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鄱阳湖砂山地区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作者: 胡胜华 于吉涛 张建新 吕宁 周汉文 曾克峰  来源:中国沙漠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种丰富度  鄱阳湖砂山地区  多样性指数  风沙化过程  物种多样性 
描述:对鄱阳湖砂山地区土地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植物种在各类型风沙化土地的出现频率与不同风沙化阶段各生活型植物种的组成,探讨了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绝灭与定居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风沙化过程是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风沙化首先导致特有种的灭绝,其次为稀有种.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与乔木类植物受风沙化影响最大,而灌木类植物可存活风沙化过程各个阶段,在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速率大于定居速率.
全文:对鄱阳湖砂山地区土地风沙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植物种在各类型风沙化土地的出现频率与不同风沙化阶段各生活型植物种的组成,探讨了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绝灭与定居特点.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风沙化过程是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风沙化首先导致特有种的灭绝,其次为稀有种.从植物的生活型来看,多年生草本与乔木类植物受风沙化影响最大,而灌木类植物可存活风沙化过程各个阶段,在风沙化过程中植物种的绝灭速率大于定居速率.
1955-2002年气候因子对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的影响
作者: 郭华 姜彤 王艳君 陈桂亚  来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径流系数  鄱阳湖流域  突变  气候变化 
描述:的变化趋势及突变也与径流系数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中,7—9月的径流系数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候因子的变化与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变化的一致性,说明48a来气候变化对径流系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尽管
全文:的变化趋势及突变也与径流系数基本吻合;季节变化中,7—9月的径流系数与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候因子的变化与鄱阳湖流域径流系数变化的一致性,说明48a来气候变化对径流系数的影响非常显著。尽管
江西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作者: 刘智敏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小城镇  外部公共空间  环鄱阳湖地区 
描述: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全文: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江西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作者: 刘智敏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小城镇  外部公共空间  环鄱阳湖地区 
描述: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全文: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江西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方法初探
作者: 刘智敏  来源:南昌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研究方法  小城镇  外部公共空间  环鄱阳湖地区 
描述: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全文: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集中反映了小城镇特有的空间和组织结构特点,延续并加强城市文脉,并通过其外在显化的形式表达出隐于其后的人文内涵。 随着小城镇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昔日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及意义,在人类的一次次改造过程中逐渐丧失,这是在现代小城镇建设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建立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理论框架,并探索具体方法,以指导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开发与设计。 小城镇城镇设计是对城镇体型、空间环境的安排,其目的是改善城镇的整体形象和空间环境品质,体现城镇中自然景观、人工环境和历史人文的和谐统一。本论文将运用城市设计学科的理论,探索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城镇设计原则及方法。文章主要有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主要论述小城镇的地位、现状及作用和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第二部分: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论述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研究的对象及类型,提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第三部分: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探索
作者: 胡振鹏  来源:气象与减灾研究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流域  综合管理  鄱阳湖  探索 
描述:在介绍鄱阳湖流域背景和综合管理机构职能,以及相应地方法规的完善和流域总体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近20 a来流域综合管理的内容与措施,并就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近20 a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江西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根据要求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部署,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流域管理要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以及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科学原则,把流域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开放促开发,治山、治江、治湖和治穷有机结合,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环境、治理山水、建设美好江西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实践,为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全文:在介绍鄱阳湖流域背景和综合管理机构职能,以及相应地方法规的完善和流域总体发展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近20 a来流域综合管理的内容与措施,并就取得的成效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近20 a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与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江西省积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根据要求和"五年发展规划"的具体部署,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注重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流域管理要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以及以先进技术为依托、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的科学原则,把流域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的生态经济系统,以开放促开发,治山、治江、治湖和治穷有机结合,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保护环境、治理山水、建设美好江西的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实践,为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鄱阳湖银鱼多样性及其时空格局
作者: 王忠锁 陈明华 吕偲 许崇任 雷光春  来源:生态学报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空间格局  长江  银鱼  鄱阳湖 
描述:鄱阳湖银鱼区系多样性结构与其产卵场分布格局和状况相关,而受夏季银鱼索饵场空间布局影响不大.以物种多样性参数为变量的聚类分析将40个调查样聚为6类,其中3类生境对银鱼区系稳定贡献显著,应受到优先保护.
全文:鄱阳湖银鱼区系多样性结构与其产卵场分布格局和状况相关,而受夏季银鱼索饵场空间布局影响不大.以物种多样性参数为变量的聚类分析将40个调查样聚为6类,其中3类生境对银鱼区系稳定贡献显著,应受到优先保护.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作者: 叶慕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湿地 
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全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作者: 叶慕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湿地 
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全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作者: 叶慕亚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脆弱性评价  湿地 
描述: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全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脆弱生态区范围明显扩大,程度明显加重,因而引起了普遍关注。自1988年生态脆弱带的概念确认以来,生态环境脆弱性成为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学科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之一。 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国际重要湿地,鄱阳湖湿地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维护全球生物多样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鄱阳湖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正越来越强烈地影响着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问题越0.0来越突出。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演变、资源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特点等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资料。但是,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很少,本论文旨在通过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研究,正确认识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本质特征,为湿地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研究的鄱阳湖典型湿地位于鄱阳湖西北角,赣江、修河的交汇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55′~116°03′,北纬29°05′~29°15′,以永修县吴城镇为中心,地跨永修、星子、新建3县,包括大湖池等9个湖泊以及周围的湖滩草洲,总面积为336kln2。本论文运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框架(P—S—R)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针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对鄱阳湖典型湿地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依据目的性、整体性、主导性、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原则,建立了完整的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分为湿地生态特征、湿地整体功能以及湿地社会环境三个亚类指标,共计19个单项指标;运用专家咨询法,综合专家咨询意见和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压力分析,确定评价标准及各指标权重,进而构建相应的权重向量;通过隶属函数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指标进行模糊处理,确定指标等级隶属度,构造判别矩阵;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为0.768,属于轻度脆弱状态;在亚类指标中,生态特征脆弱状态为0.732,处于轻度脆弱状态,整体功能脆弱状态为0.868,处于微脆弱状态,社会环境脆弱状态为0.668,处于轻度脆弱状态。 鄱阳湖典型湿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外因主要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的不断增加,过度的经济开发,湿地开发利用过程中施用过量化肥、农药等破坏了湿地原生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湿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立自然保护与社区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典型湿地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以及加大保护力度,提高湿地管理机构的能力建设的湿地生态环境响应调控方案。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