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
鄱阳湖退田还湖及其对洪水的影响
-
作者:
闵骞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0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退田还湖 洪水 鄱阳湖
-
描述:在详细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现状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退田还湖洪水位效应计算模型,估计退田还湖对典型年洪水位的效应.并对退田还湖对年最高水位频率的影响进行了预测.最后,探讨了退田还湖圩区适宜管理模式和退田还湖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
全文:在详细分析鄱阳湖退田还湖现状基础上,建立了鄱阳湖退田还湖洪水位效应计算模型,估计退田还湖对典型年洪水位的效应.并对退田还湖对年最高水位频率的影响进行了预测.最后,探讨了退田还湖圩区适宜管理模式和退田还湖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
鄱阳湖夏季水面蒸发与蒸发皿蒸发的比较
-
作者:
赵晓松 李梅 王仕刚 刘元波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实际水面蒸发 涡度相关 鄱阳湖 蒸发皿蒸发
-
描述:水面蒸发是湖泊水量平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传统蒸发皿观测蒸发不能代表实际水面蒸发,而实际水面蒸发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鄱阳湖水体实际水面蒸发过程,在小时和日尺度分析了水面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与蒸发皿蒸发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实际水面蒸发日变化波动剧烈,变化范围在0~0.4 mm/h之间.水面蒸发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风速的影响.鄱阳湖8月份日水面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在总体趋势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8月份平均日水面蒸发速率(5.90 mm/d)比蒸发皿蒸发速率(5.65 mm/d)高4.6%.水面日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比值在8月上、中、下旬平均值分别为1.24、1.00、0.92,呈现下降的趋势.鄱阳湖夏季水面日蒸发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而蒸发皿蒸发与净辐射、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这是由于蒸发皿水体容积小,与湖泊相比其水体热存储能力小,因此更容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
全文:水面蒸发是湖泊水量平衡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传统蒸发皿观测蒸发不能代表实际水面蒸发,而实际水面蒸发特征仍不清楚.本研究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鄱阳湖水体实际水面蒸发过程,在小时和日尺度分析了水面蒸发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与蒸发皿蒸发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实际水面蒸发日变化波动剧烈,变化范围在0~0.4 mm/h之间.水面蒸发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受风速的影响.鄱阳湖8月份日水面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在总体趋势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8月份平均日水面蒸发速率(5.90 mm/d)比蒸发皿蒸发速率(5.65 mm/d)高4.6%.水面日蒸发量与蒸发皿蒸发量的比值在8月上、中、下旬平均值分别为1.24、1.00、0.92,呈现下降的趋势.鄱阳湖夏季水面日蒸发量与风速和相对湿度相关性显著,而蒸发皿蒸发与净辐射、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相对湿度均呈显著相关.这是由于蒸发皿水体容积小,与湖泊相比其水体热存储能力小,因此更容易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
-
鄱阳湖水体夏季气温效应
-
作者:
万军山 吕丹苗 刘福基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3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鄱阳湖 气温效应 热源 夏季
-
描述:在提高了湖区夏季平均气温,湖中心棠荫站比湖外高O.1—1.0℃,纯水体气温效应为0.4℃。随着距水体距离的增大,气温效应也逐渐减弱,水体影响气温的范围约为10—40km。由于湖区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陆风
-
全文:在提高了湖区夏季平均气温,湖中心棠荫站比湖外高O.1—1.0℃,纯水体气温效应为0.4℃。随着距水体距离的增大,气温效应也逐渐减弱,水体影响气温的范围约为10—40km。由于湖区夏季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陆风
-
鄱阳湖水位变化规律的研究
-
作者:
闵骞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1995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演变趋势 水位 退水过程 鄱阳湖
-
描述:根据都昌水位站1953~1992年水位资料,对鄱阳湖水位的基本特征、退水过程及演变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鄱阳湖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水位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
全文:根据都昌水位站1953~1992年水位资料,对鄱阳湖水位的基本特征、退水过程及演变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鄱阳湖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水位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
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位影响试验
-
作者:
邬年华 罗优 刘同宦 黄志文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水位 江湖关系 鄱阳湖 生态 湿地 三峡工程
-
描述:),枯水年湖区水面面积减小68%;增泄期会增加湖区水位,都昌水位最大增幅约1 m,平水年湖区面积增加约32%;枯水期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位基本无影响.
-
全文:),枯水年湖区水面面积减小68%;增泄期会增加湖区水位,都昌水位最大增幅约1 m,平水年湖区面积增加约32%;枯水期三峡工程运行对鄱阳湖水位基本无影响.
-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含水量和地下水位年内变化特征
-
作者:
许秀丽 张奇 李云良 李相虎 王晓龙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地下水位 土壤含水量 湖泊洲滩湿地 鄱阳湖 现场观测
-
描述:-水文联合观测系统.对观测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发现:(1)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年内呈单峰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最大埋深可达10 m,出现在1月份,丰水期8月份地下水位最高时可出露地表,且地下水位与湖泊
-
全文:-水文联合观测系统.对观测的气象、水文要素进行分析发现:(1)洲滩湿地地下水位年内呈单峰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最大埋深可达10 m,出现在1月份,丰水期8月份地下水位最高时可出露地表,且地下水位与湖泊
-
鄱阳湖水位变化对候鸟栖息地的影响
-
作者:
刘成林 谭胤静 林联盛 陶海南 谭晦如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栖息地 水位过程 鄱阳湖 候鸟
-
描述:鄱阳湖越冬候鸟保护最重要的环节是保护栖息地,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和空间分布随水位过程而变化.在分析认定鄱阳湖湿地景观分类中水陆过渡带及其上下摆动区(稀疏草滩区和浅水区)为越冬候鸟主要栖息地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水位的遥感影像资料,经解译定量分析不同水位水陆过渡带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从而分析不同水位条件对候鸟栖息地的影响.进而分析研究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微地形水位过程候鸟栖息地变化及对候鸟越冬的影响,提出湖泊湿地候鸟栖息地(水陆过渡带)水位过程的自然变化,尤其是湖泊湿地微地形水位过程变化是保证候鸟(尤其是水禽)越冬的重要影响因素.枯水期鄱阳湖水位14.18m(星子站,黄海高程)以上时,水陆过渡带将缩小乃至消失,鄱阳湖湿地作为越冬候鸟栖息地的功能将丧失.
