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鄱阳湖地域文化特色库!
全部 图书 图片 报纸 期刊 新闻 视频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检索结果相关分组
相关搜索词
历史上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
作者: 李青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未来展望  鄱阳湖  江西经济 
描述: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自古以来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江西儿女,为江西区域文化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有众多学者以鄱阳湖这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为对象展开研究。但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地理学、经济学和生物生态学等角度着手。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材料,对历史上鄱阳湖的伸缩变化及其与江西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希望能为日益受到重视的鄱阳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针对鄱阳湖研究的薄弱环节,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历史上的鄱阳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江西经济也经历了兴衰变化,本章主要对秦汉以前至六朝时期鄱阳湖演变过程进行大致论述,并研究该时段的江西经济发展状况。第二章唐宋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本章主要研究唐宋时期鄱阳湖的发展状况及江西社会经济。第三章明清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本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鄱阳湖演变情况及这一时段的江西社会经济。第四章主要探讨鄱阳湖伸缩与江西经济的关系。湖区发展是自然变化,但却与江西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章以此为契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全文:鄱阳湖是江西人民的母亲湖,自古以来哺育了千千万万的江西儿女,为江西区域文化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有众多学者以鄱阳湖这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为对象展开研究。但以往的研究主要从地理学、经济学和生物生态学等角度着手。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材料,对历史上鄱阳湖的伸缩变化及其与江西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综合研究,希望能为日益受到重视的鄱阳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针对鄱阳湖研究的薄弱环节,着重研究了如下内容: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历史上的鄱阳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江西经济也经历了兴衰变化,本章主要对秦汉以前至六朝时期鄱阳湖演变过程进行大致论述,并研究该时段的江西经济发展状况。第二章唐宋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本章主要研究唐宋时期鄱阳湖的发展状况及江西社会经济。第三章明清时期的鄱阳湖与江西经济。本章主要探讨明清时期鄱阳湖演变情况及这一时段的江西社会经济。第四章主要探讨鄱阳湖伸缩与江西经济的关系。湖区发展是自然变化,但却与江西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章以此为契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发展建议。
鄱阳湖沙山单叶蔓荆不同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格局研究
作者: 常玲玲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山  化学计量学  鄱阳湖  单叶蔓荆 
描述: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
全文: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
鄱阳湖沙山单叶蔓荆不同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格局研究
作者: 常玲玲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山  化学计量学  鄱阳湖  单叶蔓荆 
描述: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
全文: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
鄱阳湖沙山单叶蔓荆不同器官碳氮磷化学计量格局研究
作者: 常玲玲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6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沙山  化学计量学  鄱阳湖  单叶蔓荆 
描述: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
全文:的沙地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相关结果如下:(1)单叶蔓荆各器官C、N、P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306.60~508.54mg·g-1、3.29~38.00mg·g-1和0.62~1.74 mg·g-1
基于空间分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关系的初探
作者: 王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IS  空间格局  小时交流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交通  通达性 
描述: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全文: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周德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行为  构建  鄱阳湖生态区 
描述: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总体上正处于一种发展但又充斥着矛盾的辨证发展状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相应暴露出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异常恶化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增大。构建生态环境
全文: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总体上正处于一种发展但又充斥着矛盾的辨证发展状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相应暴露出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异常恶化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增大。构建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与政策互动关系研究——以建国以来鄱阳湖围垦演变为例
