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基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碳金融研究
作者: 付彦琪  来源:江西财经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京都议定书  碳金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碳交易 
描述: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全文:碳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京都议定书》协议,属于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由于当前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关注,世界各国也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在《京都议定书》协议的框架内,各国开始了在环境领域的多方面合作,共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首先离不开的就是资金的支持,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京都议定书》衍生的三大市场机制为主要代表,迅速发展成新型金融发展模式,即碳金融。2009年,江西省鄱阳湖区域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规划,这是发展的特殊机遇,因此本文认为应该摒除陈旧发展思维,引入新型的发展视角,促进该区域得到创新性的发展和平稳转型。鄱阳湖经济区资源丰富,但是经济还未全面发展起来,因此要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在特殊条件的约束下,碳金融作为当前诸多国家争先发展的领域,也应逐步融入这片落后地区的发展中。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区的发展缺不了金融的支持,因为资本的盲目扩张则会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而碳金融成为该区域最佳的选择。在此背景下,本文第二章先从碳金融理论和生态经济区理论着手,分析既往学者已有的研究,综合考虑比较成熟的相关理论,再由两种理论得出碳金融与生态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并用计量模型予以证明。虽然碳金融进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时间不长,但在国外一些国家以及国内一些其他地区都有一些成熟经验,这些经验将成为鄱阳湖区内应用碳金融的有利借鉴。本文接着第三章就对这些经验加以研究讨论。首先,欧美国家是最开始采用和发展碳金融的主要国家,在欧洲已有诸多碳交易所,根据三大交易工具衍生而来的交易品种受到市场的认可和追捧,在不断实行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其次,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接触这一新兴发展模式,代表性比较强的则是印度的碳金融发展,作为发展阶段相似的印度在碳金融的发展上开始的比较快,因此它的发展经验更具有借鉴的价值。最后,国内一些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少数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也开始进行基本的碳交易和碳金融尝试,这些有利探索都可以为鄱阳湖区的碳金融发展打下基础。作为发展相对滞后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金融支持模式探索中不断发展,取得了不少发展和突破。在“十一五”期问,不仅环境上实现了节能减排目标,而且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取得巨大进步。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对区域内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不断深入发展碳金融的支持作用,已实现保环境、稳增长。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发展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过高、发展意识落后等,这些问题局限了该区域进一步适应市场需要。从该区域的基本现状出发,本文接着第四章分析了碳金融在该区域应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其中必要性分析主要是从区域发展目标和碳金融作用角度进行分析,而可行性分析则是用SWOT分析法从应用碳金融的四个方面入手进行分析的。本文也得以从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中得出应用碳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既必要又可行的结论。本文第五章最后从事实出发,提出了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用碳金融的相关发展建议,主要是交易、服务、政策三个层面的发展设想。其中交易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交易体系,建立碳交易平台,完善相关交易机制,丰富交易主体,切实从实务中使区域经济获利。服务方面,本文拟建立鄱阳湖碳金融组织服务体系,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及其他组织服务机构整合服务资源,综合为区域内碳金融发展提供支撑。政策方面,本文建议通过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政府引导政策及监管协调政策来促进鄱阳湖碳金融政策体系建成。综上所述,本文试图利用碳金融带来的良好效益带动整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创新性发展,提高整个区域的发展效率,促进区域发展模式的转型,促进区域内可持续发展。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金菁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全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金菁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全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
作者: 程宇昌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鄱阳湖地区  明清时期  民间信仰 
描述: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全文: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宗教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充分掌握学术前沿信息和占有详实史料的基础上,考察明清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与民间信仰体系的建构;在众多民间信仰对象中选择鄱阳湖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神灵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即忠臣崇拜、许真君崇拜、元将军崇拜、周癫仙崇拜等多个民间神灵崇拜;注重微观与宏观、个案与整体、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通过较为细致的专题研究,试图勾勒出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脉络、基本特征以及民间信仰观念的变迁。鄱阳湖的历史悠久,具有全国不可比拟的独特生态环境与生态资源。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在生态环境、社会制度、自然灾害和百姓精神信仰需求等多种因素交互影响下,该地区人们精神世界呈现多元化、世俗化的现象,民间信仰神灵也出现多元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相对明显的民间神灵信仰结构,主要体现为忠臣崇拜、道教尊神信仰、水神崇拜、城隍信仰、关羽信仰、观音信仰等,还有社稷、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及先农诸神等信仰。鄱阳湖三十六位忠臣崇拜及其神庙香火,历经六百多年,依然日增兴盛,特别是鄱阳、余干两县,忠臣信仰尤其突出。忠臣庙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为英勇献身的忠臣立庙,并规定国家祭祀,其目的是“以慰死者之心而激生者之志”,稳固江山社稷。至嘉靖时期,忠臣信仰与崇拜已经深入湖区民心。清朝立国之后,明代忠臣仍受清朝廷的高度关注与重视,推崇祭祀并修葺忠臣庙,其目的是崇德尚忠,倡导忠义精神,以教化世人争做忠臣孝子。此后,忠臣信仰由原明代的国家祭祀神灵逐渐转变为清代官方认同的民间信仰,忠臣信仰遍布湖区。由于鄱阳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民间百姓的精神诉求,忠臣信仰又逐渐演变成威镇鄱阳湖、护佑湖区渔民与过往商旅的湖神,即水神。许逊是“净明道”的祖师,明清时期许真君崇拜已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潮。明代由于受到皇家的赐封和膜拜,许真君信仰迅速向全国传播。至清代,许真君信仰更加旺盛,不断受到国家的敕封与祭祀。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信仰非常广泛,民间祭祀普遍。对于许真君崇拜盛行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许真君曾惠及乡邑百姓,有德于民;二是许真君忠孝事君亲,历代朝廷以此美德来教化臣民,故此促使了许真君信仰由地方神灵上升为国家祭祀的民间神灵,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和神灵。明清时期在鄱阳湖地区许真君既是“福主”,同时逐渐转化为“雨神”、“水神”、“湖神”,能够降雨水、除水患、护佑湖民水上作业和安全通行。许真君崇拜的社会功能突出地表现在:教化百姓忠孝;慰藉百姓禳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环境保护。