-
全文:鄱阳湖越冬候鸟保护最重要的环节是保护栖息地,候鸟栖息地的面积和空间分布随水位过程而变化.在分析认定鄱阳湖湿地景观分类中水陆过渡带及其上下摆动区(稀疏草滩区和浅水区)为越冬候鸟主要栖息地的基础上,选择不同水位的遥感影像资料,经解译定量分析不同水位水陆过渡带面积及其空间分布,从而分析不同水位条件对候鸟栖息地的影响.进而分析研究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微地形水位过程候鸟栖息地变化及对候鸟越冬的影响,提出湖泊湿地候鸟栖息地(水陆过渡带)水位过程的自然变化,尤其是湖泊湿地微地形水位过程变化是保证候鸟(尤其是水禽)越冬的重要影响因素.枯水期鄱阳湖水位14.18m(星子站,黄海高程)以上时,水陆过渡带将缩小乃至消失,鄱阳湖湿地作为越冬候鸟栖息地的功能将丧失.
-
鄱阳湖区域极端降水异常的特征及成因
-
作者:
闵屾 刘健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鄱阳湖 极端降水 异常
-
描述:鄱阳湖区域4-7月极端降水总量存在显著的2-4年周期变化,且鄱阳湖4-7月极端降水总量的变率存在比较显著的增加趋势.1998年6月鄱阳湖地区极端降水总量异常偏多,而2001年6月异常偏少,仅为1998年的13.5%左右.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场、水汽输送等方面的差异,发现1998年6月500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高脊和鄂霍次克海高脊发展,贝加尔湖大槽加深,为鄱阳湖极端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850hPa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使得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增强北上与由贝加尔湖低槽引导南下的偏北风气流交绥于长江流域,并且增强的西南气流把大量的水汽带到鄱阳湖地区,同时对应高层南亚高压增强,从而使得鄱阳湖地区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并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而2001年6月500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发展,850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相对偏东,水汽不易到达鄱阳湖地区,且贝加尔湖低槽减弱,使得北方冷空气不易到达鄱阳湖区域,同时对应高层南亚高压偏弱偏西,从而使得鄱阳湖地区上升运动减弱.
-
全文:鄱阳湖区域4-7月极端降水总量存在显著的2-4年周期变化,且鄱阳湖4-7月极端降水总量的变率存在比较显著的增加趋势.1998年6月鄱阳湖地区极端降水总量异常偏多,而2001年6月异常偏少,仅为1998年的13.5%左右.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场、水汽输送等方面的差异,发现1998年6月500hPa高度场上乌拉尔山高脊和鄂霍次克海高脊发展,贝加尔湖大槽加深,为鄱阳湖极端降水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850hPa高度场上西太平洋副高增强,使得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增强北上与由贝加尔湖低槽引导南下的偏北风气流交绥于长江流域,并且增强的西南气流把大量的水汽带到鄱阳湖地区,同时对应高层南亚高压增强,从而使得鄱阳湖地区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并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而2001年6月500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发展,850hPa西太平洋副高位置相对偏东,水汽不易到达鄱阳湖地区,且贝加尔湖低槽减弱,使得北方冷空气不易到达鄱阳湖区域,同时对应高层南亚高压偏弱偏西,从而使得鄱阳湖地区上升运动减弱.
-
鄱阳湖夏季水热通量特征及环境要素影响分析
-
作者:
赵晓松 王仕刚 李梅 刘元波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4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感热通量 涡度相关 鄱阳湖 潜热通量 水面蒸发
-
描述:气候变化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过程,然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水体蒸发及其水热通量交换仍然不清楚.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鄱阳湖水体水热通量过程,在小时和日尺度分析了水热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
-
全文:气候变化加速了全球水文循环过程,然而,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水体蒸发及其水热通量交换仍然不清楚.基于涡度相关系统观测鄱阳湖水体水热通量过程,在小时和日尺度分析了水热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研究表明
-
鄱阳湖沉积物和水界面磷的交换通量
-
作者:
向速林 陶术平 吴代赦 来源:湖泊科学 年份:2017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沉积物和水界面 交换通量 鄱阳湖 磷
-
描述:磷酸盐的平均交换通量则分别为0.25和0.24 mg/(m~2·d),且各站点利用扩散模型法测得磷的交换通量均小于实验培养法的计算结果.此外,上覆水溶解氧浓度及水体温度对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交换过程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温度越高,溶解氧浓度越小,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交换越强烈.
-
全文:磷酸盐的平均交换通量则分别为0.25和0.24 mg/(m~2·d),且各站点利用扩散模型法测得磷的交换通量均小于实验培养法的计算结果.此外,上覆水溶解氧浓度及水体温度对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交换过程均具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温度越高,溶解氧浓度越小,可溶性总磷和可溶性磷酸盐的交换越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