作者: 韩坤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变化  围湖造田  鄱阳湖  政策演变  经济发展 
描述:建国以来,由于受到了“人定胜天”、“向湖泊要土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影响,人们对鄱阳湖区进行了空前的带有掠夺性质的围歼。这在极大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却又严重危害了湖区原有生态环境,反而阻碍了湖区经济的发展。2008年江西省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欲在保护鄱湖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湖区经济发展,使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在这一富民兴赣伟大建设刚刚起步的重要时刻,对鄱阳湖区经济发展史进行梳理尤显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将尝试以历史学的视角,结合生态学、统计学、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在吸收前人对鄱阳湖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鄱阳湖围-退变迁这一历史事实的考证,探讨人为因素,尤其是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经济增长、生态变迁与政策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紧紧抓住鄱湖围垦六十年盛衰变迁的史实脉络,以专题的形式,首先分时期的逐段勾勒出江西省级决策层在鄱阳湖区经济开发上的决策变化。然后,展现这些决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围湖造田起因、效率、持续原因、退田还湖的深层诱因探讨,完整重现出建国60年来湖区的沧海桑田般变化。 按照这一思路,全文分为绪论及四个章节,两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目的、背景、研究范围等。第二章简述历史时期的鄱阳湖区开发情况。第三章则侧重再现建国以来江西省决策层在鄱阳湖区开发方面的政策变迁。第四章总结湖区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五章为本文核心,主要探讨鄱阳湖围垦政策从默许-参与-支持-限制-禁止的分期演进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揭示“经济-生态-制度”大系统内经济要素的第一性,制度要素的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性,指出现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合理性。
全文:建国以来,由于受到了“人定胜天”、“向湖泊要土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影响,人们对鄱阳湖区进行了空前的带有掠夺性质的围歼。这在极大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却又严重危害了湖区原有生态环境,反而阻碍了湖区经济的发展。2008年江西省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欲在保护鄱湖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湖区经济发展,使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在这一富民兴赣伟大建设刚刚起步的重要时刻,对鄱阳湖区经济发展史进行梳理尤显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将尝试以历史学的视角,结合生态学、统计学、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在吸收前人对鄱阳湖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鄱阳湖围-退变迁这一历史事实的考证,探讨人为因素,尤其是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经济增长、生态变迁与政策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紧紧抓住鄱湖围垦六十年盛衰变迁的史实脉络,以专题的形式,首先分时期的逐段勾勒出江西省级决策层在鄱阳湖区经济开发上的决策变化。然后,展现这些决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围湖造田起因、效率、持续原因、退田还湖的深层诱因探讨,完整重现出建国60年来湖区的沧海桑田般变化。 按照这一思路,全文分为绪论及四个章节,两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目的、背景、研究范围等。第二章简述历史时期的鄱阳湖区开发情况。第三章则侧重再现建国以来江西省决策层在鄱阳湖区开发方面的政策变迁。第四章总结湖区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五章为本文核心,主要探讨鄱阳湖围垦政策从默许-参与-支持-限制-禁止的分期演进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揭示“经济-生态-制度”大系统内经济要素的第一性,制度要素的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性,指出现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合理性。
基于空间分析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关系的初探
作者: 王伟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2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IS  空间格局  小时交流圈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交通  通达性 
描述: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全文:对区域交通格局与区域经济格局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源远流长,廓清两者相互关系对区域城镇格局的规划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区位条件,有必要对该区域的交通和经济格局相互关系的特质进行洞悉。GIS空间分析方法在空间分布规律和空间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传统分析方法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本文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的研究,进而对两者相互关系的探讨,尝试为构建区域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优化模式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建议。本文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公路网数据,对以南昌市为中心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小时交流圈进行划分;并讨论了2020年规划的交通网一日交流圈的范围;也利用重力度量模型、最短距离度量模型和路网变形系数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1个县区、298个空间节点的公路路网通达性;最后,结合路网密度和GDP之间相关性的分析,对研究区域的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小时交流圈、路网通达性、经济联系度、城市断裂点和路网密度等角度的分析研究,综合讨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公路交通格局和经济格局两者相互关系的特质。研究结果表明:以南昌为中心的一日交流圈已经基本涵盖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东部和南部的各县市,2020年交通规划网完成后将实现一日交流圈涵盖整个地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公路路网目前发育并不成熟,其通达性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圈层结构,东西向的通达性递减趋势快于南北向,鄱阳湖西岸通达性优于东岸,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显著。通过区域公路交通格局与经济格局的空间分布规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未来交通建设提出建议。