鄱阳湖地区的水神崇拜,既有自然水神崇拜,也有治水水神崇拜。元将军崇拜是最典型的人格化水神,其原型为鄱阳湖的鼋。明太祖封鼋为元将军,后敕封定江王,元将军庙即老爷庙,庙址在左蠡山。老爷庙崇拜风气之所以盛行,主要原因有:一是元将军救明太祖朱元璋的神话传说,蒙上神秘主义面纱;二是老爷庙所处水域险恶,渔夫船家、商旅与乡绅们有祈求平安的精神需要;三是明清时期国家多次敕封,地方官府又反复修葺,隆重祭祀,且每年春秋致祭,有相对固定的祭祀仪式,并将此载入祀典。在神话故事流传、民间百姓精神需要与国家权力介入三大因素的影响下,元将军由鄱阳湖的一个动物神灵,演变为鄱阳湖地区水神体系中的主神。地方社会对水神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禁忌,从环保视角来看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与作用,如保护水环境,防止污染,保护水生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等。明清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神灵众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呈现了道教化色彩,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城隍信仰、关圣帝信仰和周颠仙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神灵与道教结合紧密,大都上升为道教神灵,特别是周颠仙信仰,反映出“神道不可分割”的共存交融的互动关系。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佛崇佛氛围浓厚,许多民间神灵崇拜又与佛教关系紧密,在佛教民间化的同时,民间信仰又呈现出佛教化色彩,其中九江天花宫的天花娘娘菩萨、都昌县莲花寺的李王菩萨等,皆为民间神灵演变成佛教神灵,被佛教系统所吸纳,充分反映了该地区民间信仰与佛教之间相互融合的关系。本文系统地研究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轨迹与基本特征,填补了明清时期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薄弱之处,同时又尝试性构架江西水域地区民间信仰研究的分析模式,在忠臣信仰、许真君信仰、水神崇拜等问题的研究上均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本文的研究方法,恪守实证的原则,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统计法、图表法等,做到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宏观与微观、整体与个案、动态与静态研究的“四个相结合”,从多维度研究鄱阳湖地区民间信仰问题,解析鄱阳湖地区民间百姓的独特精神世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发展研究
作者: 金菁  来源:重庆工商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经济  生态产业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描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全文: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日益推进,许多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旧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受到学者质疑与反思,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在这一背景下,生态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也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探索。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对于江西,乃至全国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在科学、低碳发展的新阶段,它担负探索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新模式,促进中部崛起、促进鄱阳湖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的历史重任。在生态经济区建设和发展的内容中,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现有生态产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生态经济,推进生态产业繁荣,是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生态经济及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依托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生态价值理论、交易费用等理论,梳理了部分典型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流域生态经济开发、生态产业发展的经验;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产业(分别主要分析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问题,选取典型案例,分别重点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三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经验;综合搜集相关数据,借鉴相关成果,改进运用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分析评价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各地发展产业生态化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相关关系;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提出针对三类生态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最后,本文分析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通过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第一,通过模型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代表市县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生态化分析,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产业生态化系统的耦合度及产业生态化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水平六年来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较低的耦合阶段;第二,在生态产业发展经验上,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模式适应性。鉴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理及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湖区发展生态农业宜重点借鉴赣南的“猪—沼—果”模式,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湖区加大农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建设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生态农业的市场竞争力;生态工业方面,湖区宜整合现有零散、无序的工业园区,新建、改造生态工业园区,推进循环工业园区的发展,以生态工业园区、循环工业园区为支撑推进湖区整体工业生态化改造的进程;在生态服务业方面,湖区的劣势在于原有服务产业的基础薄弱,产业发展起点低,但生态经济的发展是湖区服务业跨越发展的重要契机,宜选择性发展能助推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服务产业,如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物流业等,明确各区域战略定位,整合优势资源,以点带面,实现跨越发展。在全球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越来越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保护生态、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适合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探索生态产业支撑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是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研究试图从一个区域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从产业的角度窥探生态经济的内在发展动力,以点带面,期望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具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较为典型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文研究有两点创新:一是在选题上,本文较为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当前生态经济、生态产业发展的现状,深入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定性、定量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二是在方法上,本文改进了区域经济和产业生态化耦合度评价模型,更为准确和客观地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的情况。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