性暴力转化、控制区域具有明显的特定性与行业性、犯罪组织多方位渗透等特征。其产生原因主要在于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管控相对滞后、对暴利行业利益的追逐、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人力资源市场、法制不健全。为此,一是应完善制度、建立“打黑除恶”长效机制;二是依靠党委政府,严查“黑恶势力”“关系网”,铲除其“保护伞”;三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四是强化情报信息、提高发现控制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全文:近年来,从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来看,“黑恶势力”已经大量地参与到群体性事件之中,对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江西“黑恶势力”犯罪呈现主体人员成分复杂、犯罪手段从公开暴力向隐性暴力转化、控制区域具有明显的特定性与行业性、犯罪组织多方位渗透等特征。其产生原因主要在于经济高速发展而社会管控相对滞后、对暴利行业利益的追逐、剩余劳动力提供了人力资源市场、法制不健全。为此,一是应完善制度、建立“打黑除恶”长效机制;二是依靠党委政府,严查“黑恶势力”“关系网”,铲除其“保护伞”;三是各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铲除黑恶势力滋生的土壤,四是强化情报信息、提高发现控制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打击“黑恶势力”犯罪,预防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基于SNA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网络结构的经济联系分析
作者: 刘耀彬 戴璐  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角色分析  小团体分析  中心度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  经济联系 
描述: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从网络的基本形态、结构属性和网络特征3个维度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整体和分区的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网络中心性角度看,整体网络中的中介程度不高,城市之间
全文: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城市引力模型,从网络的基本形态、结构属性和网络特征3个维度对环鄱阳湖区城市群整体和分区的经济联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从网络中心性角度看,整体网络中的中介程度不高,城市之间
鄱阳湖表层水体总磷含量遥感反演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作者: 刘瑶 江辉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总磷  鄱阳湖  总悬浮物  遥感 
描述:总磷是湖泊水质参数中的主要指标,从遥感数据中获得其时空上的分布信息对于理解、管理和保护湖泊生态系统是必要的。通过2009年4月至12月对鄱阳湖湖区和五河入口的表层水体进行采样分析,利用直接遥感反演算法和间接遥感反演算法,结合MODIS遥感数据择优反演鄱阳湖表层水体的总磷含量,同时分析总磷含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总磷TP与总悬浮物浓度相关性较好,间接反演算法能够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②TP是鄱阳湖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之一,TP含量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个时期呈上升趋势;③鄱阳湖三个时期TP含量的空间变化明显,中心湖区TP含量相对整个湖区较低,主航区和五河入口TP含量为全湖最高区域,常年处于高含量状态。
全文:总磷是湖泊水质参数中的主要指标,从遥感数据中获得其时空上的分布信息对于理解、管理和保护湖泊生态系统是必要的。通过2009年4月至12月对鄱阳湖湖区和五河入口的表层水体进行采样分析,利用直接遥感反演算法和间接遥感反演算法,结合MODIS遥感数据择优反演鄱阳湖表层水体的总磷含量,同时分析总磷含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从实验数据分析可知,总磷TP与总悬浮物浓度相关性较好,间接反演算法能够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②TP是鄱阳湖水质的主要污染指标之一,TP含量在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三个时期呈上升趋势;③鄱阳湖三个时期TP含量的空间变化明显,中心湖区TP含量相对整个湖区较低,主航区和五河入口TP含量为全湖最高区域,常年处于高含量状态。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微生物对鄱阳湖湿地不同围垦时间及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
作者: 黄莉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3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地利用类型  鄱阳湖  围垦  微生物  土壤 
描述: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全文:围垦是导致我国湿地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围垦对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揭示围垦状态下湿地土壤生态系统的演变奠定基础,也为国家退耕还湖政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对湿地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鄱阳湖西南部南昌县蒋巷联圩的自然湿地、退耕还湖地以及围垦距今38、48、92年的水稻田、菜地、荒地、鱼塘底泥为对象,比较了不同围垦年限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含水量(SM)、容重(BD)、总有机碳(TOC)、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pH值等理化性质及漆酶(ABTS)、β-葡萄糖苷酶(BG)、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木聚糖酶(BX)和磷酸酶(PHOS)等酶活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技术测定了各类型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发现:⑴不同围垦年限对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影响。围垦后总有机碳、氨态氮含量、土壤含水量等指标上升明显,而硝态氮、容重、pH等变化不明显。有机碳的变化值得重点关注:自然湿地中有机碳的含量相对较低,约3.56-9.40g/kg,围垦38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上升,达16.01g/kg,围垦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17.52g/kg和18.26g/kg,上升缓慢,表明围垦后有机碳含量的上升可能存在一个阈值。⑵围垦改变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土壤酶活性是显示土壤中微生物类群数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围垦38年、48年和92年的水稻田土壤分析发现,随着围垦时间的增加,土壤中漆酶的活性下降,β-葡萄糖苷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酶的活性则显著增长。对不同土壤中的细菌、真菌16SrDNA采用PCR-DGGE进行检验,发现自然湿地中微生物的种类最丰富,随着围垦时间的延长,PCR-DGGE指纹图谱中的条带数逐渐减少,表明微生物的类群数随围垦时间的延长而减少。Biolog技术检测围垦不同时间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发现在6种不同类型的碳源培养下自然湿地中的微生物生长情况绝大多数时候明显好于有一定围垦历史的土壤。⑶退耕还湖是恢复湿地生态的有效办法。本研究对退耕还湖25年的样地分析表明:①退耕地的土壤酶活性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各类酶活性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②退耕地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恢复:退耕还湖地的PCR-DGGE指纹图谱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退耕还湖地的Biolog检测微生物生长曲线与自然湿地类似程度高,与仍在种植水稻的围垦地差异很大。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可造成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对水稻田、菜地、鱼塘底泥、荒地四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研究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的各种理化性质有显著影响,包括含水量、容重、总有机碳含量、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以及土壤中漆酶、木聚糖酶、氨基葡萄糖苷酶、磷酸酶等的酶活性。PCR-DGGE指纹图谱的检测也表明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中细菌和微生物类群数有明显的变化。
上页 1 2 3 ... 21 22 23 ... 34 35 36 下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