基于人类行为下的生态环境构建: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作者: 周德虎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1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行为  构建  鄱阳湖生态区 
描述: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总体上正处于一种发展但又充斥着矛盾的辨证发展状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相应暴露出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异常恶化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增大。构建生态环境
全文: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总体上正处于一种发展但又充斥着矛盾的辨证发展状态。在现代工业文明迅猛发展的同时,相应暴露出一系列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所面临的环境异常恶化与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增大。构建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与政策互动关系研究——以建国以来鄱阳湖围垦演变为例
作者: 韩坤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2009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变化  围湖造田  鄱阳湖  政策演变  经济发展 
描述:建国以来,由于受到了“人定胜天”、“向湖泊要土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影响,人们对鄱阳湖区进行了空前的带有掠夺性质的围歼。这在极大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却又严重危害了湖区原有生态环境,反而阻碍了湖区经济的发展。2008年江西省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欲在保护鄱湖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湖区经济发展,使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在这一富民兴赣伟大建设刚刚起步的重要时刻,对鄱阳湖区经济发展史进行梳理尤显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将尝试以历史学的视角,结合生态学、统计学、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在吸收前人对鄱阳湖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鄱阳湖围-退变迁这一历史事实的考证,探讨人为因素,尤其是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经济增长、生态变迁与政策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紧紧抓住鄱湖围垦六十年盛衰变迁的史实脉络,以专题的形式,首先分时期的逐段勾勒出江西省级决策层在鄱阳湖区经济开发上的决策变化。然后,展现这些决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围湖造田起因、效率、持续原因、退田还湖的深层诱因探讨,完整重现出建国60年来湖区的沧海桑田般变化。 按照这一思路,全文分为绪论及四个章节,两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目的、背景、研究范围等。第二章简述历史时期的鄱阳湖区开发情况。第三章则侧重再现建国以来江西省决策层在鄱阳湖区开发方面的政策变迁。第四章总结湖区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五章为本文核心,主要探讨鄱阳湖围垦政策从默许-参与-支持-限制-禁止的分期演进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揭示“经济-生态-制度”大系统内经济要素的第一性,制度要素的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性,指出现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合理性。
全文:建国以来,由于受到了“人定胜天”、“向湖泊要土地”等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影响,人们对鄱阳湖区进行了空前的带有掠夺性质的围歼。这在极大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却又严重危害了湖区原有生态环境,反而阻碍了湖区经济的发展。2008年江西省政府正式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欲在保护鄱湖生态的前提下,加快湖区经济发展,使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新型产业集聚区、改革开放前沿区、城乡协调先行区和江西崛起带动区。 在这一富民兴赣伟大建设刚刚起步的重要时刻,对鄱阳湖区经济发展史进行梳理尤显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将尝试以历史学的视角,结合生态学、统计学、经济学,尤其是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在吸收前人对鄱阳湖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建国以来鄱阳湖围-退变迁这一历史事实的考证,探讨人为因素,尤其是在一定政治制度框架下经济增长、生态变迁与政策改变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紧紧抓住鄱湖围垦六十年盛衰变迁的史实脉络,以专题的形式,首先分时期的逐段勾勒出江西省级决策层在鄱阳湖区经济开发上的决策变化。然后,展现这些决策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围湖造田起因、效率、持续原因、退田还湖的深层诱因探讨,完整重现出建国60年来湖区的沧海桑田般变化。 按照这一思路,全文分为绪论及四个章节,两部分。其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本文写作目的、背景、研究范围等。第二章简述历史时期的鄱阳湖区开发情况。第三章则侧重再现建国以来江西省决策层在鄱阳湖区开发方面的政策变迁。第四章总结湖区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第五章为本文核心,主要探讨鄱阳湖围垦政策从默许-参与-支持-限制-禁止的分期演进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揭示“经济-生态-制度”大系统内经济要素的第一性,制度要素的适应性以及生态环境要素的影响性,指出现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合理性。
Rss